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地古屬巴子國地;宋代以后為建始縣城區的一部分,形成于明清年代;明正德七年(1512),隸屬建始縣市廓里;清康熙二十年(1681),隸屬建始縣坊廓里;乾隆元年(1736)建始縣由四川夔州府撥入湖北施南府,隸屬坊廓里;道光年間(1821-1850)隸屬坊廓里;同治六年(1868),隸屬建始縣西鄉。 民國七年(1918),隸屬湖北荊南道建始縣“仁”字區;民國十九年(1930),隸屬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建始縣第一區署中山聯保;民國24年(1935)屬建始縣城關集鎮;民國三十二年(1943),隸屬建始縣中山鄉。 1949年11月建始解放后,屬城鄉區;1950年廢除保甲制,屬建始縣城關鎮,名為朝陽街;1958年人民公社化,屬建始縣朝陽人民公社,名為朝陽街;1961年恢復區建制,屬建始縣城關鎮,名為四街;1967年,屬建始縣城關鎮,名為四清街,1979年屬城關鎮,恢復朝陽街;2003年撤并調整鄉鎮行政區劃后,屬業州鎮,名為朝陽社區至今。 |
船兒島社區的前身為建始縣城區的一部分,包括老城區的東南街、西街和團結路、船兒島路、建設路南段以及學苑路等地。 北宋初年,古業州改縣,將縣城從今三里鄉槐坦的棉花壩遷至現址,逐步形成了一條街,名縣前街,即現在的東街和西街。 明代縣城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發展,并修筑城墻,南街形成,新馬路始建于民國時期,其余部分大多形成于新中國成立以后。 1959年建始大橋至大禮堂公路建成以后,到1980年形成了茨河以東的街道;1980年到1995年形成了從茨河到廣潤路的各條街道,船兒島社區基本形成。 該地古屬巴子國地;明正德七年(1512),隸屬建始縣市廓里;清康熙二十年(1681)隸屬建始縣坊廓里;乾隆元年(1736)建始縣由四川夔州府撥入湖北施南府,隸屬建始縣坊廓里;道光年間(1821-1850)隸屬建始縣坊廓里;同治六年(1868),隸屬建始縣西鄉。 民國七年(1918),隸屬湖北荊南道建始縣“仁”字區;民國十九年(1930),隸屬建始縣第一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隸屬建始縣城集鎮;民國三十年(1941),隸屬建始縣中山鄉;民國三十八年(1949),隸屬城鄉區中山鄉。 1949年11月建始解放后,屬城鄉區;1950年10月屬建始縣城關鎮,名為東南街、西街;1958年9月,屬建始縣朝陽人民公社;1961年,屬建始縣城關鎮,名為一、二街;1967年,屬建始縣城關鎮,名為東方紅、紅旗街;1979年屬建始縣城關鎮,名為東南街、西街;2003年撤并調整鄉鎮行政區劃后,屬業州鎮,名為船兒島社區至今。 |
茨泉社區的前身為建始縣城區的一部分,包括原大北門、小北門、順城巷、北環路、奎星樓路、黃堰塘路、團結路北段、茨泉路、建設路北段、廣潤路北段等地。 大北門、順城巷形成于明清年代,其余部分大多形成于新中國成立以后。 1959年建始大橋至大禮堂公路建成以后,到1980年形成了茨河以東的街道;1980年到1995年形成了從茨河到廣潤路的各條街道;1999年北環路的貫通,茨泉社區基本形成。 該社區古屬巴子國地;明正德七年(1512),隸屬建始縣市廓里;清康熙二十年(1681),隸屬建始縣坊廓里;乾隆元年(1736)建始縣由四川夔州府撥入湖北施南府,隸屬建始縣坊廓里;道光年間(1821-1850),隸屬建始縣坊廓里;同治六年(1868),隸屬建始縣西鄉。 民國七年(1918),隸屬湖北荊南道建始縣“仁”字區;民國十九年(1930),隸屬湖北第七行政督察區建始縣第一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隸屬建始縣城集鎮;民國三十年(1941),隸屬建始縣中山鄉;民國三十八年(1949),隸屬城鄉區中山鄉。 1949年11月建始解放后,屬城鄉區;1950年10月屬建始縣城關鎮,名為北街;1958年9月屬建始縣朝陽人民公社;1961年屬建始縣城關鎮,名為三街;1967年屬建始縣城關鎮,名為人民街;1979年屬建始縣城關鎮,名為北街;2003年撤并調整鄉鎮行政區劃后,屬業州鎮,名為茨泉社區至今。 |
該社區古屬巴子國地;明正德7年(1512)屬建始縣市廓里;清康熙20年(1681)屬建始縣坊廓里;清乾隆元年(1736)建始縣由四川夔州府撥入湖北施南府,屬坊廓里;清道光年間(1821-1850)屬坊廓里;清同治6年(1868)屬建始縣西鄉;民國7年(1918)屬建始縣“仁”字區;民國19年(1930)屬建始縣第一區;民國24年(1935)屬建始縣第一區中山聯保;民國30年(1941)屬建始縣中山鄉;民國38年(1949)屬城鄉區中山鄉。 1949年11月建始解放后,屬城鄉區;1950年10月屬城鄉區七里坪村;1951年屬城鄉區七里鄉;1953年屬建始縣第一區七里鄉;1956年屬貓坪區七里鄉;1958年9月屬建始縣貓坪人民公社先鋒大隊;1961年屬建始縣貓坪區七里公社先鋒大隊;1975屬貓坪公社先鋒大隊;1984年撤社建區時,隸屬業州鎮,名為于家壩村;2003年屬業州鎮,命名廣潤社區,名稱沿用至今。 |
該地古屬巴子國地;明正德七年(1512),隸屬建始縣市廓里;清康熙二十年(1681),隸屬建始縣坊廓里;清乾隆元年(1736),建始縣由四川夔州府撥入湖北施南府,隸屬施南府建始縣坊廓里;清道光年間(1821-1850),隸屬坊廓里;同治六年(1868),隸屬建始縣西鄉。 民國七年(1918),隸屬湖北荊南道建始縣“仁”字區;民國十九年(1930),隸屬建始縣第一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隸屬建始縣第一區中山聯保;民國三十年(1941),隸屬建始縣中山鄉;民國三十八年(1949),隸屬城鄉區中山鄉。 1949年11月建始解放后,屬城鄉區,名為馬欄溪村;1950年10月,屬城鄉區,名為馬欄溪村;1951年,屬城鄉區,名為馬蘭鄉;1953年,屬建始縣第一區,名為馬蘭鄉;1956年屬貓坪區七里鄉;1958年9月,屬建始縣貓坪人民公社,名為云鋒大隊;1961年,屬建始縣貓坪區七里公社,名為云鋒大隊;1975屬貓坪公社,名為云鋒大隊;1984年撤社建區(鄉),劃歸業州鎮,名為二道橋村;2003年,屬業州鎮,名為二道橋社區居民委員會至今。 |
該社區古屬巴子國地;明正德7年(1512)屬建始縣市廓里;清康熙20年(1681)屬建始縣坊廓里;清乾隆元年(1736)建始縣由四川夔州府撥入湖北施南府,屬坊廓里;清道光年間(1821-1850)屬坊廓里;清同治6年(1868)屬建始縣西鄉;民國7年(1918)屬建始縣“仁”字區;民國19年(1930)屬建始縣第一區;民國24年(1935)屬建始縣第一區中山聯保;民國30年(1941)屬建始縣中山鄉;民國38年(1949)屬城鄉區中山鄉。 1949年11月建始解放后,屬城鄉區;1950年10月屬城鄉區白蠟樹村;1951年屬城鄉區杜家鄉;1953年屬建始縣第一區杜家鄉;1956年屬貓坪區杜家鄉;1958年9月屬建始縣貓坪人民公社綠化大隊;1961年屬建始縣貓坪區杜家公社綠化大隊;1975屬貓坪公社綠化大隊;1984年撤社建區時,黃家灣生產隊從貓坪區杜家鄉白蠟樹村分出,劃歸業州鎮,名黃家灣村;2003年撤并調整鄉鎮行政區劃后,將菜園子村的牛王廟劃歸黃家灣村,成立指陽社區,隸屬業州鎮至今。 |
該地古屬巴子國地;明正德七年(1512),隸屬建始縣市廓里;清康熙二十年(1681)隸屬建始縣坊廓里;乾隆元年(1736)建始縣由四川夔州府撥入湖北施南府,隸屬坊廓里;清道光年間(1821-1850),隸屬坊廓里;同治六年(1868),隸屬建始縣西鄉。 民國七年(1918),隸屬建始縣“仁”字區;民國十九年(1930),隸屬建始縣第一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隸屬建始縣第一區中山聯保;民國30年(1941),隸屬建始縣中山鄉;民國三十八年(1949),隸屬城鄉區中山鄉。 1949年11月建始解放后,屬城鄉區;1950年廢除保甲制,屬貓坪區七里村;1951年,屬城鄉區七里鄉;1953年,屬建始縣第一區七里鄉;1956年,劃歸縣園藝場,為一個生產隊;1975年撤區并社,由貓坪公社先鋒大隊劃出蓮花池生產隊,縣園藝場劃出草子壩生產隊,組成朝陽大隊,以生產蔬菜為主,屬城關鎮,草子壩屬朝陽大隊一生產隊;1984年撤社建區鄉(鎮),屬業州鎮于家壩村;2004年建始縣工業園區開發,修建朝陽大道,形成工業園區,并命名為草子壩社區至今。 |
此地古屬巴子國地;明正德7年(1512),屬四川夔州府建始縣坊廓里;乾隆元年(1736),建始從四川夔州府撥入湖北施南府,建陽壩屬建始縣坊廓里一甲;道光年間(1821-1850)屬建始縣坊廓里;同治6年(1867),屬建始西鄉。 民國7年(1918),屬湖北荊南道建始縣“仁”字區;民國19年(1930),屬建始縣第一區;民國24年(1935),屬建始縣第一區中山聯保;民國30年(1941),屬建始縣中山鄉;民國38年(1949),屬建始縣城鄉區中山鄉。 1949年11月建始解放后,屬建始縣城鄉區中山鄉;1950年廢除保甲制,設立城鄉區,取名建陽壩村;1958年實行公社化,更名保衛大隊;1961年恢復區建制,屬貓坪區建陽公社,更名為建陽大隊;1975年撤區并社,屬貓坪公社,仍名建陽大隊;1984年撤社建區,隸屬貓坪區,更名為建陽壩村;1996年撤區建鄉,將業州鎮和貓坪區合并為業州鎮,仍名為建陽壩村;2011年調整建制,隸屬業州鎮,名為建陽壩社區至今。 |
1950年廢除保甲制,屬建始縣城鄉區,命名為安樂井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屬貓坪公社,名為反修大隊;1961年恢復區建制,屬貓坪區,名為反修大隊;1975年撤區并社,屬貓坪公社,名為反修大隊;1982年規范鎮區名稱,名為安樂井大隊;1984年撤社建區(鄉),屬貓坪區建陽鄉,名為安樂井村村民委員會;1996年撤區建鄉(鎮),屬業州鎮建陽管理區,名為安樂井村村民委員會;2001年撤并調整,屬業州鎮建陽辦事處,名為安樂井村村民委員會;2011年調整建制,屬業州鎮,名為安樂井社區居民委員會至今。 |
1950年新中國建立后廢除保甲制,屬建始縣城鄉區,命名小埡門村;1958年公社化時,更名東方紅大隊,隸屬貓坪公社;1961年恢復區建制,續用東方紅大隊名,隸屬貓坪區;1975年撤區并社,續用東方紅大隊名,隸屬貓坪公社;1984年撤社建區時更名為小埡門村村民委員會,隸屬貓坪區;1996年撤區建鄉,屬業州鎮,村名仍為小埡門村;2011年隸屬業州鎮,更名為小埡門社區居民委員會至今。 |
1950年廢除保甲制時,屬建始縣城鄉區,命名七里坪村,1958年公社化,更名先鋒大隊,隸屬貓坪公社管轄;1961年恢復區建制,續用先鋒大隊,隸屬貓坪區管轄;1975年撤區并社,續用先鋒大隊,隸屬貓坪公社管轄;1984年撤社建區時,更名為七里坪村,隸屬貓坪區管轄;1996年撤區建鄉時,將城關鎮和貓坪區合并為業州鎮,村名仍為七里坪村,屬業州鎮;2011年隸屬業州鎮,更名為七里坪社區居民委員會至今。 |
清初,隸屬四川夔州府建始縣市廓里;清康熙二十年(1681),隸屬建始縣坊廓里;乾隆元年(1736),隸屬湖北布政司施南府建始縣坊廓里一甲;同治六年(1867),隸屬建始縣西鄉坊廓里一甲;民國七年(1918),隸屬湖北荊南道建始縣“仁”字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隸屬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建始縣第一區署中山聯保;民國三十二年(1943),隸屬建始縣中山鄉。 1950年廢除保甲制,屬城鄉區管轄,命名為紅土坪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屬貓坪人民公社七里管轄理區管轄,更名為紅峰大隊;1961年恢復區建制,屬貓坪區七里公社管轄;1975年撤區并社,屬貓坪人民公社七里管理區管轄;1982年規范政區名稱,更名為紅土坪大隊;1984年撤社建區(鄉),屬貓坪區七里鄉管轄,更名為紅土坪村;1996年撤區建鄉(鎮),貓坪區與業州鎮合并,屬業州鎮管轄;2011年調整建制,更名為紅土坪社區,沿用至今。 |
此地古屬巴子國地;明正德7年(1512),屬四川夔州府建始縣廓里;乾隆元年(1736),建始從四川夔州府撥入湖北施南府,建陽壩屬建始縣坊廓里一甲;道光年間(1821-1850)屬建始縣坊廓里;同治6年(1867),屬建始西鄉。 民國7年(1918),屬湖北荊南道建始縣“仁”字區;民國19年(1930),屬建始縣第一區;民國24年(1935),屬建始縣第一區中山聯保;民國30年(1941),屬建始縣中山鄉;民國38年(1949),屬建始縣城鄉區中山鄉。 1950年,屬建始縣城鄉區,命名欄溪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貓坪區公社,更名為云峰大隊;1961年恢復區遷制,屬貓坪區,仍名為云峰大隊;1975年撤區并社,屬貓坪公社,仍名云峰大隊;1982年更名為馬蘭溪大隊;1984撤社建區時,隸屬貓坪區,更名為馬蘭溪村民委員會;1996年撤區建鄉時,隸屬業州鎮名為馬欄山溪村民委員會,2006年調整建制,隸屬業州鎮更名為馬蘭溪社區居民委員會至今。 |
1950年廢除保甲制,屬建始縣城鄉區,名為白蠟樹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屬貓坪公社,名為綠化大隊;1961年恢復區建制,屬貓坪區,名為綠化大隊;1975年撤區并社,屬貓坪公社,名為綠化大隊名;1982年規范鎮區名稱,屬貓坪區,名為白蠟樹大隊;1984年撤社建區(鄉),屬貓坪區杜家鄉,名為白蠟樹;1996年撤區建鄉(鎮),屬業州鎮,名為白蠟樹;2011年調整建制,屬業州鎮,名為白蠟樹社區居民委員會;2018年,第二次地名普查地名標準化,更名為柏臘樹社區居民委員會。 |
清朝中葉,隸屬湖北布政司施南府建始縣坊廓里一甲;同治六年(1867),隸屬建始縣西鄉坊廓里一甲。 民國七年(1918),隸屬湖北荊南道建始縣“仁”字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隸屬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建始縣第一區署中山聯保;民國三十二年(1943),隸屬建始縣中山鄉。 1950年廢除保甲制,屬城鄉區,名為杜家壩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屬貓坪人民公社杜家管理區,名為杜家壩大隊;1961年恢復區建制,屬貓坪區杜家公社,名為杜家壩大隊;1966年,屬杜家公社,名為紅星大隊;1975年撤區并社,屬貓坪人民公社杜家管理區,名為紅星大隊;1982年規范政區名稱,屬貓坪人民公社杜家壩大隊,名為杜家壩大隊;1984年撤社建區(鄉),屬貓坪區杜家鄉,名為杜家壩村;1996年撤區建鄉(鎮),貓坪區與業州鎮合并,屬業州鎮,名為杜家壩村;2011年調整建制,屬業州鎮,名為杜家壩社區居民委員會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