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宿州市各縣區人口數量排行榜

宿州市各縣區人口數量排行榜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宿州市縣區中,常住人口超過100萬人的縣區有2個,在80萬人至100萬人之間的縣區有1個,少于80萬人的縣區有2個。其中,常住人口最多的埇橋區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為33.17%。

1、埇橋區 [安徽省宿州市] 176.63萬人

埇橋區位于安徽省北部,與蘇魯豫三省接壤,為宿州市唯一城區,也是全市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處黃淮海經濟區腹地,東鄰隴海產業帶、南鄰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西鄰中原經濟區、北鄰徐州經濟圈。享有“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書法之鄉”“中華燒雞之鄉”美譽,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國家農村綜合改革實驗區”。全區國土面積2907平方公里,轄24個鎮、12個街道辦事處,常住人口177.8萬人。是全國社區教育示范區、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全國生態文明魅力區。

埇橋歷史悠久,文脈深厚。春秋時即為古“宿國”封地,秦漢時已是“舟車會聚、九州通衢之地”,隋朝開“通濟渠”后成為“扼汴控淮”的軍事重鎮。孔子在此演習周禮;孔子高徒、中華民族先賢人物——“孝圣”閔子騫在此出生;白居易在此成長至青年始赴長安成名;王籍、韓愈、蘇軾、袁枚等留下燦爛詩篇;近現代埇橋籍文化名人如梅純一、李百忍、楊在葆、李炳淑等不勝枚舉。這里既是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舊址,又是淮海戰役決勝中原的故地。

埇橋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埇橋區具有優越的區位及便捷的交通,京滬高鐵、京滬鐵路、京臺高速、泗許高速以及在建的宿淮鐵路在城區周邊均設有出站口,可與全國各大城市實現鐵路、高速公路互聯互通,特別是京滬高鐵的開通,可2個小時抵達上海、3個小時抵達北京;206國道和5條省道穿境而過,水運從新汴河經洪澤湖通江達海,空港經徐州觀音機場可與全國20多個大城市通航。

埇橋資源豐富,物產豐饒。埇橋盛產糧食、蔬菜、林木、畜禽等農副產品。2017年獲批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全國“超級產糧大縣(區)”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為淮北煤田的主要礦區;符離集燒雞、夾溝香稻米、樂石硯等地方特產千年傳承、久享盛譽。

2、蕭縣 [安徽省宿州市] 105.5萬人

蕭縣位于安徽省最北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古為蕭國,春秋時附屬于宋,秦置蕭縣,隋唐至清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屬江蘇省徐州,1955年由江蘇省劃歸安徽省,沿革至今。總面積1871平方公里,大部分為平原,東南部為海拔100—300米的低山矮嶺。人口130萬,轄18鎮5鄉708個行政村。開放的蕭縣日益顯現出其特有的發展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交通區位

——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蕭縣緊靠徐州都市經濟圈中心城市徐州市,縣城距京杭運河30公里、徐州觀音機場50公里、連云港出海口260公里,素有“徐州的西大門”之稱。東臨京滬鐵路,隴海、徐阜鐵路縱橫穿過,連霍、合徐兩條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310、311兩條國道和三條省道及星羅棋布的縣鄉道路形成的交通網絡與周邊地區緊緊相連,承東啟西,南引北聯,是重要的交通樞紐。

資源環境

——自然地理條件優越,名優農產品基地眾多。蕭縣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年日照時數為2220至2480小時,年均氣溫14.4℃,年均無霜期208.3天,年均降雨量811.2毫米。蕭縣植被保存完好,工業污染程度低,具有生產加工綠色食品的自然條件。耕地面積10萬公頃,農作物主要有小麥、棉花、大豆、玉米、山芋及花生、芝麻等。全縣水果掛果面積50萬畝,主要有葡萄、蘋果、梨、黃白桃、巴斗杏、柿子、櫻桃、山楂等。孫圩子胡蘿卜、閆集黑皮冬瓜、馬井韭青韭黃、圣泉蕭國圣桃、黃河故道水晶梨、龍城石榴、新莊黃牛、黃口三元雜交豬、丁里華英鴨等名優農產品種養基地聞名全國。

——名優特產。

1、種植:年種植優質小麥100萬畝,總產值3.75億公斤。優質玉米50萬畝,總產值2億公斤。優質棉花25萬畝,總產值1750萬公斤優質無公害瓜菜30萬畝,花生、大豆、芝麻、山芋等50萬畝。

2、水果:全縣現有水果面積50萬畝,其中梨20萬畝、蘋果10萬畝、葡萄8萬畝、桃7萬畝、干雜果5萬畝,其中結果面積34萬畝,水果總產量達6億公斤左右。

3.畜牧:全縣常年存欄牛17萬頭、生豬116萬頭、羊100萬只、禽1500萬只.

4、水產:水面積11.5萬畝,可養水面積3萬畝,已養水面積2.4萬畝,精養魚塘5000畝,主要引進建鯉F6.F7,湘云鯽、彭澤鯽、團頭魴、美國叉尾鲴等品種,年水產品產量達5000噸左右。

5、農副產品:板材加工企業300多家,年產值近億元。年產葡萄汁5000噸。棉花加工、面粉加工、飼料加工、奶制品加工已形成規模。

6、林木:全縣林木覆被率現為31.8%,林地面積89.4萬畝,其中用材林面積36.2萬畝,經濟林面積35.2萬畝,其它林種面積18萬畝。全縣林木總蓄積量230萬立方米,活立木年生長量20萬立方米,年可采伐量10萬立方米,年產用材林枝丫量10萬噸,經濟林枝丫量15萬噸。

——礦產資源豐富,水電供應充足。蕭縣為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已探明煤炭儲量7.5億噸,現有17對礦井,年產能力120萬噸;探明石油儲量7億噸,煤層氣儲量1000億立方米,石灰巖儲量30億噸;鐵礦石、瓷石、高嶺土等儲量可觀。蕭縣南北分屬淮、黃河水系,地下水量為2.6億立方米,水質優良,生產、生活用水充足。電力供應屬華東電網,設施完善,境內有11萬伏以上變電所2個,生產生活供電充足。

3、靈璧縣 [安徽省宿州市] 97.47萬人

靈璧縣位于淮北平原,北依徐州,南鄰蚌埠,轄區總面積2125平方公里,轄19鎮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人口130萬人,耕地181萬畝,連續13年保持“全省平安縣”榮譽稱號,連續三屆榮獲“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2017年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最高獎——“長安杯”,是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農田水利建設先進縣、全國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試點縣,安徽省文明縣城、安徽省園林縣城,安徽省綜治模范縣、安徽省雙擁模范縣。

靈璧歷史悠久。靈璧始建于宋元祐元年(1086年),是聞名遐邇的千年古縣,“山川靈秀,有石如璧”,故名“靈璧”。這里是奇石之鄉、鐘馗故里、垓下之戰古戰場,素有“奇石虞姬鐘馗畫,一奇一美一神,靈璧三寶甲天下”之美譽。靈璧石被乾隆皇帝御封為“天下第一石”,靈璧是中國觀賞石之鄉、“中國民間藝術(鐘馗畫)之鄉”。先后被評為“首批全國旅游文化典范基地”“中國十大文化特色旅游名縣”等稱號,榮膺第十八屆、十九屆、二十屆亞洲旅游業金旅獎,入選“大中華區最具魅力特色旅游目的地”名單。

靈璧區位優越。104、343國道,201、301、303省道貫穿境內,距京滬高鐵20公里、觀音機場60公里,新汴河橫貫東西,距離連云港、南京港兩大港口200公里,可以便捷地通江達海;京臺高速、徐明高速縱貫南北,泗許高速、宿淮鐵路貫通東西,自古就有蘇魯豫皖四省通衢之稱。

靈璧資源豐富。盛產小麥、玉米、花生、大豆等,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生產百強縣,安徽省用材林基地、黃牛生產基地、瘦肉型豬基地、禽蛋生產基地,全省畜牧十強縣。礦產資源遍布全境,皖螺礦、墨玉礦、石灰石礦儲量豐富。勞動力資源富裕,在外務工人數達40余萬,是首批“全國勞務輸出工作示范縣”。

靈璧砥礪奮進。靈璧結合縣情,堅持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統領,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堅持“135”工作思路,緊緊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主線,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全面推進制造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型城鎮化、民生工程和政務服務水平“五大提升行動”,縱深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加快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靈璧。成功入選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靈璧特色鮮明。堅持整合資源要素,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文化旅游產業,文化旅游產業異軍突起。大力實施“6+2”文旅品牌打造,高標準規劃建設奇石文化園、虞姬文化園、鐘馗文化園、磬云山國家地質公園、現代農業博覽園等六個國家4A級、5A級景區。2016年11月被農業部評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文旅產業的知名度、美譽度,吸引力和輻射力顯著提升。

靈璧環境優美。圍繞“改造老城、建設新城、水潤靈城”,不斷完善城市總體規劃,規劃3平方公里濱河新區,加快濱河綠色走廊建設,開啟跨河發展新時代。大力開展政務公開,全面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透明度指數位列《中國政府透明度指數報告(2017)》縣級政府第9名。深入開展“四送一服”雙千工程,創優“四最”營商環境,被評為中國最具投資價值縣和徽商最佳投資區域。

4、碭山縣 [安徽省宿州市] 76.56萬人

碭山縣位于安徽省最北部,皖蘇魯豫四省七縣(市)交界處,被譽為“世界梨都、水果之鄉、馬術名城”。全縣轄13個鎮、3個園區,面積1193平方公里,總人口100.2萬,先后榮獲國家級出口果蔬質量安全示范區、全國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100個無公害農產品(水果)生產示范基地達標縣、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區、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國家全域旅游創建單位、國家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安徽省首批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等稱號。2021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254.5億元,增長7.9%;地方財政收入13.4億元,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4%;城鎮、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3%、10.9%。

碭山歷史悠久。秦設三十六郡,碭郡居其一。這里是五代梁王朱溫故里,又是近代畫壇宗師齊白石祖籍;這里有明代大將薛顯墓,有留下唐代詩仙李白足跡的宴嬉臺,有遠近聞名的清真寺。

碭山區位優越。東臨歷史名城徐州,西接華夏古都商丘,隴海鐵路、310國道貫穿全境。大京九、京滬鐵路、連霍高速等擦肩而過。鄭徐高鐵、德上高速碭山段建成通車,距徐州觀音機場1小時車程,距最近的出海口—連云港2個小時車程。

碭山是水果之鄉。擁有近百萬畝連片生態果園,是吉尼斯紀錄認定的世界最大連片果園產業區,是“碭山酥梨”原產地。年產各類水果30億斤,其中碭山酥梨15億斤左右,是全國水果生產十強縣、酥梨生產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境內坐落了匯源集團、科技食品、海升集團等全國水果加工十強知名企業,初步形成了以水果加工產業鏈為紐帶的“企業簇群”和“塊狀經濟”,全縣水果加工能力達到120萬噸,年出口創匯超過1億美元,奠定了全國水果加工第一大縣的堅實基礎。

碭山是生態名縣。百里黃河故道橫臥其間,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是全國首批33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之一、全省林業發展十強縣,創造了黃淮海地區的生態奇跡。春天是花的海洋,秋天是果的世界,境內有“梨樹王”“百年老梨樹群”、黃河故道生態旅游觀光帶和萬畝精品酥梨生態旅游觀光園等自然景觀。尤其是近年來,我縣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全域旅游改革創新,探索形成“生態旅游+休閑運動”發展模式,依托一年一度的梨花節和采梨節,成功舉辦國際馬拉松、國際龍舟邀請賽、國際馬術耐力賽等系列國際賽事,其中國際馬術三星級耐力賽是國內首次舉辦的最高級別耐力賽事,開創了我國馬術耐力賽新紀元,被中國馬協授予“新時代中國馬業創新試驗基地”稱號。

碭山是電商大縣。擁有電商平臺22家,電商企業2022家,電商品牌1500多個,網店和微商6萬多家,農產品網絡年銷售額超50億元,帶動15余萬人就業創業,激活了雙創動能,帶動了快遞物流、彩印包裝、創意設計等產業的協同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物流快遞集聚中心,被認定為全省農村電商鞏固提升工作示范縣。

碭山是宜居之城。城市框架逐步拉開,主城區面積達3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到35萬人,城鎮化率達43.12%。尤其是近年以來,我縣圍繞中心城區外圓內方古城改造,用好用活國家棚戶區改造政策,強勢推進征遷拆違,重點實施城建“八大工程”,加速建成一批新地標、新商圈、新街區、新社區。征遷經驗成為學習典范。特色小鎮建設成績斐然,良梨“酥梨小鎮”入選全市唯一的首批省級特色小鎮,“梨都馬術運動小鎮”入選全省體育特色小鎮。

5、泗縣 [安徽省宿州市] 76.33萬人

早在夏朝即開始建制,漢始置夏邱縣,后漢改夏邱縣為虹縣。634年,將虹縣納入泗州。1680年,泗州城陷沒于洪澤湖。1777年,遷泗州州治于虹,虹縣并入泗州。1912年(民國元年)4月,泗州更名泗縣,直屬安徽省。廢州制,改稱泗縣。

〖地理位置〗

泗縣地處淮北平原東部,為安徽省東北邊緣縣,東部與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北部與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接壤,南部與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西部與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為鄰,是兩省四縣交界地帶,背靠中原,地近東海,既可南進北出,也可東拓西展,接受各方的經濟和文化輻射。

〖行政區劃〗

2000年,泗縣轄12個鎮、7個鄉:泗城鎮、黃圩鎮、大莊鎮、山頭鎮、劉圩鎮、黑塔鎮、屏山鎮、草廟鎮、長溝鎮、墩集鎮、丁湖鎮、草溝鎮、大楊鄉、小梁鄉、三灣鄉、徐賀鄉、瓦坊鄉、瓦韓鄉、大路口鄉。2005年,原三灣鄉并入泗城鎮,瓦韓鄉并入草溝鎮,徐賀鄉并入屏山鎮,小梁鄉并入黑塔鎮。

〖氣象地質〗

泗縣境內大部分為坦蕩平原,海拔在20米以下的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90.9%;氣候上屬暖溫帶半溫潤季風氣候,適于各類農作物生長,尤其是農林牧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年日照時數為2284至2495小時,日照率52%至57%,年氣溫14℃,年均無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于農作物生長。主要氣象災害有旱、澇、風、霜、凍、冰雹等。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春季天氣多變,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潮頻襲。

〖自然環境〗

土地資源:全縣總面積1787平方公里,耕地9.21萬公頃,實有耕地約170萬畝。

水資源:地下水資源豐富,正常儲水105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境內有昆石、紅泥、礦泉水等,尤昆石為奇。

生物資源:地方名特優產品主要有山羊板皮、紅瓜子、界牌大米、墩集花生、大路口粉絲、丁湖螃蟹、大莊蠶繭等。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久久精品久久toko | 在线不卡国产午夜电影 | 亚洲国内自拍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日日综合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日韩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 亚洲成色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