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轄鎮,縣府駐地。1958年建火箭公社,1961年改為仁德大隊,1971年為城關公社,1988年建仁德鎮。位于縣境東部,牛欄江西岸。面積11.9平方公里,人口1.6萬。公路和昆(明)東(川)鐵路縱橫交錯。轄南鐘、學府、東發3個行政村。鄉鎮企業以農副產品加工、飲料、食品加工業為主。農業主產水稻、小麥。。 |
530129002001 121 云集社區居委會
530129002002 220 團結社區居委會 530129002003 220 塘子社區居委會 530129002004 220 麥場社區居委會 530129002005 220 易隆社區居委會 530129002006 220 鐘靈社區居委會 530129002007 220 三支龍社區居委會 530129002008 220 壩者社區居委會。 |
530129003001 121 金所社區居委會
530129003002 220 澤鐵社區居委會 530129003003 220 竹溝社區居委會 530129003004 220 張所社區居委會 530129003005 220 小多姑社區居委會 530129003006 220 天生社區居委會 530129003007 220 草海子社區居委會 530129003008 220 擺宰社區居委會 530129003009 220 清海社區居委會 530129003010 220 新田社區居委會。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轄鎮。1949年前稱果馬鄉,1952年為第三區,1958年建大風暴公社,1966年改羊街公社,1984年設羊街區,1987年建羊街鎮。位于縣境西南部,面積160平方公里,人口4萬。213國道過境。轄羊街、新街、甸龍、甸心、多合、三元莊、甜蕎地、黃土坡、清水溝、長沖、大劉所、納郎12個行政村。有鄉鎮企業和個體工商業,農業主產水稻、玉米、烤煙。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轄鎮。1949年稱桂華鄉,1950年為柯渡五區,1958年改柯渡公社,1984年設柯渡區,1988年建柯渡鎮。位于縣境西南部,面積272.2平方公里,人口3.5萬。轄磨腮、可郎、新沙、新莊、猴街、樂郎、甸尾、柯渡、丹桂、長箐、木刻、松林、新村13個行政村。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烤煙。盛產板栗,獲國務院頒發的優質板栗榮譽證書。丹桂有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轄鎮。民國33年(1944)稱瑞和鄉,1949年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三支隊司令部,屬尋祿縣巧邊區0昆明中心縣委駐地,1952年為尋甸縣第四區,1958年建馬街公社,1963年改為馬街區,1966年為馬街公社,1984年設倘甸區,1988年建倘甸鎮。位于縣境西北部,面積259.3平方公里,人口3.7萬。7204公路通過此地。交通方便。轄魯嘎、碑莊、白章、馬街、海子、新華、新平、德著、竹園、虎街、罵秧、計施寬12個行政村。鄉鎮企業以農副產品加工、飲食服務業為主,有個體企業。農業主產小麥、水稻、油菜、烤煙。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轄鎮。1994年前稱吉龍鄉,1949年后為尋甸第六區,1951年為燎源公社,1964年設功山區,1988年建功山鎮。位于縣境東北部。面積409.3平方公里,人口3.7萬。213國道過境。轄區內有棵松、八岔哨、功山、菜地、三保、甸頭、以則、朵馬嘎、橫山、羊毛沖、綱紀、楊柳、白龍、云龍、尹武、哨上16個行政村。有鄉鎮企業和個體工商業。農業主產水稻、玉米、油菜籽、烤煙。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轄鄉。1958年建東風公社,1961年改河口區,1987年設河口鄉。位于縣境東北、牛欄江西岸。面積440平方公里,人口3.1萬。轄魯沖、小街、營河、魯撒格、化桃箐、海嘎、白石巖、雙龍、撒米羅、水冒天、沙谷渡、米德長、十甲、黑箐、北大營、糯基16個行政村。有鄉鎮企業和個體工商業。農業主產玉米、水稻、烤煙。境內北部2.5公里處有一溶洞,景觀秀麗奇美。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轄鄉。民國時屬鳳悟鄉,1949年屬河口區七星鄉,1966年為五星公社,1988年設七星鄉。位于縣境東南部。面積122平方公里,人口1.7萬。尋(甸)馬(過河)公路穿境。轄七星、臘味、戈壁、江格、江外、高田、必寨7個行政村。水利資源豐富,牛欄江、馬龍河縱橫貫穿全境,并有鳳龍灣大水庫。農業主產水稻、玉米、蠶豆、烤煙。中國工農紅軍一、二方面軍長征路居大湯姑,-總部在此發布《搶渡金沙江命令》。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轄鄉。明清時稱八甲,民國時為郎華鄉,1949年稱龍華鄉,1952年設第五區,1958年建先鋒公社,1963年為柯渡鎮,1966年復稱先鋒公社,1984年設先鋒區,1988年更名為先鋒鄉。位于縣境南部。面積160平方公里,人口1.9萬。轄普魯、魯土、富魯、木龍馬、白子村、大窩鋪、窯上、打磨箐、大竹箐9個行政村。有豐富的褐煤,儲量3億噸,磷礦達6.8萬噸。有15個國家的地質學專家到此地考察過。農業主產水稻、玉米、蠶豆。1936年紅二、六軍團長征經過鄉境。白子村一帶與追敵孫渡縱隊展開激戰,稱“六甲之戰”,為緬懷革命先烈,1978年在六甲賈白山頂建立一座紅軍烈士紀念塔。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轄鄉。民國時稱九龍鄉,1948年屬祿新區,1952年屬尋甸第四區,1958年建超英公社,1963年設馬街區,1966年改燎原公社,1969年設雞街區,1987年更名雞街鄉。位于縣境西部,面積204.7平方公里,人口3萬。轄雞街、澤和、恥格、極樂、黑山、南海、拖姑、古城、彩已、北屏、四哨11個行政村。農業主產水稻、玉米、馬鈴薯、烤煙,特產板栗、核桃。境內澤和古城兩村有紅軍長征紀念亭和紅軍洞。此亭被定為昆明地區和曲靖地區中國近代史和國情教育基地。 |
鳳合鎮,云南省尋甸縣縣境西北部一個鄉鎮。
-鎮情概況 鳳合鎮位于尋甸縣縣境西北部,距尋甸縣城97公里,距云南省會城市昆明140公里。地處東經102。56′至103。11′、北緯25。43′至25。54′之間,平均海拔2070米。東鄰金源鄉、甸沙鄉,西接倘甸鎮,南接六哨鄉,北鄰東川區、聯合鄉,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一般。 全鎮下轄13個村民委員會,134個村民小組。2009年末,全鄉總戶數9859戶,人口39244人,其中:農業戶9148戶,農業人口37898人;非農戶數711戶,非農業人口1346人。農業人口中,鄉村勞動力資源總數23972個;從事農林牧漁業人數19253人;從事第二、三產業人數為3980人,分別占農村勞動力資源總數的80.3%和16.6%。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轄鄉。1949年前屬尋甸郎華鄉二保,1952年設板橋鄉,1965年為板橋區,1966年改板橋公社,1984年置六哨區,1988年更名六哨鄉。位于縣境西部。面積276.5平方公里,人口1.6萬。轄板橋、白櫟、橫河、馬鞍山、恩甲、拖期、五村、五星、大村、龍泉、龍街11個行政村。鄉鎮企業以農副產品加工和天然礦泉水飲料為主。農業主產蕎子、大白云豆。1936年4月7日紅二方面長征路過橫河,為紀念在此犧牲的紅軍烈士,1978年8月1日,在橫河立紅軍烈士紀念碑。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轄鄉。1958年以前,一半屬東川縣烏龍區北河鄉,一半屬尋甸第四區鳳儀鄉,1959年屬鳳儀公社,1966年成立聯合公社,1984年設聯合區,1988年更名為聯合鄉。位于縣境北部。面積165平方公里,人口1.2萬。轄馬店、北河、松棵、聯合、三界、凹子、法安、落水洞8個行政村。農業主產玉米、油菜。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轄鄉。1958年建燎原公社,1966年改金源公社,1984年置金源區,1988年設金源鄉。位于縣境北部,面積154平方公里,人口2.7萬。轄金源、滄溪、妥拖、小村、高峰、安秧、安豐、瓦房、龍潭9個行政村。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特產大蒜、生姜、花生、柿子。泥石流頻繁,水土流失嚴重。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轄鄉。1949年前屬麒麟鄉要三保,1952年置甸沙鄉,1958年置甸沙管理區,1960年改甸沙公社,1965年劃屬金所公社,為甸沙大隊,1980年更名甸沙鄉。位于縣境中部,面積210平方公里,人口1.6萬。鄉府駐地東南面有一天然形成的斷陷湖盆“清水海”,即“尋甸”四景之一的車湖。轄甸沙、海尾、魯六、蘇撤破、麥地心、興隆、紅果樹、老村、治租9個行政村。農業主產馬鈴薯、玉米、菜籽、烤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