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點推薦 > 甘肅省第二批“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8]
甘肅省第二批“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8]
因地處溝邊地帶,古時村內蔣姓人居多而得名。解放初歸馬泉鄉,合作化時歸上良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設蔣家溝大隊。1983年社改鄉時設蔣家溝村民委員會,屬上良鄉;2015年7月撤鄉設鎮,屬上良鎮至今。蔣家溝村……。 |
因古時當地有人曾在此開設小店,而得名。解放初歸小村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歸小村大隊,1962年分設店子大隊,歸小村公社。1964年撤小村人民公社歸西屯人民公社,店子大隊遂屬西屯人民公社。1983年撤生產大隊設村時,設店子村,屬西屯鄉管轄,2015年6月屬西屯鎮管轄至今。店子村……。 |
因王姓人多居住在溝渠而得名。解放后屬何家坪鄉管轄,合作化時先建初級社,后轉高級社,1958年公社化后,歸高平公社所轄,1962年成立王家溝大隊,1983年社改鄉時,改名為王家溝村民委員會至今。王家溝村……。 |
因境內西部地勢相對崎嶇,東部地勢相對平坦,取名黨洼。1949年為黨洼行政村,屬高莊區柏樹鄉。1950年屬錦屏區柏樹鄉。1953年為黨洼村高級農業合作社,屬九功區柏樹鄉。1955年屬錦屏區柏樹鄉。1956年撤銷錦屏區,屬柏樹鄉。1958年為黨洼大隊,屬柏樹人民公社。1983年11月為黨洼村民委員會,屬柏樹鄉人民政府。2015年3月至今屬柏樹鎮人民政府。黨洼村……。 |
該村古時候因墓銘較多,因諧音故稱木(墓)林。解放前歸木林鄉管理。1950年-1962年將靈臺縣廟溝劃入木林村。1968年隸屬向陽公社。83年11月改公社為鄉,木林村歸木林鄉管理。木林村……。 |
吊溝村是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寶積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620403105203。 |
清朝同治/乾隆《鹽茶廳署》文書紀為“屯田所”。但在民國東同鄉(今會寧劉寨鄉)地畝契約中稱為“種田”。可見種田這一地名至少自北宋即稱為“屯田”,后衍為種田,曾是種糧儲糧的農耕和牧場。因位于鄉政府駐地,故名。解放初期稱為大種田溝,1959年成立種田大隊,1983年種田大隊改為種田村,成立種田村委會,隸屬種田鄉人民政府管轄,分別于1984年、2003年、2014年修繕加固。種田村……。 |
成吉思汗有一將領戰敗后,隱姓埋名于此,改姓為張,居住在這里,原來叫水溝,由于這里有一汪清泉,后來陸陸續續有很多其他姓氏的人搬遷到這里。后來與小水分開,因村委會位于舊址之上,故稱為老莊村。因村委會位于老莊村,故名。解放前屬會寧縣,解放后,命名為老莊大隊,包括老莊和小水村。60年代,將小水村分出,原為靖遠縣所轄,1985年白銀市恢復建市,成立平川區,老莊村從靖遠劃出,歸平川區所轄。老莊村……。 |
因東大溝崖下有一泉水,水質較好,故此而取名為崖渠水村。解放初屬靖遠縣黃崖鄉崖渠水行政村,1956年為崖渠水初級社,1958年劃歸白銀市為王峴公社崖渠水大隊,1983年社改鄉為白銀區王峴鄉崖渠水村村民委員會,2008年王峴鄉撤鄉建鎮,更名為王峴鎮崖渠水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崖渠村……。 |
梁莊村由原來的高家窯、梁家莊子、沙河口三個自然居民點組成,早在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就有人定居,主要有梁姓、高姓、騰姓、王姓、周姓、解姓、蘇姓九姓為主,梁姓是定居最早的姓氏,主要定居在梁家莊子和沙河口,梁莊是四龍鎮唯一以姓氏命名的村子,是以姓氏保留下來的地名以梁氏族譜考證,梁姓是四龍鎮最早的居住姓氏,最古老,人口最多,全鎮大部分定居在四龍鎮的都是十六世、十七世而梁姓氏族定居的時間為十六世和二十四世……。 |
地處黃河北岸,原是蔣家灣中灣清朝同治年間為防御土匪筑一土堡,命名為熙春堡,意思是像春天一樣興盛起來,后將此地稱為熙春另一來歷為據說唐明皇李隆基母親的宮殿為熙春宮,因村內李氏后人居住較多,故名。1950年為皋蘭縣水川區蔣家灣鄉熙春村,1958年為水川公社蔣家灣大隊,1962年由蔣家灣大隊分出為熙春大隊,1964年劃歸皋蘭縣,1985年白銀市成立,又劃歸白銀區仍為水川區熙春村,2000年6月水川鄉撤鄉……。 |
因種植蘆草較多而得名。1981年成立大蘆村民委員會延用至今。大蘆村……。 |
因轄腰站社而得名。1958年9月成立腰站生產大隊,下設7個生產隊駐腰站川。1983年7月腰站大隊改為腰站村延續至今。腰站村……。 |
因坐落于東寧村,又管轄下設的7個自然村,因其所在的地區職能,故命名東寧村村民委會。1983年由北灘鎮人民政府申報縣政府審批命名。東寧村……。 |
來源于村民小組紅咀社,老百姓習慣上籠統稱之為紅嘴子。1980年前歸屬靖遠縣烏蘭公社河靖大隊,后從河靖大隊獨立出成立紅咀子大隊,農村體制調整后烏蘭公社更名為烏蘭鄉,紅咀子大隊仍歸屬烏蘭鄉,2004年烏蘭鄉與城關鎮合并后成立烏蘭鎮,現歸屬烏蘭鎮。紅咀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