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教鎮古稱“海心沙”。南北朝時期就已經飄起了縷縷炊煙。滄海桑田海心沙,從一片沙丘逐漸發展成魚米之鄉,書香成風。這里堪稱珠三角圍海造田的典范。相傳明朝時鄉紳鄭循齋治鄉有方,朝廷賜“倫常教化”匾額以資褒獎,于是千年海心沙從此改成倫教。 |
勒流,古稱“勒樓”。名字仍與珠三角的水路有關。緣起于北江支流的流向。北江水本是向東流,但流到此地分出一條二級支流,逆轉向西接通西江支流甘竹溪,叫做“翻灘水”,此地便稱“逆流”(額流)。“逆”字順德話讀音“額”。但逆、額兩字均意頭不利,于是取其諧音“勒”字,改稱“勒樓”。民國后統一寫作“勒流”。 |
大良得名有兩種說法:民間相傳大良本名太艮,緣起于該地為古代的“太艮海峽”。明景泰開縣時,鄉紳報請朝廷高縣城于太艮。而古時的文字是豎向而寫的。皇帝御批時將“太”字下面一點寫得太低,與“艮”合起來了,讀起來就變成“大良”,故將錯就錯,一直稱“大良”。另一說法是,”大良”應為古南越民族語音的遺留,意為“黃土地”。 |
容奇、桂洲現合稱為容桂。容奇:該地古代本為西江支流邊的一個小漁村,以境內容山、奇山兩個小山崗得名。明清時期稱容奇堡,清末發展成為商業港埠。桂洲:于南宋末年,南雄珠磯巷人逃難至扶寧崗定居,因崗上有三株較大的桂花樹,故稱桂花洲,以后逐漸簡稱桂洲。 |
原稱龍津,是順德地區最早受到中原文明熏陶的一方水土。相傳東漢時此地出過一位姓陳的太尉,后人在村頭建了一座陳太尉祠紀念他,地名因此而叫“陳村”。 |
樂從所在地原為葛岸圩,史有記載“葛岸通津”之說。后來在長有六棵挺拔的水松樹的一片沙灘上新開了一個圩市,因該處沙灘是鍋底地,聚水又聚財,圩市生意很旺。大家都稱之為“六松圩”。到了清末,各鄉組織義軍反抗清朝。各路人馬云集該地步行前往攻打佛山、廣州等地清軍,旗號都寫著“樂意順從”,意即響應各路義軍一致抗清。于是后人便把圍繞六松圩、葛岸圩一帶的地方改稱樂從。 |
以江流曲折紆繞、勢若蟠龍而得名。唐代建村時當地名為大崗墟。龍江的得名眾說紛壇,據說是因當地有龍山、大崗,故合稱龍崗,而后漸改稱龍江。 |
此處最初的地形遠望象錦鯉,故有錦鯉沙之稱。在南宋咸淳九年,南雄珠璣巷97戶居民,共33姓人家,躲避戰亂南遷到此。1273年最初是由夏、譚兩姓開村的。取古語“孔子居杏壇,賢人七十,弟子三千”的杏壇二字為村名。既是夏譚兩姓的諧音,又標榜為禮樂之鄉。后世人有聯佐證:“日照東海九州瑞氣聚錦鯉;星臨新涌一路祥光集杏壇。”(東海河、新涌河是杏壇人后來人工開鑿的運河,是本地的主要水路交通大動脈。錦鯉是杏壇的舊稱。)。 |
在清咸豐四年(1854),由倉門、三華兩村的鄉紳歐陽信、歐陽溟等人,聯合沙頭、磯頭、橋頭、良村、天壺、外村、星槎等村的商戶,在當地共同設立一個圩市,取名“均安”,意為共同安居樂業。“均安”之名,雖然沒有特別的傳奇和典故,但寓意深刻,從中可見順商的合作致富,和諧經商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