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3日,根據鄉村旅游示范村評定有關要求,省文旅廳聯合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扶貧開發辦公室等單位,確定了首批14家AAAA級和第二批133家AA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擬入選名單。 |
上安村位于陽曲縣城正北5公里處,從縣城進村僅有10分鐘,隸屬黃寨鎮官圪垛村,北靠2000畝的青草坡,南臨2公里長的飲牛溝,東依遠近聞名的文廟梁,西傍古老傳說的藏寶寨,村史久遠,文化綿長,還是陽曲縣名寺“不二寺”的主要功德主。上安村有2000年的歷史,原名上岸村,因在大禹治水時期,晉陽湖漲潮至此,取名曰“上岸村”。大禹治水成功之后,村里一片安居樂業的景象,后人為圖吉祥如意、風調雨順,故將村名改為“上……。 |
原上、下車河為一村,1942年分村,按居住位置而命名“下車河”。1949年屬于上寨區,1958年屬于太紅公社,1961年屬太紅公社,1984年政社分社后屬紅石塄鄉,設立下車河村。自1984年得名沿用至今。下車河村……。 |
相傳此地最早有宋姓戶首居,故以姓氏得名宋家溝。1961年為宋家溝生產大隊,隸屬于宋家溝公社,1973年宋家溝生產大隊分為宋家溝、東口子、高家灣3個生產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為宋家村民委員會,隸屬于宋家溝鄉,2021年鄉鎮撤并后為宋家溝鎮。宋家溝村……。 |
王炭嘴村位于縣城東北部約七公里處,地下礦藏以石灰巖和鐵礦石為主。全村共有130戶、321口人,耕地面積為258畝,勞動力218個。全村人口中以石姓為主,占到全村總人口的64%。近年來,王炭嘴村在村黨支部、村委會的帶領下,不論是在村容村貌的整治和建設還是在調整產業結構,增強發展后勁上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先后新建了入村石橋,硬化了入村公路和村里的街道,安裝了路燈,建起了農民公園和村民健身廣場。2007……。 |
小河村位于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義井鎮,位于城鄉結合部位,距市中心僅4公里,北與白羊墅火車站相距一公里,南與太舊高速公路平定出口相距8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小河村群山環境、依坡建村、山勢高差使小河村的建筑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山村街巷結構得以保持,許多古建筑依然保留,一派古村落氣象,山青水秀,民風淳厚,素有禮儀之鄉美稱。保持完整的石家花園,堪稱我國北方最具特色的大院民居文化,典型的代表了小河村歷……。 |
娘子關村概況娘子關村位于平定縣城東,地處晉冀兩省交界。背靠群巒,雄踞險隘,襟山帶水,既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又是晉冀通衢,商貿集散地,更是景色迷人的旅游勝地。這里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素有萬里長城第九關和北國小江南之稱。自然景色秀麗,田園風光迷人,關塞文化獨特,民俗風情靈性,文化底蘊淳厚。被我省授予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AA級景區。娘子關村擁有居民2020人,耕地639.52畝,有企業單位3個,其中石……。 |
橫坡 距鎮政府南8公里,位于縣城年15公里,屬丘陵山區,村西官溝河,村東河里河。經濟以種植、養殖、交通運輸業和勞務輸出等為主,正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鄉村旅游。近年來,先后投資500多萬元,修橋鋪路、電網改造、恢復古跡、興建文體活動場所。全村15公里的道路全部硬化為水泥路,主干街道全面的綠化、亮化、美化,家家戶戶安裝有線電視和程控電話,?農戶修建安裝使用沼氣,先后獲得“省級園林示范村”和“省級生……。 |
賈家莊村的森林綠化覆蓋率41.6%。村各類文化體育活動場所齊全、齊備,活動的形式豐富多彩,而且各個時期都有不同的主題、不同的內容,每年重大節日都有活動。在村規民約中,對生態文化建設進行了制度化的專門規定,特別是在和諧家庭考核中,進一步的進行量化考核打分,凡是和諧家庭戶必須積極的帶頭參加生態文化建設,凡是違反規定的,將會扣除和諧家庭榮譽以及享受的一切待遇。全村已形成以恒鼎水泥制品和預制構件為主的建材……。 |
1958年至1962年公社化時,屬柳林縣三交公社前大嶺管理區,1962年至1971年改為三交大隊,1971年柳林縣組建后,改屬柳林縣三交公社,三交大隊,1984年實行鄉(鎮)村制,改為下三交鎮,改為下三交村委會。2000年12月鄉鎮撤并,下三交鎮與原葦園溝鄉合并為下三交鎮。2002年9月村組撤并,三交、前街、黨家溝、沙溝合并為三交村委,屬柳林縣下三交鎮管轄。2020年4月村組撤并,三交行政村與靳家……。 |
振興村概況振興村位于長治縣東南雄山南麓,東望上黨名勝“天下都城隍”,西臨陵川,南壤高平,北依雄山,四面環山,風景怡人。離省道長陵線5公里,距縣城35公里。近年來,振興村支村兩委干部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特別是在振興新區的大力扶持下,在全體村民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根據“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按照“統一規劃、量力而行、分步建設、配套完善”……。 |
因位于太行山大峽谷中段淅河主流與拐龍溝支流,兩條河流在此匯合后,水量陡增,故取村名為大河。1949年—1953年全縣為7個行政區時隸屬六區;1958年稱生產大隊管理區;1967年稱生產大隊革命委員會;1977年稱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1985年至今稱村民委員會;1956年全縣分44個鄉時隸屬橋上鄉;1958年隸屬橋上人民公社;1984年后隸屬橋上鄉。同年6月,撤銷大河生產大隊,設立大河村民委員會。2……。 |
洞頭村村情介紹鐘家莊辦事處洞頭村位于市區東南半山區,距市區6公里,歷史上因山中有洞,藏在深閨,冠以村名,是一個土地寬、林地多、森林覆蓋率高欠發達的山區小村。全村48戶人家、182口人,黨員6名,現有耕地156畝,林地3200畝,轄區面積3.4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58%。是鐘家莊辦事處人少村小、林地和地域最大的村。因為它三面環山、一面臨河、村落幽靜,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是避暑消夏的好地方。洞頭村歷史……。 |
該村原名飛龍,源于村中古廟石碑,上刻飛龍村。文革期間,廟中一切被毀,石碑不知去向,只剩古廟。據傳人們估計,石碑可能埋在廟院中,石碑可能埋在廟院中,碑文無人詳知,只知廟為清乾隆年間所蓋,以當地山脈走向似一條騰飛的龍而得名。1956年為破除迷信,將飛龍改為飛嶺。1949年至1955年屬第一區公所管轄;1956年至1957年屬府城鄉管轄;1958年至1983年屬府城公社管轄;1984年設立為飛嶺村民委員……。 |
因居住環境和方位得名,村傍絳水,周圍林木茂盛,縱橫交錯,故稱林交村。后分為南北兩村,本村居南,加方位得名。1918,屬二區。1953年,屬順利初級農業合作社,為林交鄉轄。1956年,屬營里鄉(后改稱北董鄉),順利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屬東風公社轄。1959年,為北董公社,順利管理區。1961年,稱南林交大隊,屬下裴莊公社。1984年,改稱南林交村民委員會,屬下裴莊鄉轄。2001年,并入北董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