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圍筑六塘(時稱永清塘),該塘東起(師橋五洞閘)高背浦,西至(周巷杭州灣小安)建塘。中段橫穿本區。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在六塘北坡建萬嵩庵(尼姑庵),商旅輻輳,因集市在萬嵩庵的東面,故稱庵東。當時,來這里做的多是鹽業生意,其中有大量的紹興人。許多人后來就長期定居在這里。到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又有800余名上虞人遷徙至此,使這個小鎮更加活躍起來。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因此這里雖屬慈溪管轄,但紹興文化比較濃厚,鎮上每年都會請人來演紹劇,許多人都非常愛看呢!相傳,光緒初,由應人謂、徐和桂在庵之兩側發起集市,取兩姓名各一字,曾稱人和鎮。(今有慈溪市庵東鎮人和街。)可見,庵東地域不足200年。 |
明成化辛卯(1471)年,水利僉事胡復率民于海口筑成潮塘,在塘上建成集鎮。因鎮里第一個“中人”名“長和”,故取名“長和市”(當時“長和”和“長河”并用,后統稱“長河”。)乾隆五十年(1785年),長河一帶婦女開始編織席草帽,行銷甬、紹、嵊縣等地。 |
元至正元年(1341年),余姚州判葉恒率民再次修筑大古塘,全部易為石堤,該塘自北宋慶歷以來歷300年之經營,至此始底定規模。有周姓移民來此墾殖而定居于塘南,漸成小巷。沿海魚蝦豐盛,逐步形成集市,故名周巷。(始有村落,并形成海產市場,因周姓人最早居住,故名周巷。宋末元初,就有人搬到這個地域居住,因為最初這一帶定居的大多是周姓人士,故該地得名“周巷”。)(據傳,曾有文人想把地名取得文雅一點,以“周行”之名代替“周巷”。)清陳梓(字古民)據《詩經》“嗟我懷仁,置彼周行”(《周南-卷耳》)句,主張改“巷”為“行”,一度兩字曾混用。1981年7月復名為周巷鎮。 |
以境內伏龍山得名。據傳,唐時,大蓬山下,尚系一片海涂,伏龍系海中一小島,形似龍頭。1936年始稱龍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