天府街道學府社區位于成都海峽兩岸科技園以北,由原德全村與金橋村合并而成,下轄16個居民小組,共895戶,人口2936人,轄區內失地農民2590人,現有耕地面積300畝,幅員面積1.5平方公里。轄區內橫穿成溫邛高速公路、金府路,縱跨學府大道、隔離大道,距溫江城區約1.5公里。該社區是拆遷農戶新建的農民集中居住區,流動人口多,通訊發達,是溫江城郊經濟、文化、商貿中心。 |
天府街道梓潼社區是由原梓潼村和柏樹村于2005年合并而成,是天府街道辦事處的中心場鎮社區,東西邊分別與學府社區、金府社區為鄰,南靠科技園、北接和盛鎮,幅員面積約2.8平方公里。以成溫邛高速公路為界,分為南部片區和北部片方。南部片區系科技園被征地農民的安置區域之一,除安置了梓潼社區1—9組及11組部分居民外,還安置了部分金府、學府的居民,常年居住人口在1.6萬人左右。北部片區屬“花香天府”友慶花卉園區,有4.5個居民小組,耕地835.9畝,全部實現規模流轉及經營。 社區設有1個黨總支部,4個支部,13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35人。黨總支于2008年7月,通過黨員自籌資金等方式建立了“梓潼社區黨員干部互助金”,主要通過黨內互幫互助等方式,幫助困難黨員、臨時困難黨員解決生產、生活困難,進一步增強黨組織的戰斗力和凝聚力。 居委會下設有15個居民小組,總人口6077人(其中:失地農民1939人,農業人口928人,城鎮居民3210人)。社區勞動力主要經濟來源是務工、自主經營以及固定資產出租與土地流轉收益,社區勞動力就業率96%,2010年人均純收入1.1萬余元。2010年9月,社區通過號召轄區企業捐款籌資等方式,建立了“梓潼社區愛心幫扶金”,主要用于幫扶社區三無人員、城鄉孤老、低保戶等社區-。 2011年5月,梓潼社區建立了“梓潼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主營項目有農貿市場、集體房屋出租、土地流轉,集體經濟年收入15萬左右。 梓潼社區以年度為單位,組織開展“124·365”系列文體活動,包括:評選感動社區居民的好鄰居、趣味運動會、卡拉OK大賽、裹粽比賽、以及各種時令文藝表演等。其中最具社區特色的是“評選感動社區居民的好鄰居”,目前已評選了兩屆,通過幫助群眾樹立身邊的典型,社區鄰里矛盾、家庭矛盾明顯減少。 社區活動中心是天府街道第一便民服務中心所在地,服務中心設有就業與社會保障、人口與計劃生育、民政工作、綜合服務等窗口。另外,活動中心還設有文化廣場、健身路徑、圖書閱覽室、藝體室、老年活動室、殘疾人康復室、網絡室、網絡電影院等。 |
天府街道辦事處金府社區位于溫江區城西郊金馬河畔,于2007年7月經區政府批準,由原金義村6個小組、維新村6個小組合并而成。東鄰梓潼社區,西靠金馬河、南靠國家級海峽兩岸科技開發園和天府家園社區,北鄰和盛鎮臨江村、綦江社區。社區幅員面積3.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90畝,轄12個居民小組。截至2013年1月底,社區927戶共2720人,社區居民代表數76人,社區人均純收入12300元。集體資產總額14萬元。 社區現有社會組織:金府社區老年協會、金府社區文體隊、金府社區工會 |
天府街道海科社區于2010年10月28日經成都市溫江區人民政府批準成立,幅員面積14平方公里,地處成都海峽兩岸科技開發園核心區域。成都海峽兩岸科技開發園創辦于1992年,1998年經國臺辦和科技部批準正式成為國家級海峽兩岸科技產業開發園。是全國四家國家級海峽兩岸科技產業開發園之一,也是西部唯一的國家級海峽兩岸科技產業開發園。經過10多年的發展,園區已具備較強的基礎承載和產業配套能力,現已形成“八縱十橫”、“八通一平”的道路框架,水、電、氣、通訊、排水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生物制藥、食品飲料、印務包裝、機械電子等主導產業初具規模。 成都市溫江區天府街道海科社區聚集了國際紙業、中糧包裝等世界500強企業和成都統一、科創集團、成都哇哈哈等知名企業438家,轄區還有成都中醫大、西南財大、四川教育學院等5所院校和天府派出所、天府衛生院等事業單位,同時社區還有學府尚郡、水韻上城等4個商業樓盤。社區服務人群10萬人左右,下設9個居民小組,成都市溫江區天府街道成都市溫江區天府街道海科社區黨組織現有黨員33名,其中“兩新”組織黨員26名。成都市溫江區天府街道海科社區緊緊圍繞成都市委提出的“五大工程”,按照溫江區“三個更加”的工作要求,認真落實成都市溫江區街道“組團集成、分類管理、黨建三聯、三社互動”的基層黨建和社會管理發展思路,以開拓創新、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積極投身于產城一體、園地共建的“園區型社區”建設。 三聯工程,企校社區全聯動。針對轄區企業和學校眾多的特點,堅持以黨建為核心,創新開展聯企業、聯學校、聯社區的“三聯工程”,搭建三方溝通合作交流平臺,實現了互用優勢資源、共享發展成果、共促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現已與成都中醫藥大學、娃哈哈等學校、企業簽訂了“三聯工程”合作框架協議。 齊頭并進,兩新黨建全覆蓋。大力實施黨組織滲入工程,在涉外、涉臺和小微私企通過吸納員工參與社區管理的方式培養入黨積極分子、發展黨員;建立流動黨員工作站,對流動黨員實行網格化、均等化管理及服務。目前有統一企業、坤宏藥業等外資、臺資和小微私企員工紛紛向社區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組團集成,政務服務零距離。按照天府街道“一中心四組團”便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要求,對社區活動中心進行重新規劃布局,探索建立海科新市民中心,下設黨員服務中心、行政便民中心、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生活服務中心、文化教育服務中心、糾紛調解中心等六個分中心,建立10分鐘公共服務圈,為入駐園區的企業員工和居民提供零距離服務。 社區自治,員工來當議事員。社區議事會成員共計23名,其中18名來自園區企業,占78.2%;社區廣泛吸納企業員工參與社區公共服務重大事項決策,議決村公資金,實現民事民定、民事民辦。 三社互動,共建和諧齊參與。大力引進和培育社會組織,組建了海科家長協會、青年聯誼會、海科紅娘、人力資源管理協會、保安聯盟、中小企業家協會等6個社團組織。吸引社區居民、企業員工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實現人人有組織、個個有活動,特別是著力打造的“海科紅娘”品牌,目前已促成32對青年情定海科,得到了企業員工的廣泛好評。 活動經常,凝聚人心促發展。通過經常開展籃球賽、趣味運動會、文藝匯演等文體活動,豐富了居民業余文化生活,增強了社區凝聚力。通過廣泛開展學歷教育、職稱培訓、職業技能、企業文化、人力資源管理、計算機、會計等教育培訓,為企業員工提供智力支持。 兩網管理,貼心服務新居民。推行實體服務網格化,虛擬服務網絡化,將轄區438家企業、5所院校和3個商業樓盤共劃分為6大服務網格,500個服務網點,形成網中有格,格中有人、人手有事、一崗多責的工作格局。建立了包括信息發布、政策咨詢、互動平臺、服務呼叫等為主要內容的成都市溫江區天府街道成都市溫江區天府街道海科社區居民委員會網站,實現了員工不出廠、居民不出戶的便民服務。 |
天府街辦天府家園社區位于成都市海峽兩岸科技園開發中心地段,東與游家渡社區相臨,南與金馬鎮接壤,西靠金馬河,北與金府社區、海科社區相連。科技園區內多條大道貫穿其中。天府家園社區是天府街道區劃調整后新組建的社區,由原來的青泰寺社區和新壩村、柳江村、前進社區部分居民小組組成,現在居民主要集中居住在天府家園小區、青泰園、青泰寺老場。
社區幅員面積約4.2平方千米,下轄30個居民小組,常住人口8790人,流動人口6561人。小區內有房屋3132套,青泰園房屋1796套,鋪面825間,青泰12組和老場鎮是原建街房。現入住率達到90%以上,房屋出租率達到35%以上。
為全面推進社區管理服務工作,以“服務上臺階、管理出成效、居民得實惠、社區激活力”為標準,切實提高社區管理、民生保障、居民服務、矛盾化解、應急響應和綜治穩定的能力和水平。加強完善社會管理格局,加強社會管理制度建設,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完善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加強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完善信息網絡服務管理,營造良好社會環境。社區將轄區范圍劃分為15個網格,“一格一員、綜合履職”的要求,確保每個網格定人、定格、定責,保質保量完成工作。通過這個便民服務平臺,網格管理員可以為本網格居民提供各類便民服務,對本網格社會事務進行宣傳,社區重大活動進行通知。同時本網格居民對各類訴求可通過電話聯系網格管理員,網格管理員將通過這個服務平臺及時處理、回復、公示、為本網格居民提供貼心的服務。 |
游家渡社區是2010年10月28日經成都市溫江區人民政府第73次常務會議研究同意,新設置的一個新型社區。社區建制設黨支部1個、社區居委會1個。社區方圓3.064平方公里,東南以原前進社區、柳江村自然邊界為界,西與新華大道、青啤大道、科盛路、前進路接壤;北以海科路為界。社區轄9個居民小組,共758戶2072人(其中:男性1017人,女性1055人),黨員為73人;除一組整體及零星散戶未拆遷外,其余居民均已拆遷入住集中安置小區。 |
位于溫江區柳林路、南江路、永興路兩側,東與柳城街辦紅光村交界,西與前進社區接壤,南與柳城街辦涼水村毗鄰,北與柳城街辦和平社區相連,楊柳河與溫雙公路穿越其境。下轄3個居民小組,共230戶,645人,幅員面積0.85平方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