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臨沂市各縣區人口數量排行榜

臨沂市各縣區人口數量排行榜

  2021年6月,臨沂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和解讀臨沂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情況,市轄區(蘭山區、羅莊區、河東區、高新區)常住人口為365.2萬人與2010年相比,市轄區人口增加106.8萬人。其中蘭山區增加58.6萬人,河東區增加24.3萬人,羅莊區增加14.4萬人,高新區增加9.5萬人。
1、蘭山區 [山東省臨沂市] 182萬人

蘭山區是臨沂市委、市政府駐地區,轄4個街道6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333個行政村社區,面積7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2萬人。獲評中國市場名城、中國物流之都、中國板材之都、中國食品產業加工基地、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等稱號。202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20億元、同比增長6%;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1.2億元、位居全省136個縣區市第五位;2024年1-2月,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2億元。位列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41位。

瑯琊古郡。古稱瑯琊、沂州,距今3000多年歷史,是“書圣”王羲之、“至孝”王祥、“篤圣”閔子騫、書法家及軍事家顏真卿的故里。境內鄅國古城,是臨沂見于文字記載最早的諸侯國;羲之故居、瑯琊王陵等歷史勝跡眾多,出土于銀雀山漢墓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被譽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革命戰爭年代,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人民政府、山東軍區以及新四軍軍部先后移駐蘭山,中共中央華東局在蘭山成立,陳毅、粟裕等開國元勛在此戰斗過,蘭山成為沂蒙精神主要承載地之一。

物流之都。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是魯南、蘇北的交通樞紐,-、長深高速、膠新鐵路縱貫南北,日蘭高速、嵐曹高速、新石鐵路橫跨東西。現代物流城“一年成形成勢成城”目標基本實現,新建16個現代物流園區,建成標準智能倉320萬平方米,搭建臨沂物流大數據平臺,整合3000余條物流線路,輻射全國所有縣級以上城市,物流成本比全國平均低30%;中通魯南物流智造產業園、濟鐵物流園等建成運營,快遞物流迅速壯大,公鐵公水多式聯運,歐亞班列年到發405列,日快遞發單量超過400萬件,位居江北首位。成為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全國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城市,2023年完成物流總額6826億元、增長8.3%,2024年1-2月完成1028億元、增長6%。

市場名城。數字商城、國際商城、綠色商城、鏈式商城深入推進,擁有專業批發市場95家,市場商戶6萬余戶,經營商品涵蓋27大類、6萬個品類,2023年完成市場交易額3105億元、增長7.1%,2024年1-2月完成513億元、增長12.5%。建成電商園區、專營區42處,培育自有電商平臺17家,快手、抖音等注冊直播電商商家9.7萬家、注冊量全國第一,是江北最大的短視頻直播電商基地,2023年完成網絡零售額460.9億元、增長33.5%,2024年1-2月完成73.6億元、增長26.9%。建成海外倉、海外商城10處,2023年完成進出口總額210億元、市場采購貿易出口6.3億美元,被評為全國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全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

產業強區。擁有市場主體47.8萬家,商標注冊量11.6萬件、位居全省首位。高標打造萬畝戰新產業園,光伏、儲能、新材料三大產業建鏈成群,曜靈、緯景等5個項目投產運營,橙仕新能源汽車等24個項目落地建設,“沂蒙綠谷”日趨成熟。木業、食品、醫藥、機械制造等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擁有魯南制藥、金鑼集團兩家省級鏈主企業,是全國最大人造板生產、出口、交易基地和全國最大肉制品加工基地。2023年,724家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121.5億元、增長8.7%;2024年1-2月,759家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77.6億元、增長11.5%。擁有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94家、高新技術企業40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479家、工業互聯網企業26家、數字化改造企業291家,是山東省技術轉移先進縣區。

宜居水城。八水環繞、六河貫通,72條河流脈狀分布,水面面積達95平方公里,保護開發“水韻瑯琊”,2023年接待游客數和旅游總收入分別增長48%、51%。城鄉融合協調發展,建成區面積129.75平方公里,城鎮化率82.9%。城市更新深入推進,建成15處綜合公園,城區綠地率37%。抓鄉村振興、促共同富裕,所有行政村集體收入超過20萬元,成功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級產業強鎮達到5個。民生事業蓬勃發展,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始終在85%以上,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2、蘭陵縣 [山東省臨沂市] 110.4萬人

蘭陵縣位于山東省南部,與江蘇省邳州市相鄰,總面積172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1.7萬畝,山區和平原各占一半。轄15個鄉鎮、2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604個行政村,145.9萬人。

古縣蘭陵,人文薈萃,底蘊深厚。蘭陵是中國歷史上首批建制縣,距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魯大夫季文子在此設立次室邑,后楚大夫屈原取名為蘭陵,喻為一片充滿蘭惠郁香的圣王之地;“后圣”荀子曾兩任蘭陵令,去官后在此傳經授徒,弟子及再傳弟子既有李斯、韓非、張蒼、匡衡等治世名臣,也有浮丘伯、王臧等儒學大師;南北朝時期的蘭陵崇文尚武,蘭陵王高長恭以貌美英勇名揚天下,一曲《蘭陵王入陣曲》傳頌千年;蘭陵蕭氏締造齊梁兩代王朝,隋唐時期八葉宰相次第相續,橫亙中古;蘭陵是美酒之都,因李白“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而盛名大唐,千年傳承,享譽至今。

紅色蘭陵,革命沃土,薪火相傳。土地革命時期,這里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蒼山暴-動,播下了魯南革命的火種;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臺兒莊大戰阻擊戰的前鋒,是羅榮桓率八路軍115師主力進駐抱犢崮山區的大本營;解放戰爭時期,陳毅、粟裕在這里指揮魯南戰役,殲滅國民黨整編二十六師,實現華中、山東兩個戰區勝利統一。革命戰爭年代,40萬蘭陵人有8萬人參軍參戰,20萬人次擁軍支前。蒼山暴-動紀念館、魯南革命烈士陵園、信仰黨性教育基地,激勵后人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牢記初心使命。

山水蘭陵,風光秀麗,生態宜居。全縣大小山峰611座,文峰山素有“魯南小泰山”美稱,“文峰積雪”是沂蒙八景之首;抱犢崮為“沂蒙七十二崮之首”,“魯南第一峰”,山型雄偉險峻,是蘭陵縣最高點;會寶湖煙波浩渺,水天一色,列入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全國首個國家農業公園——蘭陵國家農業公園花開四季,田園多姿,被評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壓油溝依山傍水,宛若鄉村世外桃源,是國家4A級景區。近年來,蘭陵縣先后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中國最具綠意百佳縣市。

品質蘭陵,物產豐富,特色鮮明。蔬菜是蘭陵最靚麗的一張名片,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115萬畝,產量450萬噸以上,被譽為“中國蔬菜之鄉”和“山東南菜園”,“蒼山大蒜”“蒼山牛蒡”“長城辣椒”都是享譽全國的金字招牌,每天有2600多輛貨車滿載蒼山蔬菜銷往全國各地。蘭陵是礦業大縣,已探明鐵礦儲量13億噸、石膏11億噸、石英砂5億噸,世界500強企業中鋼、中聯、山東能源等在蘭陵投資。

暢通蘭陵,物流發達,服務便捷。-、嵐曹高速、臨棗鐵路、206國道等多條干線穿境而過,境內有3條高速出入口;距棗莊高鐵站80公里、距臨沂機場40公里,距日照港130公里,京滬高鐵二線在蘭陵設站,蘭陵即將迎來高鐵時代;縣內物流企業100多家,其中希杰榮慶連續五年蟬聯中國冷鏈物流企業百強榜首,上海韻達在這里投資建設智能化快遞電商總部基地,輻射魯南蘇北;引入全市唯一一家跨境電商——叁時叁刻。深化“一次辦好”改革,嚴格落實“3124”要求,3個工作日完成企業設立,1小時完成不動產轉移登記,24個工作日取得施工許可證,企業和群眾辦事更加便利。創新推出“蘭陵首發”平臺,整合信訪、網上輿情、12345熱線、《問政》熱線、行風熱線等渠道訴求,實現“群眾吹哨、部門報到”,最大限度的為民便民利民。

財富蘭陵,投資熱土,興業寶地。成立招商投資集團和人才工作集團,-招商引資13條、招才引智19條,為創新創業提供廣闊發展空間和舞臺。金融市場蓬勃發展,11家銀行機構在蘭陵布點擴面,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民間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等民間金融機構達25家。設立3億元新舊動能轉換基金和2億元鄉村振興基金,成立信用保證基金,撬動更多社會資本,集中優質資源支持優質項目。

時尚蘭陵,繁華一城,萬象更新。60余萬株蘭花組成的幸福家園主題景觀,蔬菜、五谷拼接而成的輝煌中國大型景觀,農業與現代科技、文化融為一體,彰顯了都市創意農業的無窮魅力;蘭陵大廈、開元商城、蘭花廣場等商超綜合體,勾勒出適合多層次消費群體的時尚綜合消費圈;馬拉松比賽、環會寶湖自行車賽、“五微帶您看蘭陵”、抖音大賽等時尚賽事云集,彩繪、街舞、搖滾、演奏等匯聚時尚音符,跳動時尚脈搏。

活力蘭陵,百業俱興,生機勃發。智造產業園、棠林產業園、蒼山產業園正沿著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方向,向著百億級產業園區邁進。深入實施“四雁工程”,“頭雁”工程筑牢基層戰斗堡壘,“歸雁”工程吸引在外人員回鄉創業,“鴻雁”工程推廣應用農村實用技術,“雁陣”工程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江蘇墾源智慧農業產業園、浙江綠沃川引領智慧農業發展方向,為傳統農業注入新活力。深化開發區、重點項目、部門評價、媒體監督、干部工作改革等八項改革,不斷釋放縣域經濟新活力;一大批中青年人才走向重要崗位,干部隊伍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情義蘭陵,文化交融,開拓進取。蘭陵是齊、魯、楚三種文化的交匯地,齊文化的開放進取、魯文化的重禮敦厚、楚文化的浪漫豪放,兵家文化的果斷雄武涵養了蘭陵人的精神特質。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洗禮中,一代又一代蘭陵人磨礪出吃苦耐勞、重情重義、敢想敢試、敢為人先的優秀品質,可信、可交,可共事業、可共發展。

3、沂水縣 [山東省臨沂市] 96.76萬人

沂水縣,隸屬于山東省臨沂市,是臨沂市北部次中心,生態型山水城市。位于魯中南地區、沂蒙山腹地,居沂河、沭河上游。東鄰莒縣,西與沂源、蒙陰交界,南與沂南毗連,北與安丘、臨朐接壤。總面積2434.8平方公里,在全省縣級行政區劃面積中列第二位?側丝115.96萬人。轄2個街道、16個鄉鎮、1個經濟開發區,359個農村社區?h政府駐沂城街道。

沂水歷史悠久,秦代即在此置縣,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定名為沂水縣。近代沂水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紅嫂”的故鄉、沂蒙精神發祥地之一。

我們凝心聚力謀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2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3.7億元,年均增長6%;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4.4億元,年均增長5%;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3108元和18294元,年均分別增長6.7%、8.8%。新獲國家衛生縣城、平安中國建設示范縣、全國信訪工作“三無”縣、全省脫貧攻堅先進縣、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先進縣等多項榮譽稱號,入選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等多項百強榜單。

4、河東區 [山東省臨沂市] 90.83萬人

河東區位于山東省東南部、美麗的沂河東岸,因河得名,于1995年建區,下轄11個鎮街、288個行政村(社區)、539個自然村,人口90萬,面積834平方公里。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國家產城融合示范區、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中國物流示范基地,是著名的中國溫泉之城、中國五金產業工貿城和中國脫水蔬菜加工城。2021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7.9億元,增長10.3%;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34億元,同比增長9.47%;實現稅收總額35.13億元,同比增長7.51%;金融存貸款余額達563.6億元、434.3億元,分別增長21.2%、22.1%;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6.1億元、增長7.9%;獲得2020年度全市縣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一等獎的歷史最好成績,同時榮獲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新舊動能轉換兩個單項獎。今年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5.3%,位居全市第二;四新投資占比36.6%,同比增長14.6,位居全市第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74億元,同比增長36.9%,位居全市第三。

河東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早在2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活,是東夷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境內的祝丘城始建于春秋時期魯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境內文物古跡、人文景觀達280多處,距今1萬年前的鳳凰嶺遺址是山東首次發現的細石器遺址,填補了我國細石器地理分布空白;大范莊遺址出土的蛋殼陶“薄如紙、硬如瓷、聲如磬、亮如漆”,代表中國古代制陶工藝的巔峰水平。這里是“管鮑分金”故事的發生地,“商神”管仲、鮑叔牙、“卜神”管輅、魯莊公、魯桓公等歷史名人都出生或曾生活在這里。這里是新四軍軍部最后駐扎和華東野戰軍誕生的紅色圣地,陳毅、粟裕、張云逸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長期在此戰斗生活過,在其基礎上建設的華東野戰軍紀念館是全國唯一一家以華野為主題的紀念館。沂蒙干部學院毗鄰而建,是全省黨員領導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陣地。東夷文化、商業文化、紅色文化、溫泉養生文化根深葉茂,成為河東最具魅力和特色的“標記”。

河東水城相融、風光秀美。河東地處臨郯蒼平原,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歷年平均氣溫13.1度,無霜期氣溫平均202天。河東西倚沂河、東臨沭河、中有湯河縱貫南北,境內大小河流有25條,擁有沂河岸線59千米、沭河岸線52.4千米,先后建成21座橡膠壩、86道節制閘。境內地貌主要為平原和丘陵兩種類型,平原主要由河床沖積而成,平原面積占地表面積的86.8%。有湯河國家濕地公園、沂沭河國家濕地公園兩大國家級濕地公園。全區林木綠化率22%,形成了“三河環繞一城春、半城綠蔭花醉人”的優美景觀,是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和國家級新型城鎮化標準化試點區。

河東配套完善、宜居宜業。湯頭溫泉為全國四大天然甲級溫泉之一,被載入《水經注》和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野館湯泉”被《沂州府志》列為“瑯琊八景”之首。山東省煤炭臨沂溫泉療養院是由煤炭部投資建設成立的首批中國煤炭溫泉療養院,觀唐溫泉、奧華溫泉、魯商知春湖等溫泉酒店遠近聞名。這里配套完善,臨沂一中、臨沂第三十五中學、臨沂杏園小學、臨沂樸園小學等市級名校紛紛在此設立分校,市人民醫院(東醫療區)、市第三人民醫院、市第五人民醫院、河東區人民醫院等優質醫療資源云集,魯商健康城老年大學正式開放啟用,臨沂國際生命健康城、金秋養老、蒙恩養老、區人民醫院醫療康復養護中心等項目加快推進,綠城•桃李春風、奧正誠園等成為引領城市社區新標桿。這里旅游資源豐富,已創建國家A級旅游景區12家,其中皇山東夷文化園、臨沂動植物園、觀唐溫泉、龍園旅游度假區為4A級景區,東夷文化節、溫泉旅游文化節、沂河體育節、迷你馬拉松、全民健身運動會等藝體活動精彩紛呈,獲批省級全域旅游度假區。

河東區位優越、交通便捷。距日照、嵐山、連云港三大港口均在100公里之內,距青島港只有2個小時車程。臨沂啟陽國際機場坐落境內,臨沂啟陽機場航空口岸獲國務院批復開放。目前,擁有19家航空公司執飛航線41條,其中通航日本、韓國、泰國、越南、緬甸等6個國家,航線網絡覆蓋國內及周邊主要經濟區域,2020年實現旅客吞吐187.7萬人次。臨沂火車東站已開通1條貨運班列、7條客運路線。魯南高鐵橫亙東西,距離臨沂北站僅15公里。3條高速公路和5條國省道在境內縱橫交錯。擁有順豐速遞、華陽物流、中俄新絲路、中暢云儲、中國郵政國家二級中心局等一大批物流快遞企業,直達全國各地,臨沂公鐵聯運物流園正在加快建設。

河東產業興旺、發展強勁。新舊動能轉換全面起勢。以五金機械、現代高效農業、食品加工、家裝建材為代表的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以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加快成長壯大,全區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質量不斷提高。工業經濟發展勢頭強勁,現有3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擁有奧德集團、山東臨工、山重建機、翔宇制藥、大林集團等一大批現代化企業,是全國最大的脫水蔬菜加工基地、江北最大的五金鋼材集散基地,23項工業產品市場占有率居全國同行業前3名。數字經濟等新業態蓬勃發展,“沂蒙云谷”智慧產業園、中關村臨沂軟件產業基地、中印軟件產業園、中科(臨沂)創新園等創新創業載體相繼建成,臨沂華為大數據中心正式上線,先后引進中科院計算所臨沂分所、哈工大機器人、中軟國際、騰訊智慧教育、美菜網、豬八戒網絡等創新企業150余家,入選山東省大數據產業集聚區。2020年,全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73.6億元,增長16%。

河東平臺優良、開放創新。河東現有3處國家級園區、3處省級園區、1處市級臨空經濟區,涵蓋一、二、三產完整體系,發展平臺定位準確、方向清晰,支撐力、引導力日益增強。臨沂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全市唯一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全市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臨沂綜合保稅區是山東省第3家、省西部經濟隆起帶上唯一一家綜保區,具備“境內關外”特征,保稅、免稅、退稅、免配額許可等政策紅利持續釋放。臨沂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成功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躋身全國“一城兩區百園”50強。湯頭溫泉省級旅游度假區大力發展溫泉旅游產業,正全力爭創國家級溫泉旅游度假區。臨沂臨空經濟區于2011年10月經市委、市政府批準成立,是山東省成立的第一個臨空經濟區,正全力打造國內一流的商貿型、智慧型、生態型臨空經濟區。這里創新資源加速集聚,市科技職業學院2020年招生,浙江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和山東大學國際創新轉化(臨沂)研究院簽約落地,擁有市科技學校、市體校、市建設中專等一大批市級院校,全區82家規模以上企業建有內部研發機構,70%以上規模企業與知名科研實體建立長期產學研合作關系,先后引進高端人才10名、創新創業團隊100余個。2020年到位外資1.9億美元,是2019年的4.3倍;實現貿易額3.9億元、增長240.8%;實現進出口總額55億元、同比增長71%;實現網絡零售額47億元、全市第2。

河東充滿機遇、發展可期。河東區是臨沂市中心城的新中心。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城市“東進”戰略,規劃在沂河、沭河之間建設現代化生態新城,推進中心城區由沂河“一河為軸”邁向以沂河、沭河為軸的“兩河時代”,打造臨沂發展新的增長極。現代化生態新城規劃面積1500平方公里,覆蓋人口136萬人,涉及河東全域及莒南、臨沭部分區域共18個鎮街。明確了“兩軸三帶、三廊六支、圈層拓展、組團發展”的空間布局。“兩軸”,即沿沂河發展軸建設集約高效、疏密有致的城市核心區,沿沭河發展軸建設形態有機、城綠交融的城市新中心!叭龓А保幢辈垦乇笔韪勐反蛟煨蓍e旅游發展帶;中部沿北京東路打造中部創新服務發展帶;南部沿沂河路打造先進制造業發展帶!叭取,即沂河、沭河、湯河三大濱河生態廊道,“六支”,即李公河、蒼源河、湯河支流、汀水河、韓村河、雞龍河六條濱水生態廊道,加快建設臨沂的未來之城生態之城美麗之城,努力打造臨沂的“雄安新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淮河生態經濟帶、魯南經濟圈、現代化生態新城等一項項利好政策疊加、要素資源集聚、戰略地位凸顯,是一塊投資的寶地、興業的沃土,充滿機遇、活力無限、發展可期。

河東開拓進取、奮勇爭先。河東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視察臨沂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扣新時代現代化強區建設目標任務,堅持以黨建為統領,扎實推進實施“11339”發展舉措,確保新時代現代化強區建設開好局、起好步。第一個“1”是堅持以黨建為統領,始終保持毫不松懈、昂揚向上的旺盛斗志;第二個“1”是堅持以打造現代化生態新城為引領,拉開新時代河東發展新格局;第一個“3”是緊緊抓住創新、改革、開放“三個關鍵”,充分激發經濟社會發展活力;第二個“3”是牢牢守住疫情防控、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三條底線”,筑牢發展之基;“9”是全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高品質城市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增進民生福祉、加快重大項目建設、推進高質量“雙招雙引”、打造現代化商貿物流、深化文旅產業融合、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九項重點工作實現新突破。

來到河東,萬事亨通!在慶祝建黨100周年的時間節點上,全區上下將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務實的舉措,搶抓新機遇、奮進新時代,加快打造現代化生態新城、建設新時代現代化強區,為推動全市實現“由大到強、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戰略性轉變作出河東新的更大貢獻!。

5、平邑縣 [山東省臨沂市] 89.23萬人

平邑縣位于山東省東南部、沂蒙山區腹地,是臨沂市西大門和市域副中心城市,轄14個鎮街、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555個行政村(社區),總面積1825平方公里,人口112萬(截至2021年第7次人口普查),是中國金銀花之鄉、中國石材之鄉,被國務院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先后獲得國家宜居宜業典范縣、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山東省投資環境十佳縣、山東省最具競爭力十強縣等榮譽稱號。

平邑是一個歷史悠久、人杰地靈之城。西周屬顓臾國,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孔子“七十二賢”中的曾子、原憲、仲由、澹臺滅明,近代愛國將領左寶貴都誕生在這里。陳毅、徐向前、羅榮桓、粟裕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這里戰斗生活過,涌現出了“陳毅擔架隊”等聞名全國的英雄集體。改革開放以來,鑄就聞名全國的“九間棚精神”。

平邑是一個區位獨特、交通便捷之城。平邑位于臨沂、棗莊、濟寧、泰安四市交界且處于區域中心。境內交通便利,形成了兗石鐵路、魯南高鐵、日蘭高速、新臺高速、327國道、文泗公路等高速高鐵、國道省道、鐵路交織的交通網絡。

平邑是一個山清水秀、生態宜居之城。境內有5A級景區蒙山風景區、4A級天宇自然博物館和九間棚等旅游區。近年來,平邑堅持“以水為魂、以河為軸”推進開發建設,形成了“河河相通、湖湖相連、景隨水動、景天一色”的獨特水城風貌。

平邑是一個資源豐富、產業興旺之城。構建了“3+3+3”現代產業體系,即以木業、裝備制造、建材為主的主導產業,以金銀花中藥、罐頭、手套為主的特色產業,以商貿物流、康養文旅、現代高效農業為主的新興產業。木業產業,卞橋高端木業家居產業園15個項目建成投產,被市委市政府確定為全市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示范園區。裝備制造產業,江北最大的農業機械制造企業雷沃傳動,2019年成為全省兩家、全市唯一入選國家強基工程的工業企業。建材產業,規劃建設了新材料(石材)低碳示范園,形成了“買世界、賣世界”的發展格局。金銀花中藥產業,與中國中藥合作建設的中國(平邑)金銀花健康產業園投產運營,平邑金銀花品牌價值達322億元,成功入選國家級金銀花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罐頭產業,果品罐頭年產量占全國的30%以上,制定首個水果罐頭企業聯盟標準,被授予“中國水果罐頭之都”稱號。手套產業,各類勞保手套年產量占全國的60%,引建的山東百翔手套智能裝備制造項目被列為省級重大項目,填補了平邑沒有高端手套制造企業的空白。商貿物流產業,平邑縣被評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位列2020年全國縣域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百強縣第23名;建設的平邑·京東智能商倉物流園區是京東在全國布局的第一個縣級區域性云倉,被評為2020年省級成長型數字經濟園區?叼B文旅產業,擁有5A級景區蒙山龜蒙景區,被評為2020全域旅游“優質目的地”。現代高效農業,建成省級標準化示范基地5家,優質農產品基地生產面積達到40萬畝,“三品一標”認證產品達到13個,地理標志認證產品4個。

2022年,平邑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省、市系列決策部署要求,按照縣委“1148”工作思路,即錨定加快建設“山清水秀幸福和諧”市域副中心城市“總目標”,突出“加快建設副中心致力打造增長極”“工作主線”,把握放大格局、解放思想、提高標準、奮勇爭先“四個工作導向”,深入實施項目建設、動能轉換、雙招雙引、品質城市、鄉村振興、交通建設、環境打造、民生改善“八大攻堅行動”,全面開創新時代平邑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6、郯城縣 [山東省臨沂市] 88.52萬人

郯城縣隸屬于山東省臨沂市,位于山東省最南部,地處魯蘇交界,南臨江蘇省邳州、新沂、東海三市縣,北半部與臨沂市臨沭縣、河東區、羅莊區、蘭陵縣接壤。郯城建置始于夏商時期的炎國,春秋時期演化為郯國,秦朝設郯郡,兩漢時改稱東?,唐朝改稱郯城縣。郯城曾長期作為郯郡、東海郡和徐州刺史部等州郡治所,是古徐國文化的發祥地。

郯城是全國100個產糧大縣之一,有“魯南糧倉”之稱,先后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青少年足球改革試點縣、中國優秀生態旅游縣、中國綠色名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中國銀杏之鄉、中國杞柳之鄉等稱號。

截至2021年底,郯城總面積1195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街道、景區、開發區)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人口104.7萬。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63億元。

郯城縣境內地層除東部山丘和西北部零星孤山有基巖出露外,其余均為第四系松散沉積物覆蓋。出露地層從老到新:太古界泰山群、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白堊系、第四系等。構造主要位于沂沭斷裂帶內,有四條大的斷裂經過轄區:1、昌邑—大店斷裂;2安丘—莒縣斷裂;3、沂水—湯頭斷裂;4、唐吾—葛溝斷裂。構造活動特征:沂沭斷裂帶處于郯廬斷裂帶的中段,縱貫山東中部,大致沿沂河、沭河及淮河分布,是山東省境內最主要的新華夏系斷裂帶,屬深大斷裂構造帶,沂沭斷裂帶對山東省中部的構造格局、地貌景觀、地層展布、巖漿巖發育、礦產以及地震等都有明顯的控制作用。

郯城縣位于山東省最南端,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南部、臨郯蒼平原腹心地帶,地勢北高南低,東高西低,海拔最高184米,最低26米。地貌以北部、東北部丘陵,中部山間平原,南部平原三種類型為主。共有大小山頭20余個,除東北部的馬陵山外,一般都是孤立的小丘,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山區面積183.3平方公里,占郯城縣總面積的14.1%,主要分布于東部馬陵山一帶,其次是西北部零星殘孤山丘。

境內河流屬淮河流域沂河、沭河、中運河水系,流向多為自北向南,均為季節性河流,郯城縣主要河道50條,全長637.9公里。沂河、沭河縱貫縣境,為過境主要河道。其次還有分沂入沭水道、武河、武河行洪道等;蘇魯邊界出境河道有老墨河、白馬河、沙溝河、浪清河、郯新河、柳溝河、黃墩河、黃泥溝等,基本具備承接客水、排泄內澇的功能。

郯城縣屬暖溫帶季風區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季風顯著,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日光充足。歷年以來年平均氣溫13.9℃,年平均降水量867.7mm,年平均日照時數2362.4小時;歷史極端最高氣溫38.6℃(2002年7月14日),歷史極端最低氣溫-23.4℃(1969年2月5日);全年無霜期204天。災害性天氣種類比較多,主要有暴雨、干旱、雷暴、冰雹、大風、寒潮、大霧、霜凍等。

7、莒南縣 [山東省臨沂市] 84.1萬人

莒南縣地處魯東南魯蘇交界處,山水相依,近海臨港,是臨沂市的“東大門”,是臨沂市發展臨港經濟的“主戰場”?偯娣e1752平方公里,轄16個鎮街,272個行政村(社區),108萬人口。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產大縣、“中國好糧油”行動示范縣、國家園林縣城、中國領軍智慧縣級城市、山東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進步縣、山東省雙擁模范縣、山東省文明縣、山東省綠化模范縣、山東省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工作先進縣、山東省食品安全先進縣、山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2021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39.4億元,同比增長8.4%;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1億元,同口徑增長14.4%;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24.2億元,增長3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4%;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1.9億元,增長14.6%;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788元,增長9.3%。

莒南歷史厚重,人文璀璨。西周時屬向國,東周時屬莒國,秦、隋時隨莒國劃入瑯琊郡莒縣,唐時屬河南道密州莒縣,明代屬青州府莒州,清代屬沂州府莒州。這里是古代莒國的發祥地,流淌著龍山文化4000余年的靈氣和血脈,培育形成了輝煌燦爛的莒文化,莒文化與齊文化、魯文化并稱為山東三大文化。在幾千年歷史變遷中,這里走出了抗金名將楊妙真、抗倭英雄孫鏜、明朝重臣王璟以及文化大家莊瑤、莊陔蘭等一大批歷史名人。1941年1月,莒南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因析莒縣南部置縣而得名。莒南是一方紅色的熱土,是沂蒙革命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省四個一類革命老區縣之一。1945年8月,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省政府——山東省政府在莒南大店鎮宣告成立,是當時的全省黨政軍指揮中心。上個世紀50年代涌現出了高家柳溝、王家坊前、厲家寨三個受到毛澤東主席親筆批示的全國先進典型,特別是“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一個好例”的光輝批示,曾經作為全國農業戰線上戰天斗地、改造山河的口號響徹全國。

莒南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近海臨港,地處青島港、董家口港、日照港、嵐山港、嵐橋港、柘汪港、連云港等沿海七大港口的強輻射區,是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節點,處于魯南經濟圈和臨日連綿經濟帶交匯位置,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境內交通四通八達,嵐濟路、莒新路、莒阿路等省際公路貫穿全境,魯南高鐵、兗石鐵路、坪嵐鐵路、瓦日鐵路4條鐵路過境,疏港鐵路專用線、如通鐵路物流園、寶道鐵路物流園3個國家鐵路專用線重點項目直達港口,羅嵐高速、G518繞城段、G206威汕線莒南段、嵐羅高速相溝連接線一期建成通車,G25長深高速連接線加快推進,打造了四通八達、通海達港的現代立體交通大格局。

莒南生態怡人,宜居宜游。這里山清水秀,物產豐富,是中國花生之鄉、中國板栗之鄉、北方綠茶之鄉、山東草莓主產區……一張張生態農字號招牌彰顯出這片土地的富庶和希望。地處淮河流域,境內大小河流323條,年平均水資源總量5.94億立方米,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4座,小型水庫184座。是山東省第三批城鎮化綜合試點縣,全縣城鎮化率達到41.1%,城區建成區面積達到27.12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38.4%,濕地面積3.5萬畝,人均綠地面積40平方米,雞龍河濕地被評為國家濕地公園!败炷吓P佛,世界奇觀”,坐擁萬畝望海樓國有林場,守望著一方好山好水好生活,是宜居宜業宜游的濱海綠城。

莒南開放包容,活力無限,F代農業蓬勃發展,重點建設八大優質特色農產品基地、總面積66.4萬畝,全縣農業“三品一標”認證產品總數達到176個、注冊農產品商標504個,擁有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7個,是全國最大的花生及制品生產基地、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花生)、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樣板區,連續16年被評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工業經濟持續走強,依托近海臨港和開發區改革優勢,實施臨港經濟發展戰略,協同推進臨港經濟開發區創建國家級開發區。現有各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21家,培育了冶金鋼鐵、新能源汽車、先進裝備制造、綠色食品等優勢產業,打造了以鑫海科技、永鋒鋼鐵、江鑫鋼鐵、盛陽鋼鐵為主的精品鋼基地,是全球最大的谷氨酸、黃原膠、氨基酸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優質鎳合金生產基地。新興服務業加速膨脹,東接港口、西融臨沂商城,對接“互聯網+”新業態、新模式,全縣物流企業達到70多家。打造長三角休閑旅游后花園,建有4A級景區2處、3A級景區5處、2A級景區5處,境內有被譽為“莒南天佛、世界奇觀”的天然臥佛,“山似五岳秀、景比西湖美”的天馬島,“晨鐘暮鼓、傳承千載”的臥佛寺,還有“南有拈花灣、北有天佛山”的禪意古鎮正加速推進中,“一步一景、處處風光”的“全域旅游、全景莒南”新畫卷正徐徐展開。城市向東向海,發展向好向上,莒南正全力彰顯“齊魯紅都、濱海綠城”新魅力,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現代化莒南。

8、沂南縣 [山東省臨沂市] 80.64萬人

沂南縣總面積1719平方公里,98萬人口。轄14個鄉鎮、1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96個行政村(社區)。距臨沂飛機場30公里,距日照港80公里。境內有“三高一鐵”(京滬、日東、長深高速公路和膠新鐵路)及4條國、省道,正在規劃建設的濟萊臨高鐵、董梁高速、臨臨高速途徑沂南,京滬高鐵二通道在沂南設站。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特色產業百強縣”“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電商進農村示范縣”“全國社會治理創新示范縣”。

歷史文化悠久。沂南古稱陽都,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一代賢相諸葛亮的出生地和成長地,也是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祖居地。境內文物古跡和人文景觀172處,北寨漢畫像石墓群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齊魯小敦煌”,北京奧運會紀念幣設計圖案即取材于其中的漢畫像圖案。

紅色資源富集。沂南是沂蒙革命根據地的中心、沂蒙精神的主要發源地,是紅嫂精神和《跟著共產黨走》歌曲的誕生地,被譽為“山東小延安”。我黨領導的第一個省級民主政權——“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1940年8月在沂南青駝寺成立。陳毅、羅榮桓、徐向前、粟裕等200多位將帥都曾在沂南戰斗和工作過。全縣先后有30余萬人次參軍支前,犧牲1萬余人,涌現出了“沂蒙紅嫂”明德英、“沂蒙母親”王換于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是“全省雙擁模范縣”。大青山突圍戰遺址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

文旅融合發展。沂南山清水秀,生態怡人,沂河、汶河、蒙河三河匯流,蒙山彩蒙景區、孟良崮國家森林公園生態良好、景色秀美,入選第一批“全國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培訓基地”。依托“紅綠古泉”資源優勢,先后建成竹泉村、智圣湯泉、沂蒙影視基地等A級以上景區22家,其中4A級景區5家,是“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首批國家級旅游業改革創新先行區”和“山東省旅游強縣”。竹泉村旅游度假區是全省首個逍遙游示范點,沂蒙紅嫂紀念館是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國婦女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東沂蒙黨性教育基地,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成為“中國研學旅行教育實踐示范基地”,竹泉村、常山莊村被評為全國十大最美鄉村。智圣(國際)溫泉城成為“最美中國(山東)最佳休閑度假景區”。

城鄉美麗宜居。堅持“政府主導、群眾主體、建管同步、系統推進”,統籌規劃、政策、資金,專業化、閉環式推進城市建設、發展,面貌煥然一新,功能持續完善。按照“區域化突破、全域化發展、系統化推進”的路子,搭建朱家林、沂蒙泉鄉、黨性教育基地等區域化平臺。朱家林田園綜合體是全省唯一國家首批田園綜合體、是“國家田園綜合體標準化建設示范推廣平臺”,獲評“全國田園綜合體示范基地”,朱家林村被評為“中國最美鄉村”。黨性教育基地片區獲批“創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省級示范區”。沂蒙泉鄉田園綜合體成功創建“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園區”。

特色產業鮮明。搭建“一區多園”平臺,形成了以開發區為主陣地,雙創科技園、新材料產業園、醫藥健康產業園、電商物流園、鐵路物流園等專業園區相互支撐的發展格局。產業特色鮮明,培植壯大了新材料、食品加工、文旅康養、新能源電動車、制鞋等優勢產業。其中,食品加工產業,年出欄肉雞肉鴨5億只,年加工雞鴨9億只,“沂南白條鴨”占全國市場份額的75%,是“全國首批健康養殖示范縣”“全國肉鴨生產加工基地縣”;年加工豬肉制品30萬噸,是“國家級生豬調出大縣”;寵物食品產業園加快建設,組建“寵云行”供應鏈公司加速食品產業商倉流一體化發展。擁有“沂南黃瓜”“孫祖小米”“雙堠西瓜”“雙堠櫻桃”等7個“中國地理標志產品”,“三品一標”認證產品321個。黃瓜種植面積12萬畝,是全國最大黃瓜種植基地,被評為“中國黃瓜之鄉”。新材料產業,探明石英砂儲量10億噸、遠景儲量30億噸,被評為“中國硅砂之都”;祎禾科技生產的高鐵新材料和海工新材料均為國內首創,通過中國鐵道科學院權威認證。電動車產業,年產電動車300多萬輛,被認定為“中國電動車產業基地”,入選“中國縣域產業集群競爭力100強”。制鞋產業,年產各類成品鞋4000多萬雙,主導產品安全鞋產量江北第一,被評為“中國制鞋產業基地”。

9、費縣 [山東省臨沂市] 79.84萬人

費縣地處沂蒙山區腹地,總面積1660平方公里,轄12個鄉鎮(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402個行政村,92萬人。費縣歷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蘊深厚。春秋時稱鄪邑,戰國時稱鄪國,西漢初年置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素有“圣人化行之邦、賢人鐘毓之地”之稱,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顏真卿的故里。

費縣是革命老區,是著名的大青山突圍戰發生地、蜚聲海內外的《沂蒙山小調》誕生地,是國防大學沂蒙山教學基地暨傳承抗大精神教育基地。被評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全國首批“中國紅色地標”。費縣自然生態秀美,宜居宜業宜游。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27.4%,有省級自然保護區1處、省級森林公園2處,有大小河流106條、水庫82座、塘壩572個,是國務院批準的第二批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先后獲評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境內“費縣石”又稱“北太湖石”,儲量豐富、造型奇特,被譽為中國觀賞石之鄉。全縣人口平均預期壽命80.07歲,被聯合國老齡事業可持續發展峰會秘書處命名為“世界長壽之鄉”,F有5A、4A級景區3處,是全國美麗鄉村標準化試點縣、全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省級旅游強縣。費縣資源稟賦優越,產業基礎堅實。全縣規上工業企業561家,其中稅收過億元企業5家;有板材加工企業6500余家,年納稅16.6億元,帶動19萬人就業,被評為國家火炬木基復合材料特色產業基地、國家級出口木制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林產工業科技示范園,化工產業園入選省專業化工園區;有魯南、羅欣兩家全國百強藥企,是第一批山東新型醫藥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有煤熱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17個,計劃裝機容量3191兆瓦,形成了火電、水電、風電、光伏發電及再生能源發電齊具的能源產業集群;鎂鋁合金、銅制品、新型裝飾建材等新材料產業發展良好。是中國板栗之鄉、核桃之鄉、西瓜之鄉,培育了胡陽西紅柿、蒙山板栗、費縣山楂、費縣核桃4個過億元區域公共品牌。費縣營商環境優良,發展勢頭強勁。費縣毗鄰臨沂中心城區,魯南高鐵、兗石鐵路、日蘭高速和5條國省道縱橫境內,農村公路總里程2900余公里,新沂蒙通用航空機場啟動建設,初步形成了集公路、高鐵、高速、航空于一體的現代綜合交通網絡。著力加強和改進社會治理,被評為全國社會綜合治理創新優秀縣、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縣、省級文明縣。積極推進政務審批流程再造,獲評山東省最佳投資城市、省級創業型城市。青島理工大學和臨沂大學在費縣設立分校,在校學生1.2萬人。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健全,是全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

2021年,費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圍繞走在前列、全面爭先的總要求,堅持“魯南區域工業強縣、山東康養長壽之鄉、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美麗宜居幸福費縣”戰略定位,接續奮斗、實干篤行,加快推進重點任務落實,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2021年,全縣完成GDP469.7億元,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1.1億元。

今年以來,費縣圍繞市委“走在前、進位次、提水平”目標任務,聚焦爭做縣域經濟新標桿,堅持“4321”發展思路,加快建設“活力之城、幸福費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10、羅莊區 [山東省臨沂市] 67.93萬人

羅莊區是1994年12月設立的縣級行政區,現轄5個街道、3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20個大社區、283個自然村,面積500平方公里,戶籍人口68萬。羅莊區是臨沂主城區南大門,是“中國宜居宜業典范區”“中國最具投資競爭力區”。2021年前三季度,全區完成地方生產總值313.1億元、增長11.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6.4億元、增長1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5.2億元、增長23.2%,總量和增幅均居全市前列。

羅莊歷史文化悠久,具有“載德載物”的深厚底蘊。唐朝就設郡置縣,蘭山縣、昌樂縣均選址在羅莊;境內名勝古跡眾多,擁有泉水叮咚的寶泉寺、“瑯琊八景”之“泥沱月色”、萬畝國家級武河濕地公園等。羅莊是沂蒙革命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革命戰爭年代,老區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共同鑄就了沂蒙精神。在長期建設實踐中,在區委區政府領導班子的團結帶領下,形成了“創新、擔當、篤實、爭先”的新時期羅莊精神,激勵著羅莊人奮力書寫創新發展、開放發展的新篇章。

羅莊發展敢闖敢試,具有“創新求變”的澎湃活力。2021年,三次產業比例優化為2:29:6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十三五”期間,累計關停企業1255家,煤耗減少705.6萬噸,累計下降58.1%;萬元GDP能耗下降55%,降幅全市第一。80多個項目列入省市重點項目,啟迪之星、中投長城、上海博爾捷等戰略投資者落戶羅莊,羅欣藥業成功上市、獲評省“十強”產業領軍企業、第七屆省長質量獎、國家“兩業”融合試點單位,銀鳳陶瓷通過“泰山品質”認證、榮獲“國家用瓷生產企業”,華盛中天、豪門鋁業獲評省制造業單項冠軍。打造了全國首家氫能物流產業園——路運港智慧氫能物流產業園。

羅莊區位交通優越,具有“大進大出”的便捷通道。羅莊是魯南蘇北重要的交通樞紐,-、206國道縱貫南北,棗臨嵐高速、327國道橫貫東西,兗石鐵路橫穿北部,距臨沂飛機場10公里,距臨沂高鐵站25公里,距世界第七大港口青島港僅150公里,距日照、嵐山、連云港三大港口僅百余公里。臨工大橋東接經濟開發區,蒙山高架北通北城新區。區內交通四通八達,通車總里程達1000余公里,在全市率先實現農村公路“村村通”,沂蒙南路、沂冊路、南外環、羅程路、湖北路全線貫通,初步形成“互聯互通、外聯內暢、多方式一體化”現代綜合交通體系。

羅莊各類資源豐富,具有“優質優價”的要素保障。羅莊產業資源豐富,已發現和探明礦產16種,其中地熱資源正在加快開發利用。擁有沂蒙優質農產品品牌28個,沙溝芋頭、塘崖貢米獲國家地理商標認證。境內有沂河、武河、南涑河、陷泥河、燕子河五大河流、25條干支流,總長度186公里,地表水資源量1.2億立方米。武河濕地公園面積2萬畝,是國內最大的人工濕地、國家級濕地公園和省級水利風景區。羅莊擁有10萬產業工人,山東交通技師學院、魯南技師學院、臨沂職業學院等6所職業院校坐落羅莊,通過開展專項培訓,每年可輸送高技能人才近萬名,投資興業的“洼地”效應明顯。

羅莊產業基礎穩固,具有“創新創業”的廣闊空間。堅定實施工業強區戰略。2021年前三季度,15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439.3億元,增長42.3%。有4家企業產值過50億元,4家企業產值過10億元、39家企業產值過億元,47家企業產值增長47.5%,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91%。盛陽熱軋、宏旺冷軋產能位居全國前3位,利信單體規模全省第一,華盛中天、豪門鋁業獲評省制造業單項冠軍。薩克米新天地入選全市高質量發展現場會十大好項目。深入實施服務業提升戰略。市場采購貿易出口總量居全市第一位。新增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企業41家、跨境電商出口企業10家,累計實現出口達79億元。跨境電商出口連續2個月居全市前三位,獲市級財政獎勵200萬元。建設全省最大的電商產業園—國華電商產業直播新城,新谷、滿天星等40余家網絡直播公司競相入駐羅莊,完成電商網絡零售額15.24億,居全市第三位。成功舉辦“2021山東禮惠金秋消費季”啟動式臨沂分會場暨“沂蒙優品匯”融合促銷活動?v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21年前三季度,整合各級涉農資金2.3億元,撬動社會資本3.8億元,投入三農領域貸款87.2億元,增長18.6%。建成水生植物研究所、花木博覽城、百花城等項目,建成3個花木種植基地,花木種植面積達2.6萬畝,與阿里、京東搭建全國最大的花木綠植銷售平臺;落戶全國首家綠植類抖音電商直播基地,線上線下年交易額60億元;花木博覽城成為中國尊、中國鼎、中國爵三大國家級盆景大展永久會址!吧硿嫌箢^”“塘崖貢米”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創建“東都食品”“鞏氏黑蒜”等28個沂蒙優質農產品品牌。

羅莊營商環境一流,具有“親商安商”的濃厚氛圍。著力提高辦事便利度。全面實施“一門辦”“就近辦”“極簡辦”,啟用1.5萬平方米新政務服務中心,在全市率先推行項目建設“無紙化”審批,可網辦率達到100%,事項、材料、時限分別壓減65%、75%、80%。著力提高發展活躍度。-支持本土企業發展“羅九條”,實現“內資外資一個樣”。爭取省市惠企資金3369萬元,兌現“羅九條”獎補資金1578萬元,吸引久泰集團回鄉創業,投資52.7億元建設年產50萬噸生物基新材料項目;8家本地企業投資25億元入園發展、再建新功。著力提高市場滿意度。設立“企業家日”,召開座談會,組織外出考察培訓,像對待將軍、保護眼睛一樣,尊重企業家、愛護企業家、服務企業家。做大5億元產業發展基金,兌現企業各類資金16.3億元。2021年前三季度,全區市場主體總量增長15.2%,注冊資本金增長31.7%;在去年全省營商環境評價中獲得“優異”等次,各項工作繼續保持全市前列。

下一步,羅莊區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堅持系統觀念,堅持人民至上,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突出抓好“八個聚力突破”,加快建設“臨沂現代活力城”(新時代羅莊區城市發展定位。“現代”,一方面是目標,指實現現代化;另一方面是導向,用現代化手段推動發展!盎盍Α笔前l展動力,對羅莊而言,指“老城區、老工業區煥發新活力”(產業、城市、人才、業態、服務、機制等活力迸發)!俺恰,羅莊區是臨沂中心城區重要組成部分)“富強精美新羅莊”(新時代羅莊發展新方位。建設百姓富、經濟強、城鄉精、社會美的宜居宜業新羅莊),確!笆奈濉遍_好局、起好步。

今天的羅莊更開放、更包容、更務實,天時地利人和,風清氣正勁足,遍地有黃金,處處是商機,人人在創業,投資正當其時。熱情好客的羅莊人民竭誠歡迎海內外有識之士的光臨!商機無限的羅莊一定不會辜負朋友們的厚望,一定會讓所有來羅莊投資的客商獲得豐厚回報!。

11、臨沭縣 [山東省臨沂市] 58.6萬人

臨沭位于山東省東南部的魯蘇兩省交界處,因瀕臨沭河而得名,轄9個鎮街,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新型工業化實驗區和1個省級風景名勝區,244個行政村居,人口68.26萬、面積1010平方公里,是中國鉆石之鄉、柳編之都,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國家衛生縣城、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園林縣城、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縣、省級文明縣、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先進縣、省技術轉移先進縣、省電子商務示范縣、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省醫養結合示范縣等榮譽稱號。在山東大學首次開展的全省縣域科學發展評估排名中,我縣綜合排名居全省第40位、全市九縣第2位。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我縣曹莊鎮朱村視察,作出了“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的重要指示。

臨沭區位優越。百公里內有日照港、連云港、柘汪港、嵐山港4個港口,50公里內有白塔埠、臨沂2個機場,40公里內有京滬、沈海、日東3條高速,327國道、225省道、長深高速、臨嵐高速、沂沭鐵路穿境而過,朱村沭河大橋、沙窩沭河大橋建成通車,實現“四路并進”對接融入臨沂,立體大交通體系日趨完善。

臨沭是千年古縣。7000多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境內的東盤遺址、北溝頭遺址,尤其是北辛文化遺跡填補了魯東南地區人類早期活動的空白。大興鎮羽山留有“殛鯀泉”遺址。春秋時期(公元前500年)齊國和魯國國君在境內夾谷山舉行會盟,孔子以一名外交家的身份參與了這次盛事,并使魯國取得了一次重大的外交勝利,史稱“齊魯會盟”。臨沭最早置縣始于漢代初年,1941年8月,蒼馬地區改稱臨沭縣,1956年3月再次撤縣,1961年8月恢復至今。

臨沭是革命老區?谷諔馉幒徒夥艖馉帟r期,臨沭是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劉少奇、陳毅、羅榮桓、徐向前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戰斗和生活過,是劉少奇同志在山東唯一工作過的縣,留下了新華社山東分社舊址、劉少奇故居等大量鮮活的紅色印記。革命戰爭年代,僅有30萬人的臨沭縣,就有2萬多人參軍,4000多名烈士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961年恢復建縣以來,全縣有2萬多名青年應征入伍,創造了連續61年無責任退兵的全國紀錄。

臨沭是工業新城。形成了高端化工、綠色肥料、柳編等“3+2”產業集群,培育了金正大、史丹利、常林、金沂蒙、沂蒙老區、金正陽等一批骨干企業,擁有中國名牌1個、中國馳名商標8個、上市公司2家。臨沭是國內規模最大、品牌最響的優質化肥生產基地、柳編產業基地,復合肥產銷量占全國市場份額的20%以上,新型肥料產業集群成功入圍省四個高端化工產業集群之一,被中科院評定為“中國產業集群品牌50強”;全縣共有杞柳種植面積10萬畝,柳編企業128家,柳編出口額占全國柳編出口的25%,“臨沭柳編”區域公用品牌價值位列全國第81位。打造形成了縣經濟開發區、新型工業化實驗區、青云工業園、店頭鑄造園“一區三園”發展格局,產業定位明晰、基礎設施優良、功能配套完善,其中,縣經濟開發區化工園區是全省第一批認定公布的化工園區,為承接產業轉移、項目招引、產業配套提供了良好平臺。

臨沭是創新城市。擁有市級以上創新平臺52家,其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院士工作站2家,高新技術企業35家,縣高新技術產業研究服務中心被認定為國家級科技孵化器。積極對接“一帶一路”戰略,臨沭縣分別與意大利特萊維奧市簽訂了友好合作城市意向書、德國勞因根市簽訂了友好合作城市協議書。金正大集團與世界銀行合作投資7億美元成立金豐公社,實現了由農資生產商向“制造+服務商”轉變。史丹利公司與荷蘭農業部、美國普渡大學開展技術合作,山田新材料公司與韓國世韓大通公司開展合作。

臨沭是宜居城市。境內有蒼馬山風景區以及在古代稱為“沂州八景”之一的蒼山疊翠,蒼、馬、草、冠、演五峰相連,39公里的沭河濱河風景線,號稱“北方漓江”的沭河古道風景區,現有國家4A級景區1家、3A級景區2家。蒼源河等6條河流繞城而過,水城建設初見成效,蒼源河省級濕地公園入圍中國最佳人居環境范例獎。全縣森林覆蓋率36.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89平方米?h級以上文明達標村覆蓋率達92.8%,“熱情四季·唱響臨沭”群眾文化品牌活動被評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

12、蒙陰縣 [山東省臨沂市] 48.53萬人

蒙陰縣因地處蒙山之陰而得名,西漢初置縣,是秦朝大將蒙恬和東漢天文歷算學家、珠算發明人“算圣”劉洪的故鄉。全縣總面積1605平方公里,轄10個鄉鎮(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云蒙湖生態區、366個行政村,常住人口48.5萬人。近年來,蒙陰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生態立縣、生態富民、生態強縣“三步走”實踐路徑,探索了一條“生態好、群眾富、可持續”的綠色發展之路,成為全國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全省鄉村振興示范縣和全省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示范縣,正在奮力向美麗富強幸福新蒙陰邁進,爭取“十四五”期間建成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區、全國鄉村振興示范縣、動能轉換生態經濟實踐區、全國知名的高品質康養勝地、沂蒙精神傳承弘揚示范區。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196億元,增長7.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4億元,增長7.1%;固定資產投資87.7億元,增長12.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2億元,增長16.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08元,增長9.3%。

蒙陰是革命熱土,紅色基因代代傳承。蒙陰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發源地。戰爭年代,這里是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全縣4萬人參軍參戰、13萬人參加支前、1300多人英勇獻身,曾發生過兩次南北岱崮保衛戰、孟良崮戰役等著名戰斗,涌現出了英雄岱崮連、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大批英模人物,劉少奇、羅榮桓、徐向前、陳毅、粟裕、遲浩田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戰斗工作過。解放以后,蒙陰人民全力以赴支持國家建設。1959年,為修建岸堤水庫,淹沒良田10萬多畝,拆除房屋3.9萬間,搬遷3.8萬人,700多名民工致傷致殘。進入新時期,歷屆縣委、縣政府和全縣干部群眾都把支持國防建設作為神圣職責,深入開展各類雙擁共建活動,6次被表彰為“全省雙擁模范縣”,4次被表彰為“全國雙擁模范縣”,成為退役軍人事務部基層工作聯系點!氨庇嘘P做法得到中央領導批示肯定,被省委改革辦專項推廣,退役軍人事務部“兵支書”能力提升暨助力基層治理培訓班在我縣召開。如今的蒙陰,紅色文化代代傳承,“水0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已凝固在每一個人的基因中。

蒙陰有綠水青山,生態家園宜居宜業。蒙陰最大底色就是綠色,境內有大小山峰520多座、河流178條、水庫103座,蒙山是全省第二高山,云蒙湖是全省第二大水庫,“岱崮地貌”被中科院命名為中國第五大造型地貌,是沂蒙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區;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94%,林木覆蓋率達73%,森林覆蓋率達62.2%,位居全省第二。多年來,全縣上下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把生態立縣戰略一貫到底,全域化全產業推進生態保水富民戰略,實現了綠水青山加快向金山銀山的轉變。聘請中科院編制完成《縣域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成為全省首個編制完成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的縣區。聘請浙江大學等5個專業團隊編制完成“多規合一”的生態文明建設村域規劃,搭建起生態文明建設“四梁八柱”。大力實施山川綠化、水系生態、綠色通道、流域治理工程,全縣90%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治理,75%的荒山得到開發綠化,林長制工作經驗在全省推廣,即將召開全國林長制現場會。深入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建立“專班化+網格化+標準化”和線上監控線下監管相結合的大氣污染防治長效機制,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建成覆蓋城鄉的農藥化肥新型經營服務體系和城鄉一體環衛保潔長效機制。統籌推進云蒙湖生態治理和農村污水處理,實施環湖生態隔離堤壩、國家良好湖泊試點、省級雨洪資源利用、青山埠攔河閘、城區尾水導流等工程,建成150公里環湖隔離堤壩。沂蒙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生態修復工程項目納入中央財政支持范圍。水源地水質達標率、河流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100%,云蒙湖出水口水質穩定在國家Ⅱ類標準,開創了“全國飲用水源地保護典范”。搭建數字生態平臺、“兩山”實踐創新產業研究平臺、“綠色銀行”交易平臺“三個創新平臺”,實施GEP核算、行業領域碳達峰、林業碳匯交易“三項創新行動”。成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和“山東省長壽之鄉”。

蒙陰有生態產業,特色經濟蓬勃發展。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實施差異發展、集約發展,建平臺、優產業、強鏈條,以增量優化帶動存量提升,全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初步形成“一區兩園”的發展格局。裝備制造業,涵蓋工程鋼圈、木工機械、數控機床、特種車輛、液壓鉆機、路面機械等領域,形成了從零部件加工到整機生產的完整鏈條,專用汽車產業園成為全國第二大半掛車生產基地,鑼響汽車成為山東省瞪羚企業,華燁不銹鋼成為山東省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紡織服裝業,以毛紡、混紡、色紡、毛毯和服裝加工為重點,被評為“全省紡織工業十佳產業集群”和“全國色紡混紡新產品開發基地”。食品加工業,具備了80萬千升啤酒、30萬噸水果加工能力,新銀麥啤酒公司單廠規模穩居國內同行業首位。特色農業,形成了以蜜桃、蘋果、黑山羊、中華蜜蜂、現代漁業等為主體的格局,開展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推動果業高質量發展,蜜桃種植面積71萬畝、年產量25億斤,居全國縣級首位,成為“中國桃鄉”和“國家出口水果質量安全示范區”。積極推進南接長三角、北融省會經濟圈,蒙陰蜜桃成為國慶70周年國宴用桃,與蒙山蜂蜜入圍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影響力排行榜前十強。長毛兔飼養量600萬只,兔毛產量占全國的30%,被譽為“中國長毛兔之鄉”。在2021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作了典型發言,“蒙陰打造生態循環立體農業”做法入選“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模式與典型案例。文化旅游業,形成了以蒙山養生度假、岱崮地貌地質奇觀、云蒙湖親水休閑、孟良崮紅色教育、縣城特色體驗“五大板塊”,構建了南北中一體貫通的大旅游格局。商貿物流業,電子商務發展指數居全市前列,成為“中國電子商務示范縣”和“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欧美国产动漫综合 | 亚洲图丁香五月天婷婷 | 日本午夜精品久久 | 午夜影院在线亚洲 | 亚洲午夜片手机在线播放 | 青青国产视频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