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澗鎮位于新安縣的東南部,東連洛陽市區,西接新安縣城,南界宜陽縣、北交五頭鎮,素有洛陽西大門之稱。總面積約108平方公里。共轄36個行政村,6萬余人。該鎮根據實際確立的經濟思路是:以招商引資、農業產業化、優化環境為重點,發揮地域優勢、人才優勢,完善城郊型農村經濟,做好服務文章,依靠城區優勢帶動經濟的全面發展。培育了一批為一奇生化實驗廠、桂麗奶業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實施了菜、鴨……。 |
潭頭鎮位居縣境東北部,西毗秋扒鄉,南連合峪、大清溝、赤土店鄉,北依嵩縣大章與洛寧陳吳鄉,總面積277平方公里,鎮政府所在地潭頭街。海拔488.6米,距縣城67公里,距洛陽市僅132公里。鎮轄26個行政村,223個村民組,3.2萬口人,耕地面積2.5萬畝。潭頭鎮交通便利,舊祖路、盧潭路橫穿全境。2002年以來,組織實施村村通工程,村級道路狀況得到極大改善,目前全鎮26個行政村中有15個村完成水泥路硬……。 |
三川鎮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欒川境西部,東臨冷水鎮,西接盧氏縣,南連陶灣鎮和叫河鄉,北靠白土鄉,總面積91平方公里。洛(陽)盧(氏)公路與舊(縣)祖(師廟)公路在三川交匯,交通便利。 鎮境內有110千伏變電站和35千伏變電站各一個,電力充足。鎮政府駐三川街,海拔1240米,東南距縣城45公里。朝屬盧氏縣蹈和里,后屬欒川里。民國時期為三川鎮,屬盧氏縣第一區。1947年解放,屬欒川縣陶灣區。1948年8月置……。 |
陶灣鎮古稱陶家灣,因陶姓居多而得名,歷史悠久,又是伊河的發源地,因此,又有人稱起為“伊源古鎮”。據陶家灣立集碑記載,清朝乾隆37年(1772年)陶家灣立集,改名陶家灣。當時陶灣街是溝通伊河上游與內縣貿易往來的重要集鎮。古時,陶灣的文革、發展步伐,成為欒川縣的區域商貿中心,版圖大鎮,人口大鎮,經濟重鎮,小有名氣的百合之鄉,水晶之鄉。陶灣鎮位于欒川縣城西18公里,東與石廟為鄰,西與叫河毗連,南同西峽縣……。 |
城關鎮為嵩縣縣委所政府所在地,鎮政府位居嵩縣老城。春秋戰國時為高都城、秦設新城、東魏設伊陽都、縣、宋為順州城,明、金為嵩州城,有“前襟伊水、后擁高都,在控陸渾之險。右據三涂之固”之稱,城關鎮因駐縣城而得名。1947年嵩縣解放,城關區為4區;1949年10月改為城關區;1950年7月改為城關區,1952年2月改稱為13區,1955年8月改為城關區;1955年12月城關區改為城關中心鄉,1956年,1……。 |
田湖鎮素有嵩縣北大門之稱。地處伊河中下游,位于九皋山、西巖山和陸渾嶺之間,屬半丘嶺、半平原地區,地勢西東低。距縣城西高東低。距縣城20公里,離洛陽61公里。東接飯坡鄉、九店鄉。西連閻莊鄉,南鄰庫區鄉,北接伊川縣、宜陽縣,東西寬12。5公里,南北長14公里總面積12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1600畝,有效灌溉面積14595畝。清代田湖為和樂里,民國暑期為田湖鎮;1947年建田湖區;1985年建田湖公社……。 |
車村鎮位于嵩縣南部伏牛山核心區,地處洛陽、南陽、平頂山三市結合部。距嵩縣、欒川、汝陽、西峽、南召、內鄉、魯山七個縣的縣城為80——110公里。全鎮總面積556平方公里,為河南省第一版土大鎮。轄26個行政村,381個村民組,14728戶,53000人。革命老區:1932年11月17日賀龍領導的紅三軍3000人、1934年12月1日二十五軍長征經過車村鎮的木札嶺、樹仁、車村、栗樹街、明白川,向西入欒川……。 |
汝陽縣轄鎮。1956年設小店鄉,1958年黃屯鄉并入建小店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建鎮。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城9公里,面積65.9平方公里,人口4.2萬。臨(汝鎮)木(札嶺)公路過境。轄小店、虎寨、紫羅、龍泉、馬莊、小寺、西車坊、付莊、楊家渠、趙村、胡村、黃屯、圣王臺、李村、高莊、板棚、秦凹、關帝、馬溝、雙豐20個村委會。礦藏有石灰巖、赤鐵礦。鄉鎮企業有水泥廠、編織帶廠、機械廠。農業主產小麥……。 |
三鄉鄉位于宜陽縣最西部,距縣城45公里處,屬半山半川區農業鄉。東接韓城鎮,西與洛寧縣城郊鄉接壤,北與石村鄉相連,南與張午鄉隔河相望。總面積52平方公里,轄27個行政村,3.2萬人。三鄉鄉是農業大鄉。近年來,利用荒坡嫁接發展了3000畝鮮食棗;川區發展了6000畝西瓜,西瓜以其皮簿、味甜聞名豫西地區;山區發展了4000畝崤山煙葉,倍受各地煙廠青睞;三鄉鄉種植大蒜歷史悠久,以其皮簿、瓣大、味辛辣、隔夜……。 |
河底鄉位于洛寧縣東北部40公里處,西鄰陜縣,東接宜陽,北與澠池毗鄰,地處陜、澠、宜、洛四縣交界,古時是洛陽進出晉、陜的重要通道,地里位置十分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河底古稱莎柵,歷史悠久,曾為永寧縣治,清嘉慶年間改稱河底鎮。河底還是一個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地方,20世紀30、40年代為豫西革0據地之一,1931年7月,0洛寧縣委在這里成立了第一個黨支部,1945年為洛寧縣抗日人民政府、豫西第二軍分……。 |
鳴皋鎮位于伊川縣城南部,距縣城20公里,因詩經“鶴鳴九皋,聲聞于天”而得名。該鎮東與酒后、葛寨、白元隔伊河相望,西和宜陽縣白楊鄉接壤,北同平等、高山鄉毗鄰,南與嵩縣田湖鎮相接,有伊川縣“南大門”之稱。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交通發達 。洛盧路與鳴白、鳴酒公路呈“十”字形交叉而過,全鎮轄39個行政村,總面積94平方公里,耕地4768公頃。.……。 |
顧縣鎮位于偃師市東部,東與鞏義市毗鄰,是鄭州進入洛陽的東大門。東距省會鄭州80公里,西距古都洛陽23公里,處于鄭、洛經濟帶的中心區域。全鎮轄15個行政村,257個村民組,總人口約6.01萬人,總面積43.69平方公里, 耕地4.23萬畝。鎮區面積2.5平方公里,城鎮人口2.3萬人。先后被中宣部、建設部等五部委授予“全國創建文明小鎮示范點”、“全國綜合改革試點鎮”和“全國重點鎮”等稱號。顧縣鎮交通便……。 |
石橋鎮位于寶豐縣東北部,距縣城10公里,鄭南西線與石香公路、石趙公路在石橋鎮中心交匯,與郟縣隔汝河相望,西鄰趙莊鄉、肖旗鄉;南至周莊鎮;東至鬧店鎮、郟縣堂街鎮。全鎮總面積72平方千米,轄28個行政村,73個自然村,236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1792戶,人口41981人,耕地4350公頃,人均耕地1.57畝。 2003年,全鎮GDP達到33729萬元,財政收入222萬元,人均純收入2547元,分別……。 |
任店鎮位于葉縣城西12公里處,西接魯山張官營鎮,北靠平頂山市湛河區曹鎮鄉,距市區10余公里,東、南兩面分別與城關、田莊、舊縣、夏李等四個鄉接壤;311國道橫穿東西,平桐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37個行政村,54個自然村,254個村民組,現有人口6.1萬人;全鎮總面積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7萬畝,人均耕地1.26畝,屬葉縣四大鄉鎮之一;2003年全鎮實現財政收入311萬元,人均純收入2062元。……。 |
常村鎮是一顆鑲嵌在“中國巖鹽之都——葉縣”西南部青山東麓璀璨明珠,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南,距縣城30公里,總面積178平方公里,轄37個行政村,5.4萬余人。為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全國重點鎮建設示范鎮、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鎮、省級革命老區鎮、省級衛生先進單位。一、常村鎮歷史悠久,是人文薈萃的寶地明初常姓來此建村,取名“常村”,因此而得名。這里民風醇厚,底蘊厚重。老青山東麓的“石門嘉遁”,是漢代大儒高鳳……。 |
魯山縣轄鎮。1947年建下湯區,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88年建鎮。位于縣境中西部,昭平臺水庫上游。面積130.9平方公里,人口3.3萬。311公路、207國道在此相交。轄新街、老街、葉莊、龍潭溝、王莊、紅石寺、尹和莊、松垛溝、楊家莊、十畝地洼、袁莊、松樹莊、西張莊、社樓、和尚嶺、林樓、西許莊、竹園溝、王畫莊、紅義嶺、岳莊、亂石盤22個村委會。礦藏有鐵、金、 大理石、蛭石、石英、螢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