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提出的建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要求,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開展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遴選工作,確定了第二批擬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鄉村名單。 |
西河村位于新縣周河鄉中部,總面積7.12平方公里,其中山場面積7600畝,耕地面積953畝。轄12個村民組,現有人口397戶1337人。因地處深山區,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西河村的建設、發展比較緩慢,2014年被評定為省級貧困村。村級組織健全。全村共有黨員32名,村“兩委”班子成員6人,其中,支委5人,村委3人,“兩委”交叉任職2人。村級組織戰斗力強,2016年6月,被中共信陽市委表彰為“先進基層黨組……。 |
清朝前期,屬東湖縣崇禮鄉三溪鋪。光緒年屬東湖縣黃牛鄉。民國24年屬宜昌縣第三區三溪鄉。解放初屬宜昌縣第二區龍潭坪鄉。1958年屬太平溪人民公社劉家河大隊。1975年撤區并社,為太平溪公社許家沖大隊。1985年恢復區、鄉建制,更名為許家沖村,屬太平溪區管轄。1988年撤區并鄉后為太平溪鎮許家沖村。1997年三峽移民搬遷,許家沖村、覃家沱村合并為許家沖村,2005年許家沖村與西灣村居委會合并為許家沖村……。 |
因原村部駐地在自然村杜家大灣,杜姓祖輩有一學堂,故名。祖輩從江西筷子街遷徙至此,明洪武年(1369年)所轄地段屬于黃州府黃安縣灄源鄉,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所轄地段屬漢陽府黃陂縣灄源鄉,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所轄地段屬禮山縣黃陂六區灄源里太極堂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所轄地段屬黃岡管區黃陂三區黃陂縣姚集聯保公暑,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所轄地段屬黃陂縣方梅區復興鄉,1949年所轄地……。 |
萬秀村坐落在古老而又美麗的梁子湖畔,依山畔水,小丘陵地勢。全村版圖面積3.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45畝,山場面積1152畝,養殖水面1052畝。村民以種養農耕、務工和鄉村旅游服務為主,全村158戶,7個村民小組,12個自然灣。萬秀村生態環境資源豐厚,清清山水,靜凈村莊,風景獨好,古樹參天,荊楚風格民居掩映于綠樹翠竹之間,古桑、楓香、香樟、桂花、紅葉石楠、紫荊、紫薇、龜甲竹、金鑲玉竹、慈孝竹、羅漢……。 |
天星:此指原境內的一座天星廟清末屬山陽二里;民國初年,漢陽縣建立十八個區,屬第三區;1945年全縣分四鎮十九鄉,屬小集鄉;1949年全縣劃分為五區一鎮,屬第二區;1950年屬天武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天星大隊,屬朝陽人民公社;1975年撤區并社,屬大集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為天星村,設天星村村民委員會,屬大街鎮;2000年6月屬大集街道至今。天星村……。 |
津城村是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上津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區劃代碼為420322102999。 |
雙泉村位于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木蘭山南麓的木蘭川,南距武漢城區68公里。全村有13個自然灣,村民600多戶2500多人。其中的大余灣現有村民108戶,居民324人,有75棟明清時期古民居。這些古宅均用大塊條石砌成,石面上琢有細致入微的滴水線。大余灣得木蘭之靈氣,鐘靈毓秀,人才輩出。據村譜記載,曾有宋代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出自雙泉村。這里村民聰慧勤勞,雕匠、畫匠、石匠、木匠遠近聞名,特別是制陶窯匠較……。 |
堰河村位于谷城縣五山鎮西部百日山麓,版圖面積12平方公里,轄4個村民小組,303戶,1050人。2014年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5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近幾年,堰河村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 “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全國生態文化村”、 “全國綠色小康村”、“ 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單位”和國家AAA級景區、湖北省旅游名村、全省第一也是唯一掛牌的“綠色幸福村”、湖北省環……。 |
1950年春為一區(駐津洋口)沿頭鄉鄭家榜村、天齊寺村(村級);1951年為三區(駐城子口)鄭家榜鄉、天齊寺鄉(村級);1953年稱三區(駐王家棚)鄭家榜鄉、雙河鄉、天齊寺鄉(村級);1956年稱沿頭溪區鄭家榜鄉、天齊寺鄉;1958年12月為津洋口人民公社鄭家榜管理區長嶺大隊、雙河大隊、天齊大隊、黃沿大隊;1961年4月為津洋口區鄭家榜公社長嶺大隊、雙河大隊、天齊大隊、黃沿大隊;1975年11月為……。 |
屈原鎮西陵峽村地處長江西陵峽南岸,面臨長江,背靠仙女山脈大王山,東、西兩頭分別為“三峽第一漂”九畹溪漂流景區、4A級鏈子巖風景區。國土面積13.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0公頃,水域45公頃,林地477.3公頃,森林覆率82%。334省道從村經過,村內12公里道路全部硬化,交通便利。地勢以丘陵為主,土地肥沃。人口現狀:全村轄6個村民小組703戶1797人,外出務工550人,空巢老人30人,留守兒童1……。 |
李家染坊民俗文化村位于仙人渡鎮東部丘崗地帶,漢十高速公路與縣鄉道仙油路在村內交匯。相傳,自唐朝開始,該地農民棉花種植初具規模,農民紡線、織布等手工產業在當地蓬勃興起,當時一李姓家族看準商機,在此興辦一染坊,對當地農民手工織造的白坯布進行染色,該染坊以過硬的染色技術、良好的信譽在周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由此而得村名——李家染坊。該村轄3個村民小組、161戶、566人,耕地面積1075畝,林地面積720……。 |
中國謎語村青林寺“有水能使清江清,樹疊羅漢綠蔭蔭。侍從旁邊無人問,宜都境內不用尋”。青林寺,位于宜都市高壩洲鎮境內,系湖北清江高壩洲水電工程主要淹沒區,具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獨特自然風貌。全村幅員面積9.1平方公里,4個村民小組,284戶,969人。因長江、清江“兩江”匯聚,漢族、土家民族雜居,文化底蘊雄厚,是巴楚文化交界之地。風景宜人青林寺。青林寺位于清江天龍灣風景區中心位置,東望荊楚大地,南接武陵……。 |
童周嶺村意為該地童、周兩姓居民較多,且建在山坡上。1949年解放后成立農會,屬第十農會;1951年屬童周嶺鄉;1956年,屬五里界指導組;1964年屬童周嶺公社;1979年,成立童周嶺大隊;1983年撤社建鄉,更名為童周嶺村,屬大屋陳鄉;2001年并入五里界鎮,屬五里界鎮;2007年屬五里界街道管轄至今。童周村……。 |
以轄區內原有一座宗教建筑武圣宮刪除宮字而得名武圣村村民委員會。“武圣”指關羽。明、清至1931年屬永福鄉永三里。1932年屬共和聯保。1942年屬養廉鄉。1947年養廉鄉改名達明鄉,屬達明鄉。1951年屬第四區中嘴鄉(其中轄區內姜家田、朱黃、趙家徑三塆屬孫彭鄉,黃瓦屋塆屬太和鄉)。1954年屬孫彭鄉。1956年孫彭鄉并入段店鄉,為段店鄉紅旗一社。1958年為七一人民公社段店管理區武圣大隊。1959……。 |
一、基本情況 該村位于柏臨河東岸,龍泉鎮最小區域村,全村5.95平方公里。該村有村民小組3個,農戶324個,人口1114人,其中男性511人,女性603人,黨員30名,村中心戶8名,村民代表19人,村干部4人。該村耕地水田總面積325畝,旱田總面積1032畝。2006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800萬元,人平純收入4372元。 二、基礎設施 全村有自來水廠,農戶全部用自來水,2003年硬化村級主干道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