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蚌埠市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行榜

蚌埠市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行榜

  蚌埠市常住人口3296408人,比10年前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增加13萬多人。
1、懷遠縣 [安徽省蚌埠市] 93.53萬人

懷遠縣地處安徽北部,居淮河中游,素有“淮上明珠”之美譽。懷遠縣始建于1291年,縣域總面積達2192平方公里,總人口數133萬。全縣轄18個鄉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1個國家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懷遠是全國產糧百強縣,是全國最大的糯米生產基地、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全國四大石榴產區之一。

懷遠區位獨特、優勢明顯,位于“長三角”經濟圈腹地和南京經濟圈-,輻射華東、華中和華北,距京滬高鐵七大中心樞紐站之一的蚌埠南站僅27公里,距千里淮河第一大港的蚌埠港僅15公里,國道206、329,省道225穿境而過,京臺、寧洛高速在境內設有三個出入口,4C級蚌埠滕湖機場建設正在序時推進。

近年來,懷遠縣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確立了“全省爭先、皖北領先、蚌埠率先”的發展定位,明確了“工業強縣、農業固縣、生態立縣”的發展戰略,提出了“打造皖北最美縣城,建設美好幸福懷遠”的發展愿景,全縣經濟社會一直保持穩中有進的良好發展勢頭。

工業發展方面。懷遠縣工業基礎良好、產業門類齊全,近年來,全縣牢固樹立“工業強縣”戰略不動搖,積極整合縣內園區布局,在“一區兩園”基礎上,按照“兩園三功能板塊”進行產業布局,已形成機械制造及汽車零部件、電子信息、農副產品精深加工、資源再生暨秸稈綜合利用四大主導產業。目前,全縣共有規上工業企業288家、戰新企業46家、高新企業64家;擁有科創板上市企業1家,省科創板掛牌企業41家,連續三年獲評全省制造業“十強縣”。

農業農村發展方面。我縣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大力培育農業優勢產業。圍繞糯稻、石榴、小麥、畜禽、水產等主導產業,著力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促進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全縣農業合作社達1859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5家,今三麥速凍食品、米老頭膨化食品、天兆石榴飲品、亞太石榴酒等一批優質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脫穎而出,兄弟糧油獲評農業產業現代化國家級龍頭企業,全縣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2.3:1。

城鄉發展建設方面。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北拓、南控、西進、東聯、中優”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全縣城市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渦南老城負荷逐步降低、渦北新城品質不斷提升、渦西片區框架初步拉開、荊山新區建設即將啟動,長途客運樞紐站、新殯儀館、懷遠一中新校區、長九醫院、渦河五橋等一大批城市基礎設施建成投用。生活垃圾發電廠、龍亢污水處理廠等建成投用,環保設施歷史欠賬逐步補齊。城市綠化、美化水平持續提升,成功創建國家園林縣城。深入開展農村環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動”,建成美麗鄉村中心村145個,完成改廁7.8萬戶,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招商引資和營商環境方面。懷遠縣立足自身產業發展基礎,發揮區位資源優勢,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不斷完善產業體系,加速規模擴展和結構升級。經過十多年的不斷轉型發展,華潤啤酒、大富機電、壹石通、吉馳輪胎、萬華板材、銀銳玻璃等一批優質企業在懷落地生根,40余家汽車零部件企業集聚榴城園區,汽車零部件產業儼然成為縣內主導產業中的首位產業,目前縣內已形成以汽車輪胎、汽車制動系統、汽車熱管理系統、濾清器、保險杠、汽車自動防撞器等為主要產品的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集群。為幫助入駐企業發展解困紓困,縣委縣政府成立民營企業幫辦服務中心,實行“園區受理,部門幫辦,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按周輪值辦公”的服務機制,集中受理、解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努力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良好“四最”營商環境。

2、五河縣 [安徽省蚌埠市] 52.35萬人

五河縣地處皖東北淮河中下游,因境內淮、澮、漴、潼、沱五水匯聚而得名。全縣總面積1428.5686平方公里,人口70萬,轄14個鄉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城南工業區)、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森林公園、216個村(居)。

歷史悠久。唐代名虹,宋朝始稱五河,至今九百余載。境內曾出土全國最完整的十萬年前淮河古菱齒象化石,有多處石器時代遺址,霸王城、皇墩廟、漢王臺、嚴小姐墓古韻猶存。民歌《摘石榴》獲南寧國際民歌節金獎,以其為代表的五河民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順河街為安徽省歷史文化名街;嚴氏墓2013年晉級“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區位優越。處于長三角邊緣,是安徽省東向發展的23個縣(區)之一,也是蚌埠市唯一毗鄰蘇浙地區的縣。蚌寧高速公路在沫河口鎮設有出入口,徐明高速出入口設在縣城西側。境內淮河橫貫東西,104國道縱貫南北,306省道、304省道與懷洪新河并行。

風光秀美。大鞏山省級森林公園群山環繞,綠樹成蔭,森林覆蓋率達80%,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著力打造“兩山三湖一水庫”(即大鞏山、浮山,沱湖、香澗湖、天井湖,樵子澗水庫)旅游風景區。以沱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為核心的濕地,魚蟹競游,鳥類翩飛。縣城四面環水,城中河水潺繞,水在城中,城在水間,素有“皖北水鄉”之稱,是“國家園林縣城”。

2021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4%。其中:一產實現增加值70.9億元,同比增長9.6%;二產實現增加值50.7億元,同比下降0.2%;三產實現增加值141.3億元,同比增長2.9%。三次產業比重為27:19.3:53.7。人均GDP49896元。進入安徽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價同類縣(區)先進行列,再次獲評全國最具投資潛力百強縣。

3、固鎮縣 [安徽省蚌埠市] 50.14萬人

固鎮縣隸屬于安徽省蚌埠市,位于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北岸,1965年7月建縣,面積1363平方公里,人口66.38萬,耕地132.8萬畝,現轄11個鄉鎮,228個村(居)。縣城規劃面積38.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9.7平方公里,城區人口約18萬人。

固鎮歷史文化悠久。公元前202年,著名的“垓下之戰”發生在我縣境內,留下了“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等動人故事,旅游及考古價值極高,“垓下遺址”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3A級景區;考古發現4600年前的垓下史前城址,被專家稱為“大汶口文化第一城”,填補了安徽省無史前城址的空白,獲“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東漢著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曾在固鎮為官,著有《說文解字》,開啟了中國字典之先河。南城孜遺址、谷陽城遺址、集東遺址、津浦鐵路火車站遺址等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晰地記載著固鎮的歷史脈絡和文化變遷。垓下之戰、辛亥革命北伐固鎮首捷、淮海戰役等轉變歷史進程的數場大捷,確立了固鎮在數次決戰決勝中的歷史地位和歷史價值,被譽為“漢興之地、勝利之城”。

固鎮農副資源豐富。先后被評為“國家商品糧大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省油料第一大縣”、“全省畜牧十強縣”、“花生之鄉”、“西瓜之鄉”、首批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省農業產業化重點培育20強縣區,是安徽省重要的糧油和畜禽生產基地。“固鎮肉羊”入選省級特色優勢農產品區,“仲興羊肉”“王莊花生”成功申報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擁有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8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7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004家,注冊家庭農場396家。

固鎮工業基礎良好。以生物基制造和農副產品深加工、高端裝備制造和文化旅游為主導產業,擁有兩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縣經濟開發區、蚌埠銅陵現代產業園區),規劃面積約80平方公里,基礎配套設施齊全。其中:縣經濟開發區擁有皖北唯一一家省級臺灣工業園;擁有千億級生物基產業基地,維生素系列產品研制被評為省第三批重大新興產業工程,15萬噸乳酸、10萬噸聚乳酸列入省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生物基制造基地入選全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名錄,獲評首批省級創新型縣、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維生素系列產品、聚乳酸市場份額世界第一;擁有百億級食品加工產業園,億只肉雞產業化項目、百萬只肉羊產業化項目全國單體最大。蚌埠銅陵現代產業園區被市委市政府批準為蚌埠北城新區,與蚌埠市淮上區毗鄰,由蚌埠、銅陵兩市合作共建,總規劃面積33.24平方公里,核心區13.87平方公里。發展定位:固鎮發展副中心、蚌埠北上增長極、皖北振興新亮點。

固鎮投資環境優越。固鎮縣背靠中西部、地處長三角,位于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經濟輻射圈內。長三角一體化、中原城市群、淮河生態經濟帶、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國家級發展戰略疊加,政策效應突顯。境內國省干道縱橫,寧洛高速、合徐高速傍依而過,千噸級貨輪通江達海。固鎮縣城距徐州觀音機場100公里,距合肥新橋機場200公里,距南京祿口機場270公里;蚌埠南站乘高鐵45分鐘可到合肥、南京,2小時可到上海、杭州,3個小時可到北京、天津。新時代固鎮抓住歷史性重要交通發展機遇,固鎮A1級通用機場、淮宿蚌高鐵固鎮南站,固鎮新港碼頭、固蚌高速公路、五固懷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正在規劃建設,區位條件和交通能力將空前提升。

固鎮發展戰略鮮明。固鎮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市委決策部署,結合實際,科學審慎確立了全面建設新時代“高特美強”新固鎮的發展戰略。“高”就是突出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根本要求,以工業強縣和產業興縣為主抓手,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聚、高水平城鄉建設、高效率干事創業。“特”就是突出文化立縣和漢文化特色,重點挖掘好、保護好、利用好垓下之戰、淮海戰役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漢文化聚集區和“漢興之地、勝利之城”文化名片。“美”就是突出“科學發展之美、社會和諧之美、先進文化之美、生態文明之美”全面升級,著眼全省、全市、全域謀劃固鎮更大、更可持續發展。“強”就是突出“全市爭先進、皖北創一流、全省要進位”目標定位,堅持團結創業、擼起袖子加油干,把固鎮發展的更好、更強、更有競爭力。結合“十四五”規劃編制,提出了“兩個力爭、兩個確保”目標任務,即“十四五”末確保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力爭地區生產總值總量居全省前列、人均指標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固鎮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全縣上下大力弘揚“勇于爭先、敢于擔當、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新時代固鎮精神,探索出了實施產業發展、城市建設、鄉村振興、民生保障“四輪驅動”發展路徑,搶抓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和產業轉移窗口期機遇,全力推動“10+1”專項攻堅工程,按照“三極兩帶多點”(三極:城關鎮縣域中心極、濠城鎮垓下文旅產業極、蚌埠北城新區蚌埠北上發展軸和城市副中心,兩帶:打造S101產業發展帶,結合蚌固高速出入口、垓下遺址保護開發建設沿S307和G344漢文化文旅發展帶;多點:充分挖掘各鄉鎮特色資源,形成各鄉鎮多點發力、競相發展的全域充分均衡發展局面)發展格局,著力建設縣域“七大組團”(老城區、南城區、高鐵新區、縣經濟開發區、蚌埠北城新區、垓下遺址核心保護區、通用航空機場片區)。2021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5.9億元,下降1.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0億元,增長8.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27.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7.7億元,增長11.6%;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297元,增長9.0%;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68元,增長8.6%。蚌埠市通報15項主要經濟指標中,全縣有10項指標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項指標增速居全市前3位。

4、禹會區 [安徽省蚌埠市] 32.58萬人

禹會區轄區總面積331平方公里,其中原馬城經濟開發區、秦集鎮、長青鄉所轄共24個村由高新區托管,共114平方公里,禹會區實際管轄面積217平方公里。城區劃分為朝陽、緯四、張公山、大慶、釣魚臺5個街道32個社區,另轄長青鄉、馬城鎮2個鄉鎮和涂山風景區,共36個行政村。

禹會歷史悠久、文旅資源豐富。禹會古為涂山氏國,作為大禹會諸侯的地望所在,是華夏文明、大禹文化重要發源地之一。擁有淮河閘水利風景區、天河、涂山、張公山、黑虎山等自然景觀和禹墟、禹王宮、釣魚臺等歷史文化遺跡。“中國花鼓燈第一村”馮嘴村是中國首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之一,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花鼓燈藝術策源地。隨著涂山公園、黑虎山公園、禹會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文旅項目相繼開工建設,蚌埠西部新城如美畫卷正徐徐展開。

禹會產業齊全,工業基礎雄厚。擁有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是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蚌埠片區重要承載區,享受淮河生態經濟帶、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等重大政策機遇,是各方投資興業的樂土。傳統產業基礎雄厚,擁有中糧生化、豐原集團、凱盛集團等一大批在國內外享有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企業。硅基、生物基新材料、新能源等戰新產業集聚,帝景顯示模組、中科大禹、九州云箭等一批重點企業為禹會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禹會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禹會背靠中西部、面向長三角,承接東西、聯通南北,物流通暢,北有千里淮河第一港、國家二類水運口岸蚌埠港,是淮河流域重要物流航運中心和綜合口岸樞紐,西有G3高速涂山出口,東靠京滬、京福鐵路,便捷的區位交通優勢,為禹會擴大開放、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區內形成了朝陽路、涂山路、東海大道、華光大道等為主的城市交通網絡,隨著城市框架不斷拉開,城市重要景觀相繼建設,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禹會科教發達,大院大所眾多。轄區有信息產業部第四十研究所、第四十一研究所、中糧生化、玻璃工業設計院等科研院所,中糧生化技術中心為國家級企業技術研究中心,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在浮法玻璃、光伏玻璃等領域達國際領先水平,國家及省級研發中心總數達14家。禹會教育事業發展迅速,蚌埠二中禹會實驗學校二期建成投用,北師大蚌埠附校連續三年本科達線率超90%,安財商學院成功轉設獨立本科院校,西部教育高地初具雛形。

5、淮上區 [安徽省蚌埠市] 28.39萬人

淮上區位于淮河北岸,是2004年3月蚌埠市委、市政府為拉開城市發展框架,實施擁河發展戰略,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新區。新區歷經兩次區劃調整,現轄5個鎮、1個街道,總人口28.4萬人,面積412平方公里,是全市轄區面積最大的行政區。

淮上區濱鄰淮河,淮水繞城而過,風景秀麗,環境優美,特色明顯。一是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區域內留存有豐富的文物古跡和名勝。位于小蚌埠鎮雙墩村境內的雙墩新石器遺址距今7300年左右,比半坡遺址的人類早1000多年、比河姆渡遺址的人類早300多年,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區已發現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遺址發現的陶器刻劃符號已具表意功能,是中國文字起源的重要源頭之一。區域內還有雙墩春秋古墓、曹操屯兵處等歷史人文古跡點綴其間。二是自然生態環境良好。淮上區南鄰淮河,是蚌埠市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三汊河萬畝自然生態濕地獲批國家級濕地公園,是淮河流域濕地中保存較好的一塊幾乎未受污染的自然濕地,仍處于原始狀態的蘆葦綿延數公里,保持了原生態的自然風貌,魅力獨具。三是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淮上區處于北京至福州、上海至西安高速公路的交匯處,與合肥、徐州、宿州、阜陽、淮北、淮南、南京、滁州形成了一小時經濟圈。乘坐京滬高鐵2小時即可到達上海,3個小時20分鐘可到達北京。區內還擁有蚌埠(皖北)保稅物流中心(B型)、徽商物流中心以及1個汽車客運站、1個京滬鐵路貨運站、2個千噸級貨運港口,交通優勢十分明顯,商貿物流十分發達。四是產業承載能力較強。2018年7月,省政府整合蚌埠工業園和沫河口工業園,設立淮上經濟開發區,加掛精細化集聚區牌子,園區規模進一步擴大、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2019年,區委統籌使用各類編制資源,開展開發區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進一步增強了淮上經開區的發展活力和動力,全省省級以上開發區綜合考核排名列第19名。

淮上區成立以來,全區上下居弱圖強,圍繞把淮上區建設成為“新型工業集聚區、商貿物流核心區、文旅融合示范區、宜居宜業新城區”目標,堅持以城市建設為主線,以加快投入為重點,以項目、招商引資為抓手,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為核心,著力實施工業優先、產業聯動、跨越轉型、文化提升、城鄉融合、綠色發展戰略,統籌城鄉一體發展,實現了由艱難起步到快速發展的重大轉變。

2021年是淮上區發展歷程中極不平凡、極為特殊、極具挑戰的一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經濟下行壓力等嚴峻挑戰,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定不移謀發展,堅持不懈促轉型。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03億元,同比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8%;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超10%,基本完成了區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

經濟發展持續向好。17個億元以上項目開工建設,5個億元以上項目順利投產,33個續建項目穩步實施。商貿物流加快集聚。中恒商貿城國家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縱深推進,累計出口貨值達1.61億美元,快遞企業日均中轉量近350萬件,業務收入累計完成4.67億元,同比增長54.82%。阿里巴巴客戶體驗中心項目投入運營,合一冷鮮城三期、奧萊城市綜合體項目開工建設,皖北現代食品產業園項目簽約落地。現代農業提質升級,全年,新增蔬菜大棚2190畝,總面積達6.98萬畝;稻漁、蓮芡漁、果園家禽養殖生產總面積分別達1.2萬畝、1.8萬畝、0.5萬畝。

服務保障不斷強化。有效投資不斷擴大,全年共引進項目28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0個,10億元以上項目1個,20億元以上項目1個,協議引資91.8億元。利用市外億元以上項目到位資金152億元。全方位保障項目。幫助企業協調解決項目建設問題52個。盤活雙停企業3家,盤活閑置土地429畝,集約利用廠房4.48萬平方米。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嚴格實行“首席服務官”制度,辦理審批類項目104個,投資額126.5億元;備案類項目148個,投資額287.28億元;審批類和備案類項目413.78億元。投入各項產業扶持資金預計2.06億元,安排中小企業發展資金1.2億元。

民生工程統籌推進。投資3.12億元進行重點民生工程建設,投資4.65億元實施十八中、二十中、吳安小學等改擴建項目。社會保障提標擴面。累計發放特困人員供養資金794萬元,城鎮新增就業9163人,發放養老保險金待遇人員39219人,累計發放5808.25萬元,發放危改資金63.8萬元,在全市率先實施保障房社會化運營管理服務。安全防護科學有力。全面推廣“食安蚌埠”追溯系統應用,強化從生產到銷售全鏈條監管。持續強化“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疫情防控策略,組織485人次專業人員接受新冠-疫苗接種培訓,完成新冠-疫苗累計接種47.6萬劑次,全程接種完成率105.14%,位居全市前列。

作風建設不斷加強。持續深化黨史學習教育,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全面提高政府服務水平。強化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嚴控“三公”經費和一般支出,強化對重點領域、關鍵部位的監督管理。法治建設縱深推進。健全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規范性文件、重要協議、涉及市場主體經濟活動的政策規定全部納入合法性審查。堅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嚴格執行“三重一大”和重大事項請示報告制度。不斷強化政務服務。全面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持續推進政務服務事項清單編制工作,認領政務服務事項6627項,網上可辦數占比均達100%。開展“減證便民”專項行動,簡化審批流程,平均提交材料精減至1.48件。平均承諾時限壓縮至1天,位列全市第一。

龍子湖區位于蚌埠市區東南部,素有蚌埠“東大門”之稱,北依淮河,東臨鳳陽縣,與鳳陽新城和縣工業園區接壤,轄區總面積160平方公里,其中龍子湖水域面積7.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28.5萬。

歷史沿革和行政區劃

龍子湖區原名為東市區。2004年1月10日,報經國務院批準(國函〔2004〕4號),調整蚌埠市部分行政區劃:東市區更名為龍子湖區。現下設1個鄉、6個街道,分別為:李樓鄉、東風街道、延安街道、治淮街道、東升街道、解放街道、曹山街道。

交通狀況

蚌埠火車站、高鐵蚌埠南站、長途汽車客運站、蚌五高速東出口坐落在本轄區。合徐、蚌寧高速公路經轄區周邊而過。轄區內有華東地區最大的鐵海聯運的集裝箱貨運站,可直接辦理貨物的出口運輸,汽運貨柜當天可抵達北京、上海、天津、南京、連云港、濟南、西安、武漢、南昌等城市。

經濟發展

2021年龍子湖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53.9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4億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萬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萬元。

2022年上半年全區生產總值83.1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7億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萬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萬元。

7、蚌山區 [安徽省蚌埠市] 17.1萬人

蚌山區位于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南岸,是蚌埠市的中心城區、老城區,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教、金融和商貿中心。東臨龍子湖,南接滁州市鳳陽縣,西與禹會區、高新區比鄰,北與淮上區隔淮河相望,區內資源豐富、空間多樣,既有繁華城區又有美麗鄉村,既有河湖水系又有山林田園。下轄10個鄉、街道、社區中心,分別是湖濱社區中心、淮河社區中心、黃莊街道、龍湖新村街道、青年街道、勝利街道、天橋街道、緯二路街道、雪華鄉(宏業村街道)、燕山鄉,13個行政村、62個社區。行政區劃土地面積約100平方千米,2021年常住人口約36萬人。近年來,先后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全國科普示范區、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等榮譽稱號。

蚌山是一個宜居宜游的魅力城區。區內交通便利,路網縱橫交錯,周邊高鐵、高速、港口環繞,可以快速便捷通達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環境優美生態優越,津浦大塘、小南山、虎山等公園含珠蘊玉,城市街巷寬敞現代,都市霓虹色彩斑斕。現有蚌埠市博物館、蚌埠嘉年華等國家4A級旅游景區2個,江淮植物園、海上明珠、藍莓莊園、海貝海洋樂園、熱浪島等國家3A級旅游景區5個,其中蚌埠嘉年華是“全國文化創新工程”、皖北最大的文化旅游園區。

蚌山是一個宜業創新的活力城區。區內商業網點密布,淮河路、東海大道等城市商圈聚集效應逐步呈現,萬達、銀泰、吾悅等多家全國知名企業落戶蚌山,現代金融、電子商務等新型服務業快速發展。各類商業服務便捷,會計、咨詢、設計、金融、證券、保險等機構齊全,擁有皖北唯一首批省級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未來將重點以電子商務、都市購物、現代交易平臺等為發展方向,著力打造重要的區域性商貿強區。

蚌山是一個文蘊厚重的文明城區。作為蚌埠市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的主陣地,蚌山區是全省首屆、全市首個“省級文明城區”。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非遺傳承項目“蚌山心意六合拳”、市級非遺傳承項目“白玉微雕”等16個;有一批蚌埠老字號:國貨路步行街、篾匠街、螞蝦街等街區老字號,雪園小吃部、老淮濱等飲食老字號,蚌山小學、回民小學等教育老字號;有一批文化基地:“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光彩玉器文化城、“全國十大古玩市場”——南山古玩玉器城蓬勃發展。向上向善文明蔚然成風,涌現出“中國好人”36人、“全國道德模范”1人。“融合通達,追求卓越”的蚌山精神,更成為全區人民的共鳴。

蚌山是一個惠民和諧的幸福城區。各類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城鄉基礎設施配套不斷完善,“四縱四橫”路網基本建成,人民群眾生活環境不斷改善,平安蚌山、法治蚌山扎實推進,區人民調解委員會被司法部授予堅持發展“楓橋經驗”實現矛盾不上交試點工作表現突出集體,獲評“省級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區”“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居民幸福指數逐年提高。

近年來,蚌山區以助力蚌埠市打造“三地一區”兩中心、實現“五個更加”為著眼點,緊緊圍繞一個目標(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區和蚌埠面向長三角、珠三角承接產業轉移橋頭堡),按照“一體兩翼”發展布局(以中部城區為主體,以淮河路老城區和南部新城為兩翼),堅持三區聯動(老城特色商貿文化體驗區、東海大道—延安路中央商務區、新城產城融合示范區),推動“四化同步”發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打造五大板塊(高端商貿中心區、新興產業集聚區、創新驅動先行區、總部經濟匯集區和產城融合示范區),聚力攻堅矢志跨越,推動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實現全面發展。

蚌埠高新區成立于1994年,坐落在千里淮河與京滬鐵路交匯處的“淮上明珠”蚌埠市西南,2010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5年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2016年獲批建設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基地,2017年獲批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現為國家級科技興貿出口創新基地、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硅基新材料)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級汽車等部件出口基地、國家級濾清器產業基地、中國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安徽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硅基新材料)集聚發展基地。園區現總體規劃面積133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40平方公里,就業和居住人口約15萬人,擁有各類企業4000余家,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42家,上市掛牌企業近15家。

近年來,蚌埠高新區堅持高質量發展,大力實施“產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發展、改革開放合作、產城融合發展”四大戰略,全區經濟社會保持了健康較快發展的良好態勢。蚌埠高新區連續4年穩居國家高新區第一方陣,被國家科技部和中宣部認定為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園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順利通過復審,連續兩年榮獲國家工信部新型工業化硅基新材料基地發展質量評價“五星級”示范基地稱號,是安徽省唯一成功入圍2018年中國建材園區20強的園區。蚌埠高新區管委會連續三屆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單位”稱號,是唯一獲此榮譽的國家級高新區。

一、重點產業情況

經過20多年的發展,蚌埠高新區形成了以硅基新材料、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三大主導產業為主,新型顯示(LED、OLED)、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齊頭并進的“4+N”產業發展體系。區內擁有以昊方機電為代表的全國最大的汽車空調電磁離合器生產基地;以中電科41所為代表的全國最大的養殖孵化機生產基地;以華益公司為代表的亞洲最大的ITO導電膜玻璃生產基地;以國威、鳳凰濾清器為代表的全國最大的濾清器生產基地;安瑞科CNG壓縮機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以凱盛光伏新材料、凱盛科技、國顯科技、華益導電膜等企業為龍頭的硅基新材料產業2015年獲批安徽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以大富工業智能機器人、中建材埃蒙特機器人、中科電力智能大型變壓器、柳工起重機和多功能高空作業車、中集安瑞科壓縮機等為代表的高端智能裝備制造產業集群2015年獲批市級智能制造產業基地;以中電41所、德豪光電、雙環電子為代表的特色電子產業集群正形成加速集聚的發展態勢,2015年獲批特色電子元器件產業基地。

二、硅基新材料產業情況

硅基新材料是蚌埠高新區重點產業之一,2015年,硅基新材料蚌埠高新區基地成功獲批安徽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連續兩年獲批工信部國家新型工業化(硅基新材料示范基地)發展質量五星級評價。基地由蚌埠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本部、蚌埠天河科技園工業園區、蚌埠秦集鎮產業區三大片區組成,主要圍繞信息顯示、太陽能電池、玻璃新材料三大產業鏈,重點發展電容式觸摸屏及顯示模組、銅銦鎵硒太陽能薄膜電池、柔性OLED顯示模組、蒸鍍用金屬掩膜版、TFT-LCD減薄玻璃、手機蓋板玻璃、鍍鉬太陽能背板玻璃、LED倒裝芯片及LED照明等產品。經過幾年發展,目前基地三大產業鏈已基本成型,聚集了安徽凱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凱盛光伏新材料有限公司,安徽方興光電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蚌埠華益導電膜玻璃有限公司、安徽省大富光電公司、蚌埠德豪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蚌埠三頤半導體有限公司等重點龍頭企業,擁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業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4家,各類產學研聯合體10余家,建成投產了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模組一期、豪威電子白板一期、太陽能光伏鍍鉬玻璃、拓力硅基球新材料、華益導電膜手機3D蓋板等重大項目。

未來,蚌埠高新區將以五大發展理念為統領,按照“產業轉型升級的引擎、工業經濟發展的龍頭、推進科技創新的示范”這一定位,圍繞轉型升級、跨越趕超,加快建設千億園區這一目標,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改革開放發展戰略,著力打造實力雄厚的經濟強區、充滿活力的科技強區和宜業宜居的生態強區,努力建成安徽省硅基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領域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產城高度融合、產業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凸顯、宜業宜居的現代科技新城。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一线北 | 中文字幕丝袜精品久久 | 最新国产人成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永久在线不卡 | 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日韩日本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