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治所在地,歷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新中國成立后,先后稱城廂鎮、城關鎮,1983年復稱城廂鎮。 |
因本地山名大吉山而得名。 |
因駐地三面環河,河流兩岸的農田全靠陂水灌溉,故其周圍水陂密布,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此處建居開圩,取名陂頭圩。 |
因境內有名勝天龍山,又有黃金村、來龍村、天龍村,俗稱“上有來龍、下有天龍、中間有黃金”,取金龍騰飛之義而得名。 |
從全南城至南逕有一小路,沿河而上,步行20千米,經狹且長的羊腸小道地段后豁然開朗,地勢較為平坦,二端較寬,中間狹長的地段俗稱逕,在山逕南面,且處全南縣城之南,故名南逕。 |
明朝末年間建居民點,所在范圍東面有扁寨,西面有高寨,該區域是處于兩寨之中的山寨,故名中寨。 |
清朝同治年間,黃氏先在社官樹邊、山逕口建立圩場,稱老社逕圩。 |
因地處“百丈龍潭”和龍頭塔下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