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山縣轄鎮。1958年建東風公社,1961年更名胡家公社,1985年建鎮。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府15公里。繞陽河西岸,西沙河東岸,面積126平方公里,人口2.4萬。溝海鐵路、305國道過境。轄東胡、西胡、姚家、二夾、毛家、坨子、甜坨、白家、朱家、粱家、拉拉、黑魚、塘坊、張家、劉家、田家、紅星、紅蜂、紅旗、紅岸、園林、種子隊22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鄉鎮企業有商貿、運輸、建筑、電器制造、糧食加工和飲……。 |
新臺子鎮位于鐵嶺市南部,北距鐵嶺市區28公里,南距沈陽市區44公里,素有“鐵嶺南大門”之稱,總面積11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5萬畝,水田3.0萬畝,總人口39500人,城鎮人口12000。新臺子歷史悠久,據考古證明,早在戰國時期就已有人居住于此,一九七四年十二月曾在鎮內出土了戰國時代的銅錢和漢代黃金等文物。更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一九四八年新臺子解放后成立了鐵嶺縣第五區人民政府,一九五六年設新臺子鎮……。 |
鐵嶺縣腰堡鎮位于遼寧省鐵嶺市南端,毗鄰沈陽市,京哈鐵路、沈四高速公路、102國道縱貫全鎮,交通十分便利。幅員110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人口2.5萬。 腰堡鎮工業發展迅猛,民營經濟呈現勃勃生機,有民營企業66家,中外合資企業8家。近年來腰堡鎮緊緊依托區位、資源、人才、科技優勢,堅持工業立鎮理念,以工業園區為載體,大力推進“一主三化”進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特別是園區經濟實現了超常規、跨越……。 |
郜家店鎮位于西豐縣西部,鎮內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便利,是西豐縣通往鐵嶺、沈陽等地的重要“西大門”。東鄰西豐鎮;西鄰開原市威遠鎮和蓮花鄉;南鄰成平鄉;北鄰明德鄉。全鎮16個行政村,1個社區,64個自然屯,118個村民小組。區域面積232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18萬畝,耕地面積8萬畝。戶籍人口2.8萬人,常住人口1.6萬人。招商引資郜家店鎮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總抓手,推進以商招商,鄉情招商,積……。 |
八面城鎮位于昌圖縣西北部,地處遼、吉、內蒙三省區交界。距吉林省四平市區30千米,南離昌圖縣城70千米,西至內蒙古金寶屯35千米,北與吉林省梨樹縣-甸子鎮接壤。平齊鐵路橫貫全境,國家一級公路303線由鎮內通過,新梨、昌八、雙八公路在鎮內交匯。 八面城鎮歷史悠久,聞名遐邇。遼金時代設韓州府,有過徽欽二帝坐井觀天的傳說。解放前為昌北縣政府所在地。1954年并入昌圖縣,1988年10月由八面城鄉與八面城……。 |
寶力鎮地處昌圖中西部,距昌圖鐵路及高速公路出口僅有35千米,昌付公路和新梨公路在鎮內相交通過。全鎮共有18個村,168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1000戶,總人口42000人,區域面積23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5.2萬畝,黨群共同致富專業區168個,行業協會5個。2005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可實現7.2億元,人均純收入可實現3900元,全口徑收入可實現305萬元,規模企業產值可實現7500萬元,固定資產投……。 |
下二臺鄉位于昌圖縣東部,屬半山區半丘陵鄉,東西長15千米,南北寬11公理,區域面積14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4725公頃,有林面積65000畝,森林覆蓋率32.7%,有三條河流。主要農作物有玉米、高梁、大豆等。主要特產有水果、野菜、食用菌等。主要礦藏有石灰石、花崗石及沙料等。 全鄉所轄12個行政村,92個村民小組,75個自然屯。共有1.8萬人口。 全鄉現有橡膠機械廠、白灰廠兩戶規模企業。.……。 |
1993年建鎮。位于市境中部,面積33平方公里,人口2.1萬。鎮政府駐娘娘廟。沈(陽)環(城)公路過境。轄曉明街道和娘娘廟、興隆屯、大孤榆樹、遼河屯、沙后所、團結、萬家房身、曉明安碑8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商貿、運輸、建筑、建材、飲食服務等業。農業主產蔬菜、水稻、玉米。東北勘探101隊、鐵法礦務局大隆煤礦設此。.……。 |
慶云堡鎮是1995年10月經遼寧省政府批準的鐵嶺市唯一的農村綜合體制改革試點鎮,是遼寧省小康示范鎮。 地理與氣候慶云堡鎮位于遼寧省東北部、遼河東岸、地處東經123°43´;-123°53´;,北緯42°27´;-42°36´;之間,東西長13.507公里,南北寬15.182公里,全鎮區域面積205平方公里。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雨熱同季,日照充足,年平均……。 |
遼寧省開原市八寶屯滿族錫伯族朝鮮族鎮(簡稱八寶鎮)位于松遼平原的中部,風景秀麗的清河西畔。全鎮區域面積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萬人,9300多戶。下轄的14個行政村象14顆璀璨的珍珠鑲嵌在碧綠的清河玉帶上。現有耕地5.27萬畝,其中水田3.5萬畝,旱田1.77萬畝,土地平坦肥沃,灌溉方便;淡水養殖水面1300畝,星羅棋布—是名符其實的“魚米之鄉”。1990年以來,全鎮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三項產……。 |
1962年以駐地命名。《高氏家譜》載:清康熙初期,高宗岱等八戶由山東省遷移至此。因移民遷至柴河北岸開荒拓田,遂成村落,得名敗子峪。又康熙中期因柴河泛濫,敗子峪被淹沒,高宗岱之子同另外七戶北遷1.5公里,依山南麓重建家園,稱靠山屯。后建立靠山鎮。1949年9屬于開原縣三區,1956年3月為靠山鄉,1962年6月建靠山公社,1984年5月為靠山滿族鄉,1999年2月為靠山鎮,2002年2月靠山鎮、柴河……。 |
波羅赤,蒙古語意思為泉水。清代朝乾隆皇帝到塞外巡視時,因路經此地,人馬飲當地泉水。飲水后,此泉的水流如初,千軍萬馬飲水不干,以為是圣泉,由此地泉水得名波羅赤(漢語泉子),沿用至今。1958年10月成立波羅赤人民公社,1983年改人民公社為波羅赤鄉。1996年經省政府批準波羅赤鄉撤鄉建鎮稱波羅赤鎮。波羅赤鎮位于朝陽縣西部,國道“101”線和錦赤鐵路穿鎮而過,即將修建的京四車高速公路也途經該鎮。全鎮共……。 |
清代中葉有許姓漢族人由山東舉家遷來此地定居,建瓦房,以開店為業,故稱瓦房店村,后因村名與附近一村子重名而簡稱瓦房子。1949為瓦房子區,1956—1957年并區建瓦房子鄉,1958年建立瓦房子人民公社,1983年復置瓦房子鄉,1985年撤鄉建鎮設立瓦房子鎮至今。瓦房子鎮位于朝陽縣最南端,是小凌河的發源地,境內錳礦資源十分豐富。全鎮行政區域面積為106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區域內有國營……。 |
建平縣轄鎮。1958年設公社,1984年改鄉,同年建鎮。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府77.4公里,面積167平方公里,人口2.2萬。轄后山、東臺、西南關、東升、興隆溝、拉碾子溝、七賢營子、風水溝、安家樓、一棵樹、黃杖子、老爺廟、四分地、東大營子14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制糖、機械、采金、釀酒等行業。農業主產甜菜、小麥、玉米、蔬菜。縣第二糖廠、國營黑水機械化林場、縣空氣壓縮機廠、縣水暖器材廠設境內。是遼寧、……。 |
遼寧省建平縣沙海鎮是經中國地區開發促進會命名的“中國膨潤土之鄉”。為了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加快推動工業化進程,實現鎮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幾屆黨委、政府多年努力并取得現有成效的基礎上,經研究規劃,自2006--2010年建設沙海工業園區。 一、基本情況 1、自然概況 沙海鎮位于兩省(遼、蒙)、三縣(建平、凌源、寧城)交匯處,距建平縣城18公里。轄區面積267平方公里,總人口3.1萬。境內交通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