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勝縣轄鎮,縣府駐地。明萬歷七年(1579)始建沿口鎮,1913年置鄉,1953年復置鎮,1956年改城關鎮,1981年復沿口鎮,1987年沿口鄉并入,1992年秦山、中灘、舊縣3鄉并入。位于縣境東部。面積75.7平方公里,人口7.6萬。省道岳(池)興(隆)公路和武(勝)羅(渡)公路在此交會。嘉陵江水運可達南充、重慶。轄武中、團堡嶺、白鶴觀、唐家山、兩路口、石板井、馬頸寨、躍進橋、科研、城郊、葉家……。 |
武勝縣轄鎮。明嘉靖三十年為縣治所,置護城鄉,1935年建鎮,1953年縣治遷沿口鎮,1956年改為民建鄉,1964年置中心鎮。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11公里。面積62.4平方公里,人口4.7萬。嘉陵江水運可達南充、重慶。轄環江、南門壩、清灘、大通、會龍、水文、郭家坪、天印、龍門、象鼻石、雞公山、錫壺溝、棗樹埡、石板塘、老鷹溝、普建、大中壩、南山、秀觀、紫樹、練山灣、獅子口、油柿灣、金馬、東巖、響田坎……。 |
武勝縣轄鎮。1913年置半邊鄉,1959年改勝利公社,1983年置勝利鄉,1992年橋亭鄉并入建鎮。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城25公里。面積47.1平方公里,人口3.8萬。轄自生橋、大石壩、復興、新廟、玉河、十塊田、柿花場、石孔、八角、三叉溝、紅樹、五谷灣、穿巖、梁家寨、白鶴碑、雙堰、龍頭溝、嘉樂、吊井龍、觀音塘、石門樓、保安、洞塘溝、鳳臺、金竹、橋亭26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 |
武勝縣轄鎮。清屬仁化里,1913年設走馬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更名賽馬鄉,1992年高石、建設2鄉并入建鎮。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29公里。面積44平方公里,人口3.6萬。武(勝)蓬(溪)公路貫穿境內。轄花屋基、七拱橋、李子坑、雀林、轎頂山、西溝、山星、玉觀、茶盤、白兔坪、二塍巖、尼姑庵、油房灣、白石巖、雙井、永鐘、堰塘灣、筒車河、石林、天星橋、茅壩、文雅橋、應家溝、水口灣24個村委會和……。 |
武勝縣轄鎮。1913年設烈面鄉,1955年更名民主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烈面鄉,1985年置鎮。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24公里。面積43平方公里,人口3.9萬。嘉陵江水運可達南充、重慶,國道212線貫穿境內。轄獅子橋、望水埡、高梯、高原、大漁塘、大沖坳、順天寨、雙碑橋、和平、紅花壩、白鶴山、玉屏、沿江、二龍寶、高峰、白云、塘龍山、窯罐、花巖洞、樓房溝、江陵、漢初、石龍灘23個村委會和……。 |
武勝縣轄鎮。清屬德清里,1953年設龍女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85年建鎮。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10公里。面積43平方公里,人口3.8萬。嘉陵江水運可達南充、重慶。轄小河、龍女、馬耳石、貴子橋、聯合、袁家廟、飛虎、高妙、白沙、沙河、瓦子、太和、郁馬坪、芋子溪、前進、青巖、幸福、九龍、天平、九樹、雙柏、郭家溝、花樓、鹽井24個村委會和龍女街道居委會。企業有絲綢、建筑、商貿、運輸、……。 |
武勝縣轄鄉。1950年置樂善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85年建鎮。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13.8公里。面積38.6平方公里,人口2.8萬。武(勝)羅(渡)公路橫貫境內。轄園山、龍井灣、棕市橋、水洞灣、簡家埡、紅星、觀音寨、紅朝門、白馬、破石坪、松樹林、黃桷灣、青龍、紅花、自力、石碾、鏵廠、普興、干嶺、五四、七郎、雙鳳22個村委會和樂善街道居委會。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油菜子。養……。 |
武勝縣轄鎮。清屬恩永里,1953年建清平鎮,1958年改公社,1983年置鄉,1992年復鎮。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城13公里。面積38.6平方公里,人口2.5萬。嘉陵江水運可達南充、重慶。轄觀橋、華家坪、大水井、方溝、涌泉、石嶺、白果、陳家寨、會云、紅東、南溪、玉皇、明星、大堡、觀橋壩、油房、大廟、棕灣、銅鼓、林山20個村委會和清平街道居委會。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特產有土煙、甘蔗、花生。.……。 |
武勝縣轄鄉。1942年設鳴鐘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城6.3公里。面積34.3平方公里,人口2.6萬。岳(池)興(隆)公路貫穿境內。轄獨巍山、申家洞、柑子園、華嚴、鐵石坳、龍廟、玉皇樓、宋家橋、玉橋、響水灘、中華、高坡、小寨、龍鰲、打鐵鋪、大石、大鑼山、高升、新興19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油菜子。蠶、果樹和生豬發展較快。.……。 |
武勝縣轄鎮。1942年設三溪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2年鼓匠鄉并入建鎮。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10公里。面積33.5平方公里,人口2.6萬。轄三溪、五里、花嶺、明燈、驢子巖、籮蔸巖、郭家橋、白果灣、長深、石亭、谷花、黃明橋、練山壩、觀音橋、桐子巖、沈家壟、一號橋17個村委會和三溪街道居委會。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薯。.……。 |
武勝縣轄鄉。清屬升平里,1913年改為石盤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9公里。面積30.7平方公里,人口2.5萬。嘉陵江水運可達南充、重慶。轄石堡、錢樹、雙桷、大龍山、石盤、邊巖、高石寨、五塊碑、海魚、涼亭、河嘴、青松、文昌、天游、保堂、龍寶16個村委會和石盤街道居委會。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境內嘉陵江河段出產珍稀魚類長吻危,俗稱“江團”。.……。 |
武勝縣轄鎮。明時為熊家場,1913年設復興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置金牛鄉,1992年置金牛鎮。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20公里。面積30.6平方公里,人口2.4萬。國道212線縱貫境內。轄沙牛灘、雙橋、紅旗、石院墻、桅子灣、雷波寨、青連、三合、雙朝門、望鄉坪、吊嘴巖、敖灘、金星、龍王橋、桂花灣、辛寨、老街17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油菜子。……。 |
武勝縣轄鎮。清屬恩永里,1913年設街子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2年永勝鄉并入置鎮。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11公里。面積30.3平方公里,人口2.1萬。轄0山、米市、柏樹埡、屏風、字庫、干壩子、陸家觀、九石坎、何家寨、山河片、張家灘、王家鞍、涼風埡、青龍灣、甘霖、九灣16個村委會和街子場鎮居委會。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養殖業以蠶、生豬為主。.……。 |
武勝縣白坪鄉,原武勝縣長安鄉,轄15個行政村,149個社,6325戶,總人口22581人,河南省登封市白坪鄉其中農業人口22153人,勞動力11733個,幅員面積3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480畝,其中水田16238畝,旱地9242畝,境內有五庫一堰,水資源豐富,是一個典型的人多地少的現代農業鄉鎮。白坪鄉歷史悠久,民風淳樸,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環境優美,猶如世外桃源,是修身養性、居家興業的理想樂……。 |
武勝縣轄鄉。清屬德清里,1913年改為祝家鄉,1927年更名為華封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華封鄉。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城6公里。面積29.3平方公里,人口2.7萬。岳(池)興(隆)公路貫穿境內接國道212線。轄石梯坎、桃園、黑水塘、代溝、將軍、黃林、扶手、建設、先鋒嶺、觀音寺、櫓門、華封、永壽13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 |
寶箴塞鎮位于武勝縣西南部,原為農林鄉,全鄉幅員面積2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65萬畝,轄16個行政村,14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2367人。2004年,因轄區內方家溝村有遠近聞名的清末古寨寶箴塞,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更名為寶箴塞鄉。該鄉距縣城22公里,西接遂寧市蓬溪縣,南與重慶市合川區相連,省道S304穿境而過,距蘭渝鐵路武勝客運站2.5公里,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日漸凸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