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根據《浙江省民政廳關于開展農村社區建設示范評估活動的通知》(浙民基〔2018〕53號)要求,經各地自我評估、考察推薦和專家組評審意見,擬確認杭州市上城區九堡街道宣家埠村等390個行政村為第四批省級引領型農村社區。 |
以境內宓家橋得名。1947年至解放初屬五磊鄉。1950年6月為昌明鄉四村、五村、六村。1956年2月并屬明湖鄉。1959年2月屬明湖管理區。1961年11月為明湖公社上禮房、楊家漕、坊表橋大隊。1966年12月上禮房、坊表橋大隊分別改名為明湖公社紅峰、紅衛大隊。1981年7月改屬宓家埭公社,紅峰、紅衛大隊分別復名為上禮房、坊表橋大隊。1983年9月為宓家埭鄉上禮房、楊家漕、坊表橋村。1992年5月……。 |
鎮前村地處勝山鎮中心,是由原林家丁、羅家丁、鳳凰甲、安樂橋四個村先后于1998年及2001年分兩次合并而成,區域總面積為2960畝。到2006年底,全村共有在冊人口4868人,1869戶,50個村民小組;鎮前村黨總支下轄5個黨支部:綜合支部、企業支部、老齡支部、第一支部和第二支部。在冊登記黨員148人。全村范圍主要以棉衣加工、布料貿易、彈簧加工等為經營項目。在2006年全村實現社會總產值1.3億元……。 |
烏玉橋村位于橫河鎮西北,是慈溪市最西北的一個山清水秀的行政村,總占地面積2.21平方公里,西、北兩面緊接余姚市的城北笆里村和低塘的鄭巷村,隔江與子陵相望,東與石堰接壤,整個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調整了農業的產業結構,因勢利導,山上植樹,山坡種楊梅、桃梨,山下谷湖泊養殖魚蝦,到目前已形成多層次、立體形的特色農業的靚麗風景線,桃園自然村是其中依山傍水的一個自然村,也是百年老桃園——……。 |
長河鎮大牌頭村于2000年12月行政區域調整后,由原大牌頭村、六根頭村、七塘村三個自然村合并而成,耕地面積2600多畝,人口4752人,農戶1364戶,49個生產小組,設黨支部3個,黨員152人。大牌頭村地處長河鎮北部,是本鎮的中心村之一,工業以塑料、五金等產品為主,2002年工業產值2800多萬;農業以種植蔬菜為主,多種經營相結合,并不斷培植蔬菜產銷大戶,以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同時注重第三產業……。 |
青珠村村總戶數849戶,村民總人數2700人,村民小組26個,村民代表53名,沒有下轄自然村。村有耕地3984畝,山林1000畝,勞動力1020個,60歲以上老人352人,村民外出打工人數250人,外來務工、務農人員27人。農村經濟總收入1620萬元,村內企業3家,村內企業職工30人。村年集體經濟總收入20萬元,可用資金15萬元,人均可用資金55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6029元,村級固定資產211萬……。 |
強蛟鎮上蒲村位于寧海東北部,全村山林面積1700畝,耕地800畝,現有戶數332戶,1051人。全村個體私營經濟實力較強,形成五金機械、塑料模具、精密儀器等產業,去年全村經濟總收入近3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9000多元。近年來,村里投入幾百萬元資金,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村莊先后榮獲各級文明村、小康村和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路面干凈整潔,村口池塘清澈,企業廠房林立,房前屋后綠意盎然……。 |
寧海縣西店鎮嶺口村,由嶺口、牌門舒兩個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510戶,戶籍人口1520人,村內有企業50家,工商服務業35家,2011年社會總產值2.85億元,人均純收入12500元。推薦理由:近年來,按照平安建設的要求,注重打牢平安村建設基礎,以“發案少、秩序好、社會穩定、群眾滿意”為目標,將平安建設工作作為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的重要措施和民心工程,廣泛開展了一系列的建設活動,為維護社會穩定,構建……。 |
胡陳鄉胡東村通過十年努力,把一個路窄檐低、茅坑林立的小山村,建成了一個綠樹成蔭、景色宜人的示范村,走出了一條經濟薄弱村建設新農村的成功路子。 胡東村座落于省道盛寧公路旁邊,與胡陳新集鎮隔溪相望,全村共計264戶,總人口972人。胡東村不僅是規模小村,也是資源窮村。全村耕地面積500畝……。 |
村處片村東山坳內,故名岙里。1951年屬梅溪鄉,1956年屬林海鄉,1958年建生產隊,1961年稱大隊,屬丹城鎮,1964年屬林海公社,1983年改為村,屬林海鄉,1992年屬丹城鎮,2001年6月屬丹東街道。岙里村位于丹東街道東面,,共有耕地面積76.9畝,柑橘面積2192畝,山林面積1147畝,人均年收入6900元。黨組織功能健全,共有黨員26人。現有住戶356戶,人口996人。……。 |
后裔為崇尚始祖政績,名村“大徐”。1951年為大徐區大徐鄉駐地,1954年區公所遷著衣亭。1958年建生產隊,屬大徐大隊,1961年析建3個大隊。2004年7月撤銷大益、大義、大山3村,合建大徐村。大徐村……。 |
墻頭村,以墻頭得名。2004年5月墻頭鎮行政村調整,朱家、丁家、屠家3自然村劃入墻頭村,轄4自然村,村委會駐地墻頭,村級管理機構:0象山縣墻頭鎮墻頭村黨支部、象山縣墻頭鎮墻頭村村民委員會、象山縣墻頭鎮墻頭村經濟合作社。 墻頭村地處西滬港南岸,大雷山西北麓,白仙山東北麓,沿甬臺溫高速公路象山連接線(象西公路)南北呈塊狀分布。村耕地面積2319畝,其中水田1920畝,山林8000畝,其中毛竹3000畝……。 |
上盤村地處大塘港東南側,毗鄰象山縣著名旅游景點——象山影視城,隸屬新橋鎮,有住戶274戶,人口861人,共有農村勞動力503人,占總人56.4%,其中農業勞動力289人,占農村勞動力65.5%,外出勞動力122人,人口密度220人/平方公里,年人口出生率4.2‰,自然增長充2.5%,2008年人均收入6214元,人均住房63平方米。 基礎設施建設。近兩年多來,我村新修公路,休閑公園,實行村莊整治……。 |
富北村位于寧波杭州灣新區南端,在2000年12月由羅北和六北兩村合并而成。地理位置東至四灶浦江,南臨老七塘公路四灶浦村,西接海南村,北靠杭州灣新區建設管委會大樓。市級主干道西龍線橫穿我村,交通、水利等條件十分便捷。 全村總面積2.2平方公里,農戶1171戶,戶籍人口2658人,外來人口有4185人,全村有黨員102人,下屬生產隊20個。2009年農戶人均純收入9966元,村級集體可用資金115.……。 |
江一村,原名北門外村,以地處原寧村所北門外得名。東首是城東村,南倚寧村,西接永中石浦村,北與藍田村為鄰。村莊緊依機場大道,轄寧村所部分地段和沙角灘頭自然村。現有常住戶420戶1728人,有外來人口2350人。新中國成立前,江一村稱北沙。1958年,因地處甌江邊的第一位置,更名江一大隊。是二戰時期的革命老村,有北門外男、女中共2個支部,黨員9人,現有黨員48人。村內有始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5……。 |
上勝村、后東村、梓上村、路溪村、梓河村五村,在歷史上原來就為一個村,當地村民一直習慣合稱這五個村為“五社”,所以對于新村的命名意見相當統一,因此命名“五社村”。1949年稱瑞安縣梓岙鄉梓岙村、梓霞村、后東村。1955年梓河村屬梓岙鄉五社農業社。1956年稱五社農業社。1961年稱五社大隊。1982年置梓上大隊、梓河大隊、后東大隊、路溪大隊、上勝大隊。1984年置梓上村、梓河村、梓河村、路溪村、上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