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第六批“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 |
解放前屬于皋蘭縣特種鄉管轄。1949年為皋蘭縣民建鄉管轄。1958年撤區并鄉后,將現在的河灣、崗子、仁和、復興、張家寺、夾灘六個村合并為永登縣紅古公社民建大隊。1960年4月為紅古區平安公社仁和大隊,1983年社改時社仁和村委會。仁和村……。 |
解放前屬政武區,1956年撤區并鄉屬金嘴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屬金嘴公社,1984年撤社并鄉屬金嘴鄉,2004年合并為武勝驛鎮管轄至今。火家臺村……。 |
解放前屬枝陽鎮古城保西六渠甲管轄,1951年屬枝陽區滿城鄉第二行政村管轄,1957年成立三灣高級社,1958年為大同公社三灣大隊,1961年劃歸柳樹公社管轄,1967年改名勝利大隊,1971年恢復三灣大隊,1983年將所屬自然村高家灣劃出后,成立李家灣村委會至今。李家灣村……。 |
據傳明星村土龍川、澗灘溝、石門子等三個自然村分布像明亮的星星狀而得名明星村,且村委會駐地明星村,故名。1950年屬皋蘭縣石洞區中堡鄉;1958年為西川公社明星大隊,歸白銀市;1961年屬皋蘭縣和平公社明星大隊;1976年為石洞公社明星大隊;1983年社改鄉時為明星村委會至今。明星村……。 |
清時屬金縣金川里,民國十六年(1927)屬榆中縣第一區,1949年8月屬榆中縣棲云區臥牛鄉,1983年4月屬榆中縣城關鄉,1983年5月屬榆中縣城關鎮,同年成立大營村村委會,后一直使用此名至今。大營村……。 |
1959年成立樹梓溝生產隊,1961年上升為大隊,1983年5月撤銷人民公社,恢復高崖鄉人民政府將樹梓溝大隊改為樹梓溝村,1990年樹梓溝村改為樹梓溝成立村民委員會至今。樹梓溝村……。 |
楊家山社區是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中梁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112,為城鄉結合區。區劃代碼為620502110002。 |
董家坪社區是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皂郊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112,為城鄉結合區。區劃代碼為620502103002。 |
甘江社區是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甘泉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620503102006。 |
紅崖村是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麥積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620503110207。 |
因以李姓人氏聚居,且村內有一水磨,故名。清道光年至1954年2月,屬秦州(天水縣)和秦安縣共管。1954年4月至1956年9月屬秦安縣李磨鄉管轄,1956年9月并入王尹鄉。1957年3月劃歸五四社管轄。1965年4月屬秦安縣王尹公社李磨大隊。1983年劃分為秦安縣王尹鄉李磨村村民委員會并為沿用至今。李磨村,位于王尹鎮東南部,有3個自然村,耕地面積3029畝,總人口446戶2031人。全村的主導產業……。 |
槐廟村地處于郭嘉鎮東南方向5公里處,有4個自然村(槐廟自然村、趙河自然村、徐家臺自然村、五方灣自然村),共425戶1723人。全村耕地面積2439畝,林果面積1697畝(其中蘋果1320畝,花椒377畝)。現有村干部5名,書記主任實現“一肩挑”,副書記1名、副主任2名、選聘村文書1名,村“兩委”班子健全,幫扶單位為縣文聯,幫扶工作隊成員3名,駐村干部2名。至目前,村集體經濟積累共有19.54萬元,……。 |
因以王姓,馬姓人氏聚居,故名。1949年至1951年屬通渭縣;1951年后屬甘谷縣安遠區深溝鄉,曾屬散渡鄉王馬公社;1968年屬安遠公社王馬大隊;1984年屬安遠鄉王馬村民委員會;2001年撤鄉改鎮為安遠鎮王馬村民委員會至今。王馬村……。 |
因距離縣城四十里路程,故名。1958年設公社隸屬磐安鎮人民公社,1984年隸屬磐安鎮人民政府四十鋪村民委員會;2003年撤鄉并鎮后,為磐安鎮四十鋪村民委員會至今。四十鋪村……。 |
聽村里面老年人說:歷史上的說法是,兵家戰爭結束后,路過此地,解了甲衣兵器,然后擋到擋家溝擋鋪。2005年,石嶺村康根喜花果山承包人,發現了埋藏地下的一堆殘留甲衣和大刀。所以村委會名為武山縣洛門鎮改口村民委員會。解甲溝既改口。1953年增設響河鄉,隸屬龍泉區響河鄉。1956年6月撤銷區級建制,隸屬龍泉鄉。1963年4月增設響河公社,隸屬響河公社。1965年8月撤區并社,隸屬龍泉公社。1998年3月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