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點推薦 > 甘肅省第七批“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4]
甘肅省第七批“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4]
1983年撤社建鄉時,在松樹大隊的基礎上設立。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武威縣的行政管理區按水系劃分為六個渠,即黃渠(黃羊河水系)、大渠(雜木河上游)、雜渠(雜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懷渠(西營河上游)、永渠(西營河下游)。民國24年(1935),將六個行政管理區劃分為2個鎮、12個鄉,屬西營鄉一、二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西營區(七區)松樹二鄉、馮良二鄉。1956年撤區并鄉屬松樹鄉。1958……。 |
因地處舊水系金塔渠”右三壩“而得名。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武威縣的行政管理區按水系劃分為六個渠,即黃渠(黃羊河水系)、大渠(雜木河上游)、雜渠(雜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懷渠(西營河上游)、永渠(西營河下游)。民國24年(1935),將六個行政管理區劃分為2個鎮、12個鄉,屬金塔鄉九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金塔區五鄉二行政。1956年撤區并鄉屬柏樹鄉右三壩高級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 |
以舊水系金渠羊下壩六溝而得名。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武威縣的行政管理區按水系劃分為六個渠,即黃渠(黃羊河水系)、大渠(雜木河上游)、雜渠(雜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懷渠(西營河上游)、永渠(西營河下游)。民國24年(1935),將六個行政管理區劃分為2個鎮、12個鄉,屬金羊鄉十四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一區十一鄉。1956年撤區并鄉屬羊下壩鄉,建立六溝高級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下雙公……。 |
以舊水系西營河支渠分水閘而得名閘溝,后將“閘”字訛稱為“雜”字,故名。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武威縣的行政管理區按水系劃分為六個渠,即黃渠(黃羊河水系)、大渠(雜木河上游)、雜渠(雜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懷渠(西營河上游)、永渠(西營河下游)。民國24年(1935),將六個行政管理區劃分為2個鎮、12個鄉,屬豐樂鄉三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豐樂區二鄉一行政。1956年撤區并鄉屬西營鄉。19……。 |
以其境內在明崇禎十六年(1643)修建三官廟一座,后據此命名為三官村,文化大革命時為破除封建迷信更名為三關村。新中國成立前屬于古浪縣三區四鄉,1952年屬于保和鄉,1955年撤區并鄉仍屬保和鄉,合作化時組建為王小莊,岔路、東城莊、蘇莊、嚴新莊五個初級社,1956年合建為裕豐高級社,1958年公社化時屬于衛星公社裕豐大隊,1959年該隊屬于土門公社管轄,1961年體制調整時劃歸保和公社命名三關大隊,……。 |
因此地特產油菜籽,故命名菜子口。新中國成立前屬古浪縣龍山鎮十二保。新中國成立后屬古浪縣一區五鄉,1952年屬六區菜泉鄉,1955年撤區并鄉為黃一鄉,合作化時組建為泉溝菜子口兩個初級社,1956年合建為菜泉高級社,1958年公社化時屬前進公社菜泉大隊,1959年屬黃羊川公社新泉大隊,1961年體制調整時建立菜子口大隊,1985年改建為菜子口村村民委員會至今。菜子口村……。 |
相傳在清朝時期,當地人為防匪患,在此地筑寨,取希望“社會安定、人民康寧”之意,故名。新中國成立前屬古浪縣泗水鄉二保,新中國成立后屬古浪縣一區七鄉,二區一二鄉,1953年組建定寧初級社,1955年撤區并鄉屬定寧鄉,1956年合建晨光高級社,1958年公社化時屬紅旗公社晨光大隊,1959年屬古浪公社定寧大隊,1961年與晨光,曙光,高家灣,星光,豐光,曉光分開單獨成立了定寧大隊,屬定寧公社轄,文革中改……。 |
洋胡塘村是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大靖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620622103215。 |
“藏民”該地居住群眾多為藏族。解放前屬永登縣天祝鄉第一保管轄,1952年為藏民村屬二區達隆鄉管轄,1958年為松山大隊藏民生產隊管轄,1968年屬松山公社,1985年屬松山鄉管轄,2004年松山鄉撤鄉并鎮為松山鎮管轄至今。藏民村……。 |
因區域內有柳樹溝居民點而得名!傲鴺錅稀鄙L大片柳樹林的山溝。解放前屬古浪縣龍溝鎮安遠甲,1951年安遠劃歸天祝自治區三鄉,1952年柳樹溝村屬安遠鄉,1961年柳樹溝大隊屬安遠公社,1965年屬烏鞘嶺公社,1985年柳樹溝村屬安遠鎮管轄至今。柳樹溝村……。 |
“祁連”為匈奴語,意為天山。古地名沿用至今。解放前屬天祝鄉第五分保,1961年屬祁連公社,1962年屬祿述公社,1971年劃歸武威縣管轄,1981年劃歸天祝縣屬于祁連公社,1983年為寨子灘村、寬溝村、下河村村屬祁連區祿述鄉,1985年為寨子灘村、寬溝村、下河村屬祁連鄉,2004年將寨子灘村、寬溝村、下河村合并為祁連村,2005年將廟臺村煤路組、邊溝村南岔組合并至祁連村屬祁連鄉,2018年3月祁連……。 |
維字的本義是系物的大繩。繩索是用來捆系物體的,所以維由本義引申為栓、系、連接!秲x禮·士相見禮》:維之以索。意思是用繩索系住。因區域內多生長植物芨芨草,相傳人們常在此處灘地上捆系芨芨草,故名。解放前屬永登縣天祝鄉石門保管轄,1952年屬于天祝自治區二區石門鄉,1958年為維芨灘生產隊屬金強公社石門大隊,1962年屬石門公社,1970年屬岔口驛公社,1985年為維芨灘村屬石門鄉,2002年石門鄉撤鄉……。 |
因地處寧遠壩渠中牌而得名中牌。明代前已成村落,有魏家莊子、眾神廟、張家莊、邊底下、邊外頭、潘家新莊、鐵門莊、崔家大莊等。明、清時為永昌衛(縣)寧遠堡中牌。民國時屬永昌縣寧遠鄉(區)六保。1949年解放初為永昌縣第四(寧遠)區三鄉。1952年屬永昌縣第五(寧遠)區七(中牌)鄉。1954年中牌鄉政府動員農民30多戶近200人,遷至青山堡鄉(今屬河西堡鎮)大寨子灘與河西堡因建設鐵路占地而遷往大寨子灘的農……。 |
因地處湯溝下游而得名。民國時屬永寧鄉十一保。解放初為五區五鄉第一、第二行政村。土改時屬八區一鄉。1955年屬流泉鄉。1958年屬紅旗公社。1959年改為清河公社流泉大隊下湯生產隊。1961年劃為流泉公社下湯大隊。1965年并入朱王堡公社。“文革”中改名東方紅公社東升大隊,1968年恢復原名。1983年政社分設后設村民委員會,屬朱王堡鄉。1985年9月,朱王堡撤鄉建鎮,屬朱王堡鎮至今。下湯村……。 |
因地處“豐樂河”河西舊渠道——“頭壩”第四截水道下游而得名。1949年前屬河西鄉第六保;1949年10月建政時屬河西區(8區)觀東鄉(6鄉)第一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區并鄉時隨鄉并入金佛寺鄉,屬“強豐高級農業合作社”一、二分社;1958年9月屬“金佛寺公社強豐大隊”;1961年易名“下四截大隊”;1966年11月改稱“東方紅公社永紅大隊”,1971年2月恢復舊名,時轄8個生產隊;1983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