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梓潼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梓潼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文昌鎮位于縣城所在地,潼江河、馬鳴河環繞東西,108國道、209省道穿境而過。下轄24個行政村、4個社區。面積約207.46平方公里。全鎮戶籍人口約8.9萬余人,常住總人口約13萬。

1940年置治城鎮,1951年改城關鎮,1992年設文昌鎮。位于縣境中部,面積113平方公里,人口6.1萬。108國道過境。梓(潼)江(油)鹽(亭)公路在此交會。轄龍口、連枝、西壩、西河、先鋒、文半、沙河、青嶺、城郊、東風、長嶺、七曲、青龍、小河、民勝、三星、柏埡、三清、云盤、蓮花、松林、銅鼓、高坡、五星、金寶、雙金、石雞、五面、長安29個村委會和東街、新南街、老南街、大西街、正北街、上北街、外北街7個居委會。企業有建材、皮革、塑料等廠和商貿、旅游、運輸、飲食服務等業。農業主產水稻、小麥、油菜子、蔬菜。境內有省603電視轉播臺。。

長卿鎮位于縣城南郊。九曲潼水環繞西東。108國道貫穿南北。境內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風景漪旎的旅游資源。

長卿鎮因長卿山而得名。長卿山原名蠶婆山,山勢逶迄十余公里,古柏參天,蔥郁蒼翠。相傳漢代才子司馬相如在此山頂石洞石室內攻讀,賦詩,固名“司馬石室”而享譽海內外。后無數文人墨客絡繹不絕登臨此室拜謁。唐太宗幸蜀,親臨石室瞻仰,因司馬相如字長卿,故賜名此山為長卿山。

改革開放以來,長卿人民在中央的各項方針政策、路線指引下,在梓潼縣委、縣府和鎮黨委、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團結自強、開拓進取。長卿的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9年的312元上升到2002年的1926元,是1979的6.3倍。文化、科技、教育、衛生等快速發展;社會治安長期穩定。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被評為省級綜合治理模范鎮壓;農村科技科普工作被市評為科普示范鎮;其他各項工作都分別先后被市、縣評為先進單位。今日的長卿正沿著黨指引的“小康”和現代化建設道路闊步向前奮進。

一、基本情況

長卿鎮位于城鄉結合部。幅員面積67.8平方公里。2002年初,縣府在城南建立了經濟產業園區,將原長卿鎮壓所轄的南橋村和幸福村及一個居委會共5211人以及重點企業全部劃歸產業園區后,現在的長卿鎮還有6個農業村、47農業合作社,農業戶2202戶,農業人口7123人,耕地面積8608畝,其中:田4007畝,地4601畝,山林面積:173公頃,(其中:村集體林場面積316畝);水塘面積410畝,困園面積913畝;2002年底全鎮工農業總產值5381萬元(不含產業園區);農民人均純收入1976元。。

許州鎮位于梓潼西北部,距梓潼縣城19公里,地處梓潼、江油和廣元劍閣縣交匯處。全鎮幅員面積170.5526平方公里,其中集鎮規劃區4平方公里,建成2.5平方公里。轄19個村、2個社區,18526戶286個村居小組。全鎮總人口5.072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5萬人,總耕地面積5.4875萬畝,林地面積6.7544萬畝,是全縣第二大規模的鎮。

〔政區自然特征〕海拔在895米至489米之間,為低山淺丘陵,因潼江沖擊而成坪壩,其中坪壩占三分之一,主要河流為潼江河,另有溪河兩條,氣候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5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為902.4毫米,全年無霜期272天。

〔政區資源特點〕鎮境內資源眾多,良好的氣候適宜各種糧食、油料、棉花、蔬菜、水果的生長,歷史素稱梓潼“糧倉”。年糧食總產1700多萬公斤,油料1300萬公斤,以臍橙、金花梨為主的水果總產達50余噸,養殖業以生豬為主,年飼養生豬33125多頭,雞、鴨、鵝等小禽畜達36.9萬只,生物資源豐富,1994年經國家驗收森林覆蓋率達26%,到1998年達到37.4%;有野生中藥材100多種,“梓潼鳳桔”質優味濃已載入《中國藥典》。

〔交通通訊〕許州交通方便,國道108線川陜公路經鎮東境而過,省道梓潼至小溪壩公路縱貫鎮境南北,場鎮沿北公路北距保成鐵路小溪壩火車站29公路,新建的許天公路是出入川陜之捷徑。鄉村公路四通八達,境內公路通車里程174.3公路,日均車流量885次,定點客運班車84車次,逢集人流高峰達5萬人,集散吞吐物資價值135萬元,其中國道4公里,省道21公里,縣道19.3公里。96年將出入境15公里實現油路化,鎮通訊已建成了進入全國交換網的3000門主體光纖程控電話交換機組,可使500部電話同時發話,移動電話站已建成投入使用,開通國內外直撥電話676門,比1994年增加610門,同時開通了鎮調頻廣播和閉路電視。

梓潼縣黎雅鎮地處梓潼、江油、游仙三(縣、市、區)交界入,總人口16800人,其中:農業人口14884人,幅員面積42.9平方公里。鎮內交通發達,水資源豐富,市場活躍,是梓潼縣農業大鎮之一,也是重要的物資(特別是農副產品)集散地,2000年被列為省級試點建設小集鎮。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在上級的領導下,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依靠科技進步,通過發展水稻制種、畜牧、水產、花生、蔬菜等養殖、種植業,引進龍頭企業,培育專業大戶,已初步形成自己的優勢產業,目前已建成縣內最大的水稻制種基地(8000畝)、優質仔豬繁育基地(年供40000余頭)和淡水立體養殖基地。

2003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8700萬元,其中鄉鎮企業總產值4150萬元,同比增長6%,農民人均純收入1911元,比上年增長143元,財政收入實現209萬元。鎮內交通、供水、供電、金融、衛生教育、通訊、廣播電視等機構設施一應俱全,投資環境良好。

后期發展目標:1、建成萬畝水稻制種基地,保證質量,誠實守信,創黎雅品牌。2、狠抓畜牧品種改良,把黎雅建成縣內最大的三元雜交優質仔豬繁育基地,引導農民積極發展畜牧養殖。3、充分利用豐富的水利資源發展水產、水禽養殖業,加快更新換代步伐,推行無公害養殖,使黎雅座的水產、水禽養殖再上臺階。

梓潼縣轄鎮。1937年置臥龍鄉,1966年改長征公社,1984年復置臥龍鄉,1992年建鎮。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12公里。面積43平方公里,人口1.3萬。轄金谷、欄河、響水、青春、桂花、五一、光明、九柏、龍洞9個村委會。綿(陽)黎(雅)公路過境。鄉鎮企業有建材、糧食加工、釀酒等廠。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子、棉花。臥龍山千佛崖系唐代摩崖造像,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觀義鎮地處梓潼縣西南部,距縣城18公里,是典型的丘區農業鎮。與游仙區玉河鎮、三臺縣龍樹鎮接壤,全鎮幅員面積68.99平方公里。全鎮轄8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70個村民小組,1個居民小組。總人口1499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47人。總耕地面積37463畝,其中田12322畝,地25141畝。三梓路、觀瑪路、觀交路貫通暢達,交通便利,武引渠系縱貫其中,是全國無公害花生基地。

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抓龍頭、建基地、創品牌,扶大戶,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1、 大力發展蠶桑業。2003年提高加快發展觀龍公路蠶桑經濟帶,新增桑園面積800畝,桑園總面積達4000畝,年發蠶種10000張,產繭8000擔。

2、 抓好水稻制種。2003年與省內多家種子公司合作,發展水稻制種,面積達2000畝,產量60萬斤以上。

3、 建立標準化無公害花生基地。2001年觀義鎮被省技術監督局列為“省標準化花生示范鎮”,2002年又被省農業廳認證為“無公害花生基地”,2003年花生面積達到5000畝,全部實行標準化無公害生產,大大提升了品牌效益。

4、 建設生態觀光農業帶。充分利用生態布朗李種植園和金花梨,建立梓觀路、觀交路生態觀光農業帶。

5、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利用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引進土地經營承包業主,集中成片開發土地,在村社調劑下,成片可開發利用土地有2000多畝,熱忱歡迎經營業主來發展種養殖業。

瑪瑙鎮位于梓潼最南端,距縣城約21公里。現幅員面積95.82平方公里,轄10個村和1個社區,5634戶,戶籍人口15632人。全鎮農業生產以傳統種養殖業為基礎,有高芥酸油菜近萬畝,近年來積極發展生豬代養、青蛙特種養殖,靈芝、雜柑、藤椒等優勢種植業;梓潼君輝膨潤土有限公司運行良好,新引進以生物肥料、有機肥為主的四川嘟嘟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即將投產;依托原九院五所、十所舊址資源,打造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依托龍臺村“鴨鶴巖”、瑪瑙村生態觀光園、交泰村傳統村落大力發展鄉村旅游。

石牛又名石牛堡,相傳秦惠王欲吞蜀,作石牛糞金以誘五丁迎婦而開山,五丁在今七曲山除擋道巨莽,地崩山摧壯士死,金牛驚遁至梓邑城南三十里四堆山一洞口化為巨石蹲踞如牛。唐杜如晦詩云:“苔蘚作毛隨雨濕,藤蔓穿鼻任風牽,從來不食溪邊草,自是難耕隴上田。”清咸豐8年,縣令張香海立碑題字“古石牛堡”。石牛鎮名由此而來。 石牛幅員面積64平方公里,轄17個村、1個街道居委會,近2萬人口,有耕地26000畝。 石牛鎮人文景觀豐富,存有三國文化、漢文化遺址,小七曲、三圣宮與七曲大廟一脈搏相承。八面山弘佛寺享譽四方。 基礎設施條件較好。108國道綿梓高等一級公路穿境而過,距綿陽40公里,離梓潼13公里,素稱“南大門”。鎮內村社道路暢通。復興寺水庫是縣內最大的小一型水庫,水域面積1200畝,是開發水產、水上觀光旅游的理想之處。近三年投資1500萬元開通了武引1條分干渠、4條斗渠。控灌全境,基本實現水利網絡化。自來水日供2000噸。光纖聯網有線電視27套節目,程控電話1000門,已進村入戶,聯通、電信基站開通,農網改造擴大。 小城鎮建設方興未艾。經過10年努力,城鎮面積從0.5平方公里發展到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00人,形成兩路五街,基礎設施基本完善,整體功能不斷提高,2000年列為省級試點小城鎮。現有工業企業6個,農副產品加工業110個,個體工商180戶。市場繁榮,是縣內的農副產品重要集散地。 氣候適宜,物產豐富。石牛屬于淺丘,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生豬、雞、鴨、鵝。年產糧2000萬斤,出欄豬2萬頭、小家禽30萬只。2002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6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56元,財政收入146萬元,近幾年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形成畜禽、水產、蠶桑、水稻制種、花生、海椒、西瓜等增收支柱項目。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現有在校生2100人,1所初中,1所中心小學,15所村小,中學教學質量名列全縣同類學校榜首,小學繼續保持先進;衛生院條件相對較好運行正常;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干群科技、法律意識進一步轉變,依法治鎮、科教興鎮力度加大。

自強鎮為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轄鎮,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12公里,東與馬迎鄉毗鄰,南與寶石鄉接壤,西與文昌鎮交界,北與馬鳴鄉相接。屬丘陵地區,純農業鎮,幅員面積29.13平方公里。轄區5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有集鎮人口1028人,農村人口5314人,全鎮總6342人,總耕地7921畝,其中田2540畝,地5381畝。轄內有12個單位和部門,即:自強中學、自強小學、自強派出所、國電公司自強分公司、縣農村信用聯社自強分社、自強中心衛生院等12個單位。

鄉鎮企業有釀酒廠、農產品加工廠。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地下資源有天然氣、石油。。

仁和鎮地處梓潼縣城東南,距縣城33公里,是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幅員面積113.72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159個社和1個居民小組,總人口2.26萬人,耕地面積2.39萬畝,林地9.7萬畝。有村級黨委2個、黨總支9個、黨支部6個,黨員1005名。2019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9997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萬元。

鄉鎮企業有建材、印刷、農藥器械等廠。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薯、棉花。特產臍橙、煙葉、藥材、黃麻。。

雙板鄉,位于川西北地帶的梓潼縣西北部,是當代已故有東方色彩藝術大師李有行先生的出生地,全鄉幅員面積54平方公里,有耕地20135畝,林地5000畝,綠化率逾40%。雙板鄉境內柏油路和鄉村公路與外界往來方便快捷,距綿廣高速公路僅13公里,全鄉有2000門的程控電話交換機,有電話1200余部,場鎮約占1平方公里,日供水量逾2000立方米,供電量可達250千伏/安,天然氣工程正在建設之中。

雙板鄉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鄉,全鄉有人口13000人,3838戶,勞動力8400個,地貌為平壩、淺丘相兼,轄12個村99個合作社,全鄉1999年工農業總產值為3585萬元,人均純收入為1654元。

特色優勢

人文資源:雙板在解放前是一腳三縣之地,分屬梓潼、江油、劍閣管轄,被歐洲人譽為東方色彩藝術大師李有行先生即是雙板鄉人,華西醫大藥物學院前院長肖卓殷教授也出生在雙板場鎮。解放后,這里更是人才輩出,分布全國各地,乃至海內外。

重要物產:雙板有較豐富的農副產品,糧食有黃谷、小麥、玉米、高梁等,總產量可達1800萬斤,經濟作物以油菜、花生為主,年產油菜可達120萬斤,花生總產量逾100萬斤,境內水果美國微軟公司量年逾40萬斤,年出欄生豬可達15000頭,年出欄小家禽30萬只,其它尚有蠶繭、水產、棉花、紅麻、西瓜、蔬菜等。大都可作為農產品加工的原材料。

自然資源:雙板境內有一定的土地和林地可供開發,尤其是“四荒五小”可轉讓、租賃、長期承包,雙板鄉境內尚有梓潼縣目前最大的一座中型水庫,可搞生態農業綜合開發與旅游觀光。全鄉境內氣候屬溫帶氣候,土壤、降雨量都適宜搞“三高”農業開發。

基地建設

雙板鄉的發展思路為:立足農業這個基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集鎮建設,著力實施與強化糧食作物基地與經濟作物基地。

糧食作物:水稻面積達10000畝,其中拋秧可達4000畝,旱育秧4000畝。旱地改制面積可達4000畝。

經濟作物:花生3000畝,蔬菜1000畝,西瓜1000畝,均為地膜栽培,水果產量可達60萬斤。

養殖建設:生豬年出欄18000頭,小家禽每年出欄40萬只,蠶繭每年500擔,年產水產1100擔。

金龍鎮,俗稱“駝子店”,因明末清初建古廟金龍寺而得名。1953年以前屬江油縣第六區重華區所管轄地,1953年建制調整,劃歸梓潼縣。曾用名為金龍鄉,1969年改為戰斗公社,1983年改為金龍場鄉,隸屬黎雅區六鎮之一,2016年10月改為金龍鎮。鎮位于梓潼縣西北部,東鄰梓潼雙板鎮,南與梓潼黎雅鎮、仙鵝鄉接壤,西接江油戰旗鎮、新興鄉,北至江油東安鄉,轄區面積44.6平方公里,場鎮至縣城30公里,離綿陽市62公里,距江油市41公里,小永路從北至南縱穿而過,穿經至江油市小溪壩鎮。享有竹編之鄉的美譽,竹編曾銷售全國各地。全鎮總耕地面積17196畝,轄13個行政村,1個社區(金鳳社區),91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總戶數4307戶,總人口12475人,其中農業人口12070人,場鎮人口405人,外出務工4251人。

文興鎮位于梓潼縣東部,距縣城30公里,國道347線穿境而過,全鎮幅員面積55.03平方公里,轄區東西6.2公里,南北最大距離8.9公里。轄5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有48個農業合作社,共4410戶10600人。文興鎮堅持以“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為重點,大力實施新農村建設,加快特色種養殖為農民增收,不斷發展實體經濟和服務業助推農民致富,現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15050元。

鄉鎮企業有建材廠、鑄造廠、食品加工廠。地下資源有天然氣、石油。農業主產水稻、小麥、棉花、紅薯、花生。。

演武鎮位于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南端,與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A級景區七曲山國家森林公園相接,全鄉幅員面積52.4平方公里,境內丘陵和河谷相間、無霜期276,自然資源豐富,林草資源優勢得天獨厚,森林覆蓋率達63%,轄9個行政村,46個農業合作社,宗人口6000多人。

演武境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古文化、古戰場、古驛站、古蜀道遺址10多處,至今猶存,三國文化與漢唐文化交相輝映。演武場鎮北側古戰場倒馬坎為諸葛亮練兵場遺址。倒馬坎西側的煙臺頭為蜀軍“烽火臺”遺址,東側臺地為蜀軍演武廳遺址。境內古柏參天,濃蔭蔽日。演武南有“唐明皇幸蜀聞鈴處”上亭鋪。因“安史之亂”唐明皇幸蜀,夜宿上亭鋪,唐玄宗內侍黃幡綽詩云“細雨霏微七區旋,郎當有聲哀玉環,爪牙厚重綱紀亂,長途漫漫路茫然”。后人在此立有碑記“唐明皇幸蜀聞鈴處”。演武還是漢唐名人景毅、景鸞、景騫的故里。這些典型的三國文化一級和古戰場,演繹出諸多名人軼事,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來此尋古探幽。演武是古蜀道上的明珠。古蜀道,從狹義上說,僅包括四川境內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于廣元七盤關,全長450公里。古蜀道歷史悠久,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是保存至今人類最早的大型交通要到遺存之一。古蜀道在演武從北向南傳境而過,在千里古蜀道沿線現存古柏數萬株,郁郁蔥蔥,隱天蔽日,人行其間,宛如綠色隧道。每到炎炎烈日,這片古柏琳讓游客們有了避暑納涼的休閑場所。演武南1公里處的白林灣,蜀道旁有一顧柏,樹圍6.7米,高24米,樹冠覆蓋54平方米,被譽為蜀道“古柏王”。

演武依托自身優勢和自然資源,不斷發展林下土雞、柑橘類水果基地建設、中藥材種植、生態黑豬養殖、景家河大米等即安全又有特色的優質農產品,在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除此之外還大力發展以第三產業為主的路邊經濟,鼓勵、動員廣大農戶在過道108線、酒店埡等重要地段投資,興辦農家樂。發展無公害山羊、土雞、淡水魚等生態養殖業,完善旅游資源的配套設施,促進全鄉經濟多元化發展。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主動作為,積極探尋“游在大廟,吃在演武,踏金牛古道,悟歷史變遷,逛翠云長廊,吸天然氧吧”的旅游生態經濟,借船出海,向外延伸大廟景區旅游產業鏈,創新打造旅游觀光勝地,讓演武成為三國黃金旅游線上一道亮麗風景。

宏仁鎮地處梓潼縣西北部,與4A級七曲山風景區隔河相望,毗鄰兩彈城紅色景區,距縣城3.5公里,東接文昌鎮,西壤黎雅鎮,南毗長卿鎮,北鄰許州鎮,幅員面積76.2平方公里,總人口20866人,行政區劃調整后,現轄9個行政村1個社區,139個村民小組。按照“一心兩軸三帶四片區”規劃布局,圍繞“產業發展上臺階、鎮村建設上水平、基層組織更有力、群眾生活更幸福”發展目標,加快推動全鎮經濟社會跨越發展。

寶石鄉地處梓潼縣東部,距縣城22公里,東北方與文興鎮連界,東南方與仁和鎮毗鄰,西南方與瑪瑙鎮、鹽亭縣鵝溪鎮接壤,西北方與文昌鎮、自強鎮為界,347國道橫穿全鄉而過,是典型的川西北丘區農業鄉。全鄉幅員面積102.6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8260人。現有16個基層黨組織(2個黨委、5個黨總支、8個黨支部,1個非公經濟支部),共轄11個行政村,81個村民小組。

農業主產水稻、小麥、油菜子、玉米、棉花,兼產柑橘、蠶繭。。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五月天婷婷在线播放视频 | 在线观看日本免费A | 亚洲日韩欧美精品国产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性做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欧美 | 在线播放中文有码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