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沙縣東部。面積144平方公里。人口4.3萬,有漢、苗、彝等民族。1949年為沙土鄉。1953年析設醒群、中心、天堂、普惠鄉。1958年撤鄉建公社。1959年合并置沙土公社。1962年析建沙土、中心、天堂、普惠公社。1984年改置沙土鎮及中心、天堂、普惠鄉。1991年合并置沙土鎮。有煤礦。產油桐籽、烏桕籽、柞蠶。有中小學24所。鎮人民政府駐地沙土,在城關鎮東南38公里,花灘河西岸,煙燈坡麓。人口……。 |
在織金縣中部偏東南。面積98平方公里。人口2.12萬,其中彝、苗、布依等民族占6.6%。轄1居委會、14村委會。1949年為桂果鄉。以桂花、果底兩村各取一字命名。1953年析設桂果、果化、新華、岔河鄉。1958年撤鄉建桂果公社。1962年析建桂果、果化、新華、岔河公社。1984年改置桂果鎮和果化、新華、岔河鄉。1991年合并置桂果鎮。有煤礦。有中小學18所。鎮人民政府駐地小貓場,在城關鎮東南12公……。 |
在織金縣東南部。面積97平方公里。人口3.42萬,其中苗、彝、仡佬、布依等民族占11.1%。轄1居委會、19村委會。1949年為興文鎮。1953年析設貓場、高克、大寨、小牛場、新果鄉。1958年撤鄉建衛星、火箭、工農兵等公社。后合并置貓場公社。1963年析建貓場、新果、小牛場、大寨公社。1984年改置貓場鎮及新果等3鄉。1991年合并置貓場鎮。有煤礦。產茶葉。有中小學19所。鎮人民政府駐地貓場,在……。 |
龍場鎮位于縣城西北部,鎮駐地龍場鎮人民政府距縣城約35公里,東經105度8分至105度20分,北緯26度47分至26度53分。東接寨樂鄉,西鄰昆寨、豬場兩鄉,南依勺窩鄉,北靠化作、昆寨兩鄉。東西長16公里,南北寬9公里,總面積118.4平方公里。龍場,又名七甲大龍場,以駐地龍場取名。明朝年間在此逢“龍”(甲子帶辰之日)趕集,故得此名。1941年前龍場屬大方縣,后劃歸納雍,1953年由龍場、小壩、地……。 |
樂治鎮位于縣城東北面,鎮駐地距縣城15公里,東經105度25分至105度46分,北緯26度27分至26度53分,東鄰老凹壩鄉,西接王家寨鎮和沙包鄉,南連老凹壩鄉和王家寨鎮,北與大方縣的牛場、馬場兩鄉與河交界,總面積89.2平方公里。樂治明清時稱臥這,民國時稱臥這貓場,取長治久安之意。1941年前隸屬大方縣,后劃歸納雍。1953年由樂治、蠶箐、高枧三個鄉合為樂治鄉,1958年建樂治人民公社,碓叉鄉一……。 |
草海鎮位于貴州西部被譽為“高原明珠”的草海湖畔,是威寧縣委、政府所在地,是威寧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威寧面積最大的鄉鎮。全鎮轄9個管理區,55個村(居)委會,總面積約360平方公里。轄區內居住著漢、彝、回、苗、布依、白等民族,全鎮人口10.9萬人,2.7萬戶,344個村民小組,少數民族人口占24%。102省道和326國道通過鎮全境,內昆鐵路經過全鎮28.4公里,全鎮耕地10余萬畝,地處海拔……。 |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南部。面積82平方公里。人口2.62萬,其中彝、苗等民族占14.1%。轄15村委會。1949年為樂底鄉。1953年析設?橋、木城鄉。1958年撤鄉并入二塘公社。1962年析建魯章、?橋、木城公社。1966年魯章、?橋合并置東風公社,木城更名草坪(營壩)公社。1984年改置東風鎮及草坪鄉。1991年合并置東風鎮。富煤礦,產原煤、焦煤。有小學18所。鎮人民政府駐地胡尿營,在草……。 |
六曲河鎮位于赫章縣東北面,地處暖溫帶溫涼春干夏濕氣候區。境內地勢相對平坦,平均海拔1674米,平均氣溫10℃—14℃,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轄19個村,100個村民組,總面積104.86平方公里。居住著漢、彝、布依、苗、白等民族,總人口為3萬余人。鎮0所在地老場村距縣城19公里,212省道橫貫全鎮南北?緹熀兔禾慨a業是全鎮的主要經濟支柱。農業生產以玉米、稻谷、小麥、馬鈴薯、豆莢等為主! |
壩黃,一個亮麗的名字,一個風景毓秀的地方,是得天獨厚的旅游勝地。壩黃,地處銅仁市的西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梵凈山的東南麓,距銅仁市區僅20公里,是銅仁市通往西五縣的必經之地,是兩縣(市)四鄉(鎮)的集貿中心。305省道穿腹而過,源于梵凈山麓的雋秀錦江流經全鎮,沿江兩岸,在串珠般肥沃的田壩外,綠樹成蔭,小橋流水人家處,或古樹參差,或怪石嶙峋。這里,山環水繞,山青水秀,溪溝縱橫,氣候宜人!有令人賞心……。 |
萬山鎮位于 縣城內,行政區域面積15.51平方千米,15個村民組,11個居委會。2003年末轄區內總戶數為5685戶,總人口16176人,外來人38人,其中農業人口2203人,占總人口的13.7%,全鎮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0.1%。計劃生育率100%,綜合節育率89.4%,人口自然增長率2.92‰。全鎮耕地總面積74公頃,其中:田13公頃,土61公頃。.……。 |
太平鄉地處梵凈山東麓,位于江口縣城西北部,距縣城12公里,境內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梵凈山、省級風景名勝區太平河和云舍土家民族文化村,全鄉國土面積360.1平方公里,是全縣九個鄉鎮中面積最廣的鄉,轄7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148個村民組,現有4256戶,1.75萬人。其中一類貧困村1個;二類貧困村2個,貧困人口4296人;全鄉總耕地面積13994畝,其中田12495畝,土1499畝;人均占有耕地面積0……。 |
大龍,素有“黔東門戶”之稱,位于東經108°34′—109°09′,北緯27°08′—27°31′,與湖南省西部臨界,地處大西南與中南的結合部,是貴州省全方位開放戰略中“東聯”的窗口和橋頭堡,是全國100個首批重點建設小城鎮之一,是全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范鎮。全鎮國土面積83平方公里,轄19個村,1個居委會,共184個村組,總人口32451人,其中農業人口25645人,現在耕地面積790公頃,農民……。 |
田坪鎮位于玉屏縣東北部,與湖南新晃縣毗鄰。系一九九二年撤鄉建鎮時由原田坪、長嶺、彰寨三鄉組建而成。鎮域面積152.4平方公里,耕地23918畝,非耕地41761畝,宜林荒山和牧草49878畝。森林覆蓋率38.4%,人均森林面積2.52畝。 轄20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3萬余人口。區位優越,交通便利,“田萬”、“田新”、玉銅高等級公路縱橫鎮境,鄉村公路交錯暢達。田坪距湘黔鐵路大龍站、新晃站分別為15……。 |
本莊鎮位于石阡縣西部,距縣城58千米,處于省道干線上。全鎮行政區域總面積487平方千米,轄6個行政村,1個社區。2005年末,全鎮人口總戶數10352戶,40150人,其中:農業人口38449人,非農業人口1701人。耕地總面積2290公頃,其中:1055公頃,土1235公頃。2005年,本莊鎮黨委、政府堅持以“-”重要思想為指導,結合鎮情,真抓實干,開拓創新,攻難克堅,緊緊圍繞農村改革、發展|……。 |
中壩鎮位于石阡縣中部,距縣城12千米,全鎮行政區域總面積75.32平方千米,轄5個行政村,152個村民組。2005年末,全鎮人口總戶數4438戶,17951人。其中:農業人口17385人,非農業人口566人。耕地總面積1028公頃,其中:田619公頃,土409公頃。2005年,中壩鎮黨委、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結合鎮情,突出重點,縱深推進,全力打造生態膛業示范鎮、服務縣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