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第二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評估確定工作的通知》(農辦規〔2019〕12號)和《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在地方人民政府申請、省級擇優推薦、部委復核確認的基礎上,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國家林草局評估確定了第二批41個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
永泰縣位于福建省東部、福州市西南部,東鄰福清、閩侯、西界德化、尤溪,南連莆田、仙游,北接閩清。地理坐標為北緯25°39′-26°05′,東經118°23′-119°12′。總面積2243.4平方千米。郵編:350700 代碼:350125 區號:0591 拼音:YongtaiXian 簡稱:樟地理位置縣域位于東經118°23′至119°12′,北緯25°39′至26°05′之間,總面積2241平方……。 |
萬載位于贛西北邊陲,地處“吳頭楚尾”,素有“花炮之鄉、有機大縣、百合故里”的美譽。全縣國土面積1719平方公里,轄9鎮7鄉1街道,181個村,25個居委會,335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2萬。萬載交通便利,昌栗、銅萬宜高速,G220、G320國道穿境而過,半小時可達宜春明月山機場、宜春高鐵站。屬丘陵山區縣,地理概貌為“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基本縣情可謂“彩色、古色、紅色、綠色”交相輝映。……。 |
泰和地處革命搖籃井岡山南大門,贛中南吉泰盆地腹地,是全國20個綜合改革試點縣之一,江西省縣域經濟改革與發展試點縣,屬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范圍。全縣總面積2495平方公里,總人口57.9萬,轄23個鄉鎮場、276個行政村、44個社區居委會。人文泰和——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泰和古稱西昌,東漢末年建縣,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因“地產嘉禾,和氣所生”而得名,自古享有“聲名文物之邦”美譽。泰和文化是廬陵文化……。 |
齊河縣位于山東省德州市最南端,與省會濟南相鄰,總面積1411平方公里,人口70萬,轄13個鄉鎮、2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省級旅游度假區、1個高新技術開發區。歷史悠久,人文盛地。有2000多年歷史,春秋時是齊國名相晏嬰的封地,康熙、乾隆南巡詩詞,清末文學家劉鶚的《老殘游記》中均提到齊河。1924年,建立起山東省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獨特的紅色文化為這座城市鋪就了英雄底色。新中國成立后,先后涌現……。 |
20、濟源產城融合區(濟源市) [河南省] 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古時濟水與長江、黃河、淮河并稱“四瀆”。從最新考古發現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末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即距今10000年前,人類就已在此繁衍、生息。這里曾是夏王朝的都城,戰國至兩漢時期“軹邑”以富庶聞名天下。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設縣,1988年撤縣建市,1997年實行省直管體制,是河南省18個省轄市之一。為中原歷史文化名城。濟源市市域面積1931平方公里,轄8鎮4鄉4個街……。 |
大冶地處鄂東南,長江中游南岸,素有“百里黃金地,江南聚寶盆”之美譽,有著3000多年的采冶史,1000多年的建縣史。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建縣,取“大興爐冶”之意,定名為“大冶”。1994年大冶撤縣建市,先后被列為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城市、湖北省城鄉一體化試點市。全市國土面積1566平方公里,轄10個鄉鎮、5個城區街道辦事處、1個國家級高新區和1個國有農場,總人口86.24大冶是華夏青銅文化發祥地……。 |
鄖陽區位于十堰市北部,三面環抱十堰城區,國土面積3863平方公里,63萬人口。原鄖縣和十堰建制古來一體,之間的行政關系變革,歷經了十堰隸屬鄖縣(公元1476年—1967年)、十堰從鄖縣分離(1967年—1994年)、十堰管轄鄖縣(1994年至今)等三個階段,期間不論隸屬關系如何變遷,原鄖縣與十堰源遠流長的地緣歸屬、業緣關系和血緣紐帶不曾割裂。鄖陽是古人類起源、演化和發展研究的重要區域。鄖陽位于地球……。 |
隸屬長沙市,位于湖南東部偏北,東鄰江西省銅鼓、萬載、宜春;南接江西省萍鄉及湖南省醴陵、株洲;西倚省會長沙;北界岳陽市平江。處于長沙、株洲、湘潭三市“金三角”地帶,距省會長沙60公里,距黃花國際機場40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50公里。瀏陽市地域東西寬105.8公里,南北長80.9公里,總面積5007平方公里。全市轄37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33萬。瀏陽市經濟以鞭炮煙花、生物醫藥、紡織服裝、建筑……。 |
新寧縣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氣候宜人,風景秀麗,素有“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新寧”之譽。現在,縣內工業門類齊全,農業全面發展,崀山被辟為國家級旅游風景區。全縣總人口67萬人,其中漢族占97.35%。現轄16個鄉鎮,聚居著漢、瑤、苗、壯、侗、回等14個民族。 縣境東西直線距離84.3公里,南北直線距離73.8公里。總面積28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4.12萬畝,林地182.36萬畝,草地37.……。 |
德慶縣位于廣東省西部,西江中游北岸,東離肇慶84千米,與高要市接壤;西距梧州79千米,與封開縣相鄰;北連懷集、廣寧兩縣;南與郁南、云安兩縣隔江相望。總面積2258平方千米。總人口36萬人(2003年)。縣人民政府駐德城街道,郵編:526600。代碼:441226。區號:0758。拼音:DeqingXian。基本概況德慶縣位于廣東省西部,西江中游北岸。地處東經111°32′~112°17′、北緯23……。 |
田東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境域版圖頗似一只巨大的芒果,恰與被命名為“中國芒果之鄉”巧合,物華天成。田東出土舊石器手斧田東境域是東亞早期人類遷徙史上一個重要的驛站。田東縣檀河高嶺坡舊石器遺址是“廣西百色舊石器”的主要發掘地,發掘出的舊石器,尤其是4件“百色手斧”,經中美專家考證,確定為80萬年前的舊石器,有力地證明了東亞早期人類與西方具有同樣的智慧和認知能力,使存在于世界學術界長達50年之久的“……。 |
開縣歷史悠久,古屬梁州之域。秦、漢屬巴郡朐忍縣地。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6)蜀先主劃朐忍西部地置漢豐縣,以漢土豐盛為名。南北朝劉宋(420—479)又漢豐境內增置巴渠、新浦共三縣皆屬巴東郡;西魏(535)平蜀后改漢豐為永寧;北周天和四年(569)移開州于永寧,轄永寧、萬世(巴渠改名)、新浦、西流(新置)四縣。隋開皇十八年(599)改永寧為盛山縣,改開州為萬州。唐武德元年(618)改萬州為開州;廣德……。 |
武隆,地處重慶市東南邊緣,烏江下游,武陵山與大婁山結合部,位于東經107°13'-108°05',北緯29°02'—29°40'之間,東西長82.7公里,南北寬75公里,全縣幅員面積290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4.5萬畝,縣城建成區5.1平方公里。東鄰彭水,南接貴州省道真縣,西靠南川、涪陵,北與豐都相連,距重慶市區170公里,處于重慶“一圈兩翼”的交匯點,自古有“渝黔門屏”之稱,是千里烏江一……。 |
青白江區地處成都市東北部,幅員面積379平方公里,管理人口超70萬,是成都國際鐵路港所在地和成都中歐班列始發地,擁有國家級經開區、自貿區、綜保區等多塊“金字招牌”。青白江區堅定不移實施“港口立城、產業興城、品質優城”發展戰略,重塑經濟地理,優化空間布局,著力構建“一港引領、雙核共興、四片協同”的城市空間發展格局。堅持統籌產城融合發展,以三大產業園區為依托,帶動開放產業集聚發展,實現了新舊動能轉換,……。 |
瀘縣,史稱江陽,建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1913年改名為瀘縣,1949年設川南行署,1950年建瀘州市實行市縣分治,自此瀘縣無縣城,縣級機關寄住瀘州市小市。1960年隸屬宜賓專區,1983年隸屬瀘州市,1996年區劃調整后定福集鎮為新縣城。“川南魚米之鄉”瀘縣,面積1532平方公里,系瀘州旅游北大門;與恐龍之鄉、重慶動物園、福寶國家森林公園一衣帶水。瀘縣,吸龍之靈氣,吐龍之英華: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