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9日,按照《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于做好2015年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通知》(建村[2015]91號)要求,在各地推薦上報基礎上,經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委員會評審認定,并向社會公示,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國家旅游局(以下簡稱7部門)決定將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西胡林村等1598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
張良村位于介休市東南約12公里處,全村在冊人口3320人,共1137戶,耕地面積2681.43畝,環境良好,交通便利。我村以西漢初年重要謀臣張良命名,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翻閱歷史記錄,我村人才輩出,清乾隆年間宋廷魁就是其中一位,著有《介山記》(寫介子推的故事)。今北京瀛臺還留有他的手跡,介休洪山源神廟也有其刻匾一塊,-云臥二字。他對后世影響深遠,特別是關于介休的來歷和介子推的諸多典故。 ……。 |
綿山鎮焦家堡村位于綿山鎮南部,綿山腳下,北緯36°,東經111°,平均海拔983米,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季節變化明顯,春季干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少雪。現有人口736人,其中黨員39人,耕地2223畝。 近幾年來,焦家堡村沿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闊步前進,在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妥善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立足村情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發展……。 |
興地村,坐落于介休市最南端,西南與靈石接壤,東側則與沁源縣毗鄰。東臨綿山之懷抱,地處介休市南垣之腹地,是綿山鎮第一大村。2001年,為利于區域性經濟發展,將冀家莊歸興地村所轄。土地面積約2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800畝,其中水澆地1672畝,荒山坡地居多,下設12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3300多人,村辦企業1個,個體企業13個,果木園林78畝,個體養殖業23個,人均收入2000余元。 興地,是一塊風……。 |
該村與大靳村僅一溝之隔。相傳,靳氏兄弟倆早在此處定居,分住溝之南北。后逐漸形成兩個村莊,因該處初為弟所住,故名“小靳”。1958年設立小靳生產大隊。1984年撤銷小靳生產大隊,設立小靳村民委員會。2020年1月7日,介休市人民政府批準宋家小莊并入小靳。小靳村……。 |
西莊村位于北張鎮中北3公里處,與北張、北杜塢村相鄰,交通便利。土地面積9333畝,耕地面積5485畝,其中水澆地2410畝,人均收入5466元。 全村共有居民組8個,672戶,3000余人,勞動力1858余人,其中黨員65人,干部6人。 該村村風淳樸,村民熱情好客。村委大院有獨立的圖書室、健身器材、籃球場,大院全部硬化,村民經常組織自己的業余文化生活(扭秧歌、跳健身操、打太極等)。成立老年協會,為……。 |
泉掌—故稱長修、桃園。春秋戰國屬河東郡,秦時在此設長修縣。漢高祖時,封御史杜恬為長修候,長修又為候國。東漢時改為長修鎮,后又為長修鎮。晉國靈公曾于此建行宮、辟桃園、起絳臺,謂絳霄樓,因而后改為桃園鎮。明時因村東南有泉五眼,村中有泉一眼,布狀似掌,故易名為泉掌。至今已有歷史記載兩千七百余年。泉掌村位于泉掌鎮正西邊,與稷山縣相鄰,地勢平坦。全村有土地面積8347畝,耕地面積5489畝,深井28眼,管灌……。 |
南堡村位于歷山鎮政府的南部,東連馮家山、西至河西、觀坡,南通宋家灣,北至同善。沿縣級公路陽店線,交通比較便利。本村國土面積5.6平方公里,土地面積8400余畝,耕地面積860畝。 南堡村屬于經濟條件較差的純從業生產村級,村民居多數仍然居住在傳統建筑土木結構房屋,南北1000米,東西500米,居住地勢屬東高西低,北高南低。南堡村轄四個居民組,兩個自然莊,共有310戶,總人口1327人。其中勞動力人數……。 |
候王村位于平陸北大門,四州山下,209國道從村中通過,運三高速公路以村西經過,交通十分方便。全村方圓四十七華里,總面積12271畝,其中耕地7800畝,氣候溫差大,無霜期長,適宜種植等,特別是“紅不軟”桃、藥材、小麥、露天菜。全村共五個自然村,十一個村民小組,486戶,1676口人,總勞動力1246人,男651人,女595人。全村共有57名黨員,分五個黨小組,男52名,女5名,有黨員活動室9間,設……。 |
東會村坐落于五臺山腳下,位于豆村鎮東北方向,路經忻臺線,距豆村鎮15公里,西北與寺溝相鄰,全村130戶,483人,黨員25名,總面積7766.7畝,其中耕地面積1500畝,全村經濟收入以種植業為主。近年來,東會村經過黨支部、村委一班人的不懈努力,已逐漸成為全縣新農村建設的典范,成為五臺山腳下、旅游路旁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也因此連續六年被評為“五臺縣先進黨組織”,被兩次評為“忻州市先進黨組織”。……。 |
1949年屬六區,政府駐地宏道。1950年至1952年宏道、西社等七個行政村劃歸崞縣管轄。1954年崞縣宏道、西社等七個行政村重新劃歸定襄縣管轄,1956年至1957年屬宏道鄉管轄。1958年至1960年屬東風人民公社管轄,1961年至1983年成立宏道人民公社,屬下轄北社東生產大隊。1984年宏道人民公社更名為宏道鎮,北社東生產大隊更名為北社東村村民委員會并沿用至今。2001年全縣鄉鎮區劃改革,……。 |
槐蔭村背靠龍山,前臨滹沱河、小銀河,二水合流,風景奇秀,氣候溫和濕潤,海拔740米,春天來的特別早,被譽為“槐蔭春綠”。整個村莊坐北向南,地形狹長,東西長達4公里,村民院落分布在高崗深溝之中,其間有明清建筑的院落多處,文物古跡多處,特別是村中間坐落著1934年就建成的學校,學校隨地形高低分為五層,七個院落,布局高低相間,錯落有致,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風格。2010年,積極申報國家級文化名村。槐蔭村前土……。 |
原名薄家村,早在魏晉時期,曾是官府的糧地,有“倉城”之說,后廢棄。乾隆二年,石村被水淹,朱徐倆家遷居于此。欲以永安,故名。1958年8月,設立永安村生產大隊;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9月,撤銷永安村生產大隊,設立北永安村村村民委員會。永安村坐落在五臺山南、滹沱河北岸,距東冶鎮2.5公里,東冶鎮東南方,村前是東西貫通的朔黃鐵路,村東有新建的忻阜高速公路,村莊布局緊湊合理、平坦整……。 |
因韓氏聚居而得名,故名韓莊村民委員會。韓莊村……。 |
村居秘魔巖腳下,兩山巖石抱頭,故名巖頭,故名巖頭村民委員會。巖頭村……。 |
該村過去王姓戶首居,又且住於兩個河溝的岔口上,因姓氏、地形得名王家岔。1961年為王家岔生產大隊,隸屬于王家岔公社,1984年政社分設時為王家岔村民委員會,隸屬于王家岔鄉,2001年鄉鎮撤并后為王家岔鄉,2021年轄區劃調整后為宋家溝鎮。王家岔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