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1日,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論述,保護好我省優秀的鄉土建筑,促進鄉村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延續,根據國務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福建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條例》的有關規定要求,經研究,認定第六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38個。 |
圍頭位于福建省海峽西岸經濟區東南沿海突出部——圍頭半島最南端,景區面積3平方公里,海岸線長6500米。海內外鄉親萬余人,常住人口4000多人,外來人員3000多人。東臨臺灣海峽,西靠美麗的圍頭灣。南與大金門島相距僅5.6(4.7)海里,是祖國大陸距離大金門島最近的漁村。圍頭港現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一類口岸”,圍頭“國家一級漁港”正在籌建中,圍頭有省道308線與沿海大通道主干路網,海陸交通極為便捷。……。 |
輞川村位于惠安縣輞川鎮政府所在地,坐北面南,雖頻臨大海,但北面為三山——蓮花山、獅子山、煙樓山所環抱,村貌山海相映,景色優美。村域面積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52畝。村民以潁川陳氏為主,雜姓混居,有潘、任、林、李、王、黃諸姓,人口4232人,1190戶,15個村民小組,黨員近120人。輞川村自古以來憑借港口優勢,商貿繁榮,有一條二華里、五百多個店鋪的古街,現有向東南辟新大街,村民大多以商業和手工……。 |
半山村位于尤溪縣城北部,距梅仙鎮區4公里,縣城10公里,下轄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026人,勞動力547人,實現轉移413人。土地總面積4216畝,耕地面積660畝,森林面積1965畝。2012年,全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405元,其中工業產值681萬元,農村牧漁業產值724萬元,村財收入4.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427元。 半山村位于尤溪河中下游西岸,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交通便利。東與汶潭村隔河……。 |
橫坑村是革命老區村,省級生態村,閩江源頭,第十一屆邵武市級先進村。橫坑村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明、清時期各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60多座,均為青磚碧瓦,純一色明清建筑,大門和大廳門均以石條為框,門框三圍浮雕松鶴、祥云。廳內百年壁畫色彩依舊鮮艷,每扇門、窗上雕刻的圖案各不相同,都非常的精巧。 ●地理位置位于東經117度38度,北緯27度30度,地處邵武市西南部,東北與泰寧縣,上青鄉交界,西南于江西省、黎川縣、……。 |
上埔村位于閩北東北山區,武步溪中游,距鄉政府所在地5公里,海拔118米,總面積18871畝,其中耕地面積1332畝,林地面積15379畝。全村212戶,868人,6個村民小組,有張、陳、朱、趙、王、章、闕等諸多姓氏,其中張、陳姓氏分別占總人口的67%、25%。該村森林資源豐富,木材蓄積量約7萬立方米,平均每年出售商品材500立方米。2006年實現農業總產值416萬元,糧食總產量520噸,村財收入3……。 |
園頂村系莆田市涵江區江口鎮管轄的一個行政村。位于秀麗的玳帽山麓南面溪畔,距324國道不足1公里,離鎮政府1公里,東北毗鄰園下、頂坡兩行政村;西北鄰萩蘆溪與石獅、院里兩村接址;東南隔溪與江口社區、新前村相鄰;北連玳帽山脈5公里。村落面積約2.5平方公里,現全村人口1798人,505戶,分12個村民小組,黨員48人,村民代表36人。全村有水田196畝,旱地170畝,山林面積3千余畝。……。 |
莆禧古城為明代抗倭古城,東南北三面臨海,地勢又高,晴天朝陽出海,嵐光海霧幻作一襲絳紗披掛其間,前人美其名“浮曦”。明洪武二十年(1387),朝廷在這里筑城駐兵以御倭寇,“浮曦”也就由方言諧音演變為寓意吉祥的“莆禧”。1918年,忠門行政區改成莆田第八行政區,區公所設在莆禧;1950年為莆安鄉;1958年為莆禧大隊;1961年6月,行政區調整,建立莆禧人民公社;1965年撤區并社,改為莆沙大隊;19……。 |
紅都隸屬長汀縣四都鎮,距集鎮所在地1公里,位居梅溪河兩岸。東毗濯田鎮水頭村,南鄰羊古嶺村,西依同仁田塅與同仁村一目之遙,北以同仁塅為界與漁溪村相望; 海拔高度360米,連接汀紅公路交通便利,區域面積6.33平方公里,,林地9966畝,非林地面積2211畝,耕地面積1171畝,現有人口1064人、236戶,轄7個村民小組。【村風村貌】紅都村是縣精神文明建設先進村,是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是龍巖……。 |
豐圖村豐圖村距廟前鎮政府所在地7公里,下轄5個自然村、34個村民小組,共877戶3773人,主要姓氏為鄧姓、邱姓。該村交通出行方便,距319國道僅5公里、龍長高速公路新泉官莊互通口僅6公里、205國道10公里。該村林業資源豐富,有山林32591畝,其中毛竹面積1085畝。該村的竹木藤器加工業在連城縣內頗具名氣,已經形成一定產業規模;另外該村的茶葉種植加工業也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村黨支部書記:鄧文斌……。 |
17世紀30年代,閩南人開始移居楊溪并在此建窯燒制瓷碗,故名碗窯。1943年設立碗城鄉,解放初期設碗窯鄉,1958年設立人民公社,1964年撤銷人民公社,改設生產大隊,1984年改為村委會,1991年實行村居分開,分設碗窯村委會和新瓷居委會。駐地里窯村,在鎮區東北5.3公里,飛礁公路東南側。轄里窯、七斗尾、菜園尾、坑仔、新窯、大坑、畬母髻、內厝、尖石等9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各自然村已連成一片……。 |
在柏步前坑上的坑溪,原有一口“羅漢井”,村處坑溪上,故名。1958年成立大隊,1984年改為村委會。在鎮區西南8.6公里,天蛇孵蛋山東南,海拔740米。村委會設此。轄坑頭,池頭,松林2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74戶749人,有大學文化2人。耕地1000畝,林地20000畝。以農為主,主產水稻。林業有松,杉等。日用商品6間,年銷售值約3萬元。有醫療站2所,教學樓2幢,有石橋1座,水泥橋1座。灌溉水渠……。 |
桃花溪村是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霍童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50902105215。 |
文峰村位于寧德市蕉城區的西部,南面為展旗峰;北面有“笑天獅子”峰;東面有筆架山峰,文筆峰,硯石山;西面有將軍山峰;東北面山石多且氣勢滂沱,全境猶如一個石的廳堂,且本身北面有一山名為石堂山,故而有石堂之稱,后因宋末元初誕生于石堂(今文峰村)的陳普出名,世人也就稱陳普先生為石堂先生。石堂,在唐宋時期曾名園州,一直到民國三十二年石堂才改為文峰村,石堂的命名已有千把年的歷史。全村由前宮坑、新橋頭、大乾路、……。 |
地處洋中鎮東部0.2公里,與洋中鎮鎮區一橋之隔,轄東山、溫樹坪、山后洋等3個自然村,20個村民小組,495戶,1920人,常駐1882人,外來人口8人,本村籍大學文化96人。耕地1335畝,林地1511畝,以農為主,兼營第三產業。 日用商店4間,年銷售值約20萬元。公共設施有醫療站3所,小學教學樓1幢,郵電局1所,郵政儲蓄所1個,橋梁1座。 ……。 |
芳院村系寧德市屏南縣路下鄉第二大行政村,全村總戶數359戶。總人口1459人,位于屏南縣西部,在秀麗高聳的牛背峰下,東與五溪村接壤,距縣城40公里,西與三萬里村交界,南鄰長橋鎮里坪至長橋鎮政府所在地16公里,北連建甌市東游鎮 六洋村,至建甌市政府所在地80公里。村土地面積3.4平方公里,轄2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有獨特的芳院村八景:1、雙水夾田;2、一鏡圓池;3、東嶺松峰 4、西園竹翠;5、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