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設立街道居委會,2010年更為街道社區。 |
民國時期為一保、四保,建國初期為一村和四村。 1953年取名會龍村(以彌陀場口的會龍橋得名),同時從仁義村劃出部分成立高筍村,1958年更為會龍、高筍管理區,1961年更為會龍、高筍生產大隊,1984年1月復為會龍、高筍村,2003年6月會龍村并入仍為高筍村,2010年11月設立高筍社區居民委員會。 |
1961年登云大隊和永安大隊各劃出部分設普安大隊,明江大隊劃出部分設騎龍大隊(1980年更名為向陽大隊)。 1984年1月更為普安村,2003年6月普安村、明江村、向陽村合并為普安村,2010年11月設立普安社區居民委員會。 |
民國時期為第六保,建國初期為第五村,1953年取名登云村,1958年更為登云管理區,1961年更為登云生產大隊,1984年1月復為登云村,2003年6月中峰村并入后仍為登云村,2010年11月設立登云社區居民委員會。 |
民國時期為第二保,建國初期為第二村,1953年取名馬鞍村(以境內馬鞍山得名),同時劃出部分成立油榨村(以境內油榨房得名)。 1958年更為馬鞍管理區,1961年更為馬鞍生產大隊。 1961年11月從會龍大隊劃出部分成立八一大隊。 1984年1月復為馬鞍村,2003年6月八一村、馬鞍村、油榨村合并成立新店村,2010年設立新店社區居民委員會。 |
民國時期為第三保,建國初期為第三村,1953年設立米糧鄉,將第三村分置黃連村,1958年更為黃連管理區,1961年更為黃連生產大隊,1984年1月復為黃連村,2003年6月黃連村、西河村、七星村合并為黃連村,2010年11月設立黃連社區居民委員會。 |
民國時期為第三保;建國初期為第三村;1953年設立米糧鄉,將第三村分置福壽村(因境內福壽橋而得名;又因群眾以有福有壽來表達對生活的憧憬,故名);1958年更為福壽管理區;1961年更為福壽生產大隊;1984年實行政社分設時,撤銷福壽生產大隊,設立福壽村村民委員會;2003年仁義村并入后仍為福壽村;2010年11月,根據大足縣人民政府《關于智鳳鎮登云村等6個撤村社居的批復》(大足府函[2010]215號),撤銷福壽村村民委員會,設立福壽社區居民委員會。 |
民國時期為第十保;建國初期為第十村;1953年取名田壩村;1958年更名為田壩管理區;1961年更名為田壩生產大隊;1984年實行政社分設時,撤銷田壩生產大隊,設立田壩村村民委員會;2003年6月田壩村、龍鳳村合并為田壩村;2013年6月,根據大足縣人民政府《關于智鳳鎮茅里堡村撤村社居的批復》(大足府函[2013]49號),撤銷田壩村村民委員會,設立田壩社區居民委員會。 |
1961年由原8村、9村及天宮、龍鳳、田壩3個大隊劃出部分,設立天宮生產大隊;1980年更名為茅里堡生產大隊;1984年實行政社分設時,撤銷茅里堡生產大隊,設立茅里堡村村民委員會;2003年6月茅里堡村、長埝村合并為茅里堡村;2013年6月,根據大足縣人民政府《關于智鳳鎮茅里堡村撤村社居的批復》(大足府函[2013]49號),撤銷茅里堡村村民委員會,設立茅里堡社區居民委員會。 |
民國時期為第五保;建國初期為第五村;1953年取名十里村(因村公所到彌陀場有十里路程),后來修了鄉村道路,到彌陀的路程由十里縮短為八里,故改名為八里村;1958年更為八里管理區;1961年更為八里大隊;1984年1月復為八里村;2003年6月扎營村并入后仍為八里村。 |
1951年4月從登云劃出部分成立永安村(以境內永安橋得名);1958年更為永安管理區;1961年人民公社化運動時,設立阮家生產大隊,因境內阮家住戶居多而得名;1984年實行政社分設時,撤銷阮家生產大隊,設立阮家村村民委員會;2003年6月,共和村并入后仍為阮家村。 |
民國時期為化龍鄉第八保;建國初期為第八村;1953年劃入米糧鄉,設立毗盧村和永福村(以境內的毗盧寺和永福寺為名);隨后毗盧、永福二村合并為毗盧村;1958年更為毗盧管理區;1961年分設為毗盧、永福2個生產大隊;1984年實行政社分設時,撤銷永福生產大隊和毗盧生產大隊,分別設立永福村村民委員會和毗盧村村民委員;2003年6月永福村、方家村、毗盧村合并為永福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