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建區,屬第二行政區。 1958年,改為大河壩鄉,同年與納加、西加兩鄉合建大河壩公社。 1970年,析置出桑當公社。 1984年,改為鄉。 2000年,改為鎮。 |
1951年,屬第一行政區。 1959年,成立燈塔公社。 1960年,改稱為河卡公社。 1984年,改稱鄉。 2000年,改稱鎮。 |
解放初,曲什安鎮的部分地區屬共和縣的切吉區。 1958年,劃歸興海縣五龍區管轄。 1966年,曲什安、龍藏、中鐵三鄉牧業大隊,生產隊投資開發東西大米灘,作為口糧生產基地。 因牧民不會種地,各鄉陸續從省內外遷入部分農民耕種,后龍藏、中鐵2鄉因放棄糧食生產,土地及人口全部并入曲什安鄉。 1984年,公社改為鄉,大隊改為村。 |
解放初,溫泉鄉為汪什代海部落。 1952年,為興海縣第三行政區,后建溫泉鄉。 1958年,成立溫泉公社。 1984年,改為溫泉鄉。 |
1949年,仍為部落制。 1954年,屬興海縣第4行政區,后建龍藏鄉。 1958年,建龍藏公社。 1984年,改社為鄉。 |
據史料記載,隋代又設西海及河源郡(今興海、同德屬河源郡赤水縣)大開屯田。 中鐵鄉解放初仍為部落制。 1953年,建為第四行政區。 1958年,后改為中鐵公社。 1984年,復為鄉。 |
1944年,青海省政府派人在興海縣唐乃亥開墾荒地。 1945年,正式招收移民耕種。 1946年,移民發展為180余戶,開發土地3800多畝,收益后馬步芳強行劃歸給設在雜瑪羊曲的“德興海”官商機構。 解放初,屬第五行政區。 1958年,建唐乃亥公社。 1984年,改社為鄉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