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國家園林城鎮”活動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建設部)于2007年11月21日提出的。截至2017年10月27日,住建部已先后分六個批次命名了66個國家園林城鎮。 |
豐南市轄鎮。1954年建黃各莊鄉,1961年改公社,1884年復鄉,同年改鎮。1991年宣莊鎮、董各莊鄉、黃各莊鄉并入。位于市境中部偏北,距市府9公里。面積60.1平方公里,人口4.7萬。(天)津(京唐)港高速公路斜貫境北部,唐(山)南(堡)公路和老陡河縱貫鎮境。轄黃各莊一村、黃各莊二村、黃各莊三村、趙新莊、西發旺臺、東發旺臺、雙駝、頂戴莊、張家博樂、宋家坨、韓家博樂、董家博樂、五相莊、公莊子、李……。 |
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位于晉城與陽城中段,東接澤州,北連沁水。交通便捷,侯月鐵路、晉陽高速路、晉韓路穿鎮而過。是國家重點工程——陽城電廠所在地。全鎮總面積83.7平方公里,33個行政村,96個自然村,3.5萬口人,耕地43095畝。地下資源豐富,有取之不盡的石灰石資源以及豐富的煤、鐵、鋁、琉等地下礦產資源。旅游資源得天獨厚,人文、自然景觀擁有皇城相府、海會寺、郭峪古城、九女仙湖等。皇城、郭峪、大橋3個……。 |
全國歷史名鎮――朱家角,位于風景秀麗的淀山湖畔,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全鎮總面積138平方公里(包括水面),耕地面積58206畝;現有人口66000人,勞動力27800人;共有行政村28個,居委會8個。經濟實力較為雄厚 2002年,全鎮社會總產值達到60.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產值3.6億元,第二產業產值34.3億元,第三產業產值22.7億元;國內生產總值11.1億元;財政收入1.34億元;外貿……。 |
余新鎮位于中國0誕生地嘉興市南湖之濱,與上海、杭州、蘇州均距80公里,滬杭、乍嘉蘇兩條高速公路穿越鎮區,設有互通樞紐和出入口,省級航道海鹽塘貫穿整個鎮區,水陸交通便捷,是上海經濟開發區輻射前沿地,系嘉興城市南翼的衛星城鎮和嘉興市的中心城鎮。區域面積83.3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5平方公里,城鎮常住人口1.5萬,轄16個行政村和2個居委會,總人口4.5萬人。1996年起,余新鎮相繼被命名為全國小城……。 |
迪溝鎮位于潁上縣東北部,北靠西淝河,南監濟河,與淮南市鳳臺、亳州市利辛兩縣接壤。224省道潁利路縱貫全境。總面積58.8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和1個迪溝經濟開發區。3.4萬人,4.1萬畝耕地。迪溝鎮的前身是湯店鄉,1999年12月改鄉為鎮。 迪溝,土肥水甘,物產豐美。四季分明,氣候溫和,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盛產小麥、水稻、大豆、紅芋、棉花、西瓜等。水資源充裕,境內有謝展河、光明溝、截崗溝、廟黃溝等……。 |
安源鎮位于江西省萍鄉市東郊,距萍鄉市區5公里,總面積2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18公傾,下轄6個行政村、12個居委會,有駐鎮單位11家和企、事業單位16家,有1所中學,6所小學,總人口3.6萬元,其中農業人口1.24萬人。安源現有國家、省、市文物保護單位20多處,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1998年被確定為全國小城鎮綜合經濟開發示范鎮。近幾年來,安源建設日新月異基礎設施日臻完善,319國……。 |
苘山鎮地處山東半島東部,位于海濱城市威海市與美麗富饒的文登市交界處,南臨青島,北依煙臺等重要港口城市,東與日本、朝鮮和韓國隔海相望,鎮域總面積102平方公里,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優美自然景觀的現代城鎮。全鎮轄65個行政村,4.2萬人口,其中外來人口1萬人。擁有股份制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等工業企業共計184家。目前,鎮區規劃區面積達到39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達到10平方公里,鎮區人口達到2.2萬……。 |
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先民南遷至小欖時,因見山丘形似橄欖而名小欖。秦、漢時期,大欖、小欖為瀕海要區,隸屬南海郡。隋、唐,屬南海縣。宋代,稱永寧鄉潮居里。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立縣時劃入香山縣,稱寧安鄉。明洪武十四年,大欖、小欖分立,統名大欖都。清光緒六年(1880年),改稱欖鎮(小欖部分稱欖鄉),清宣統二年(1910年),屬第三區。民國十二年(1923年),香山縣三區的欖鄉沿稱……。 |
西彭鎮地處重慶市九龍坡區西部,距重慶市主城區35公里,東面與銅罐驛鎮相鄰,北面于我區陶家鎮、巴福鎮相鄰,西面與江津市接壤,南面緊靠長江,與江津市隔江相望。全鎮面積87平方公里,轄24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總人口11.5萬人,其中城鎮面積6.6平方公里,城區人口約6.5萬。根據重慶市總體規劃的功能定位,西彭鎮是我國鋁加工生產基地,重慶都市圈西南部的交通樞紐,以發展大型工業為主的城市外圍組團。近年來,……。 |
江陰市轄鎮。1951年建新橋鄉,1955年并入塘市鄉,1962年析設新橋公社,1983年改新橋鄉,1991年設鎮。位于市境東南部,距江陰市城區25公里,距無錫市城區40公里。面積19.3平方公里,人口2.2萬。澄鹿公路橫貫東西,陶新公路縱貫鎮境,水運經張家港為主河道與華塘河、太清河、蔡涇互通,連接長江、太湖。轄新橋、雷下、六保、周江、馬嘶、蘇墅、蘇圩、何巷、振新、圩里、民主、水潭、黃河、郁橋14個……。 |
歷史沿革。宋置石溝鎮,金朝初因天降隕石于村北橫置,改名石橫鎮。民國元年更名為福陽鄉,民國十九(1930)年改稱肥城縣第七區。1955年11月改稱石橫區。1958年4月石橫區分為石橫、衡魚兩個鄉。1958年9月合建石橫人民公社。1984年1月改為石橫區。1985年11月建石橫鎮至今。 石橫鎮地處泰山西麓,佛桃之鄉—肥城市西北部,轄37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總面積92平方公里,總人口8.8萬人,其中農……。 |
塘廈鎮位于東莞市東南部,東連清溪鎮,西鄰黃江鎮,北接樟木頭鎮,南與鳳崗鎮和深圳市觀瀾街道接壤,莞深高速、龍林高速、東深公路貫穿而過,是東莞東南部的交通樞紐。全鎮總面積128平方公里,下轄20個社區,戶籍人口4.2萬人,外來人口近50萬人。2008年,全鎮實現GDP145億元,出口總額39.4億美元,各項稅收總額24.9億元,鎮級可支配財政收入9.1億元,銀行各項存款余額154.6億元,綜合經濟實力……。 |
安仁鎮歷史悠久,早在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就建安仁縣(早于大邑建縣50周年),隸屬于劍南道邛州,據《太平寰宇記》載由“取仁者安仁之意”而得名,當時的縣治就在今天的安仁鎮,因古為“安仁”縣治,故得名。直至元朝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安仁縣建置撤銷,其區域劃歸大邑縣。解放前安仁有“三軍九旅十八團”之稱,相繼涌現出了劉文輝、劉湘等軍政要員。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是在中國0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 |
潤城鎮位于山西省陽城縣城東七公里處,“早在戰國時期已是韓趙相爭的重鎮。”古稱“少城”、“小城”,因冶煉業興旺曾稱“鐵冶鎮”,明嘉靖三十八年改為“潤城”。 潤城鎮四山環抱,三水縈流。潤城鎮位于陽城縣城東沁河東岸,樊溪由鎮中流過。晉陽高速公路由村北經過,并設潤城出口,南接晉韓公路,離侯月鐵路線陽城站僅7公里。 潤城鎮占地面積72平方公里,全鎮人口30519人,29個行政村,耕地面積21707畝,鎮村企……。 |
昆山市轄鎮。1949年為巴城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改鄉,1986年改鎮。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市區11.3公里。面積53.7平方公里,人口2.3萬。有公路通市區,陽澄湖、巴城湖、鰻鯉湖、傀儡湖、雉成湖環抱全鎮,張家港、楊林塘、清水港、新開河、茆沙塘等航道縱橫鎮境。轄北潭、楊北、東河、三浜、溝巷、和平、黃泥、雉城、雉浜、楊木、枉金、宋家、聯豐、勤豐、毛涇、加緊、塘北、龍興、新鳳、共幸、洲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