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按照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辦公室《關于申報市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的通知》(渝農辦發〔2020〕176號)要求,各區縣組織申報了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
該村因境內嶺上杉樹多,而得名杉嶺村。1949年初為酉水鄉衫嶺村。1951年置為村。1958年村更為管區。1961年改管區為大隊。1980年因重名更名衫嶺大隊。1984年改稱衫嶺村,隸酉水鄉。2001年隸大溪鎮。2003年12月撤銷酉水鄉其境并入杉嶺村,隸大溪鎮,名稱沿用至今。杉嶺村……。 |
該村因境內有許多泉水,而得名泉孔村。該村原隸屬于泉孔鄉,2001年撤銷泉孔鄉并入泔溪鎮。2003年12月撤銷長崗村、建設村、紅光村并入泉孔村,隸屬泔溪鎮,名稱沿用至今。泉孔村……。 |
該村因境內柏香樹多得名柏香村。1980年原龍洞大隊因重名更名為柏香大隊,1984年改稱柏香村,隸渤海鄉。2001年撤渤海鄉,村隸龍潭鎮。2003年12月新壩村、伏龍村1-6組、上河村、下河村并入柏香村,隸龍潭鎮。2012年改設柏香社區,隸龍潭鎮,2017年恢復為柏香村,名稱沿用至今。柏香村……。 |
該村原名官田,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時因縣內有重名而更名為建田村。1949年初名官田村。1958年改村為管區。1961年更管區名大隊。1980年因重名更名建田大隊。1984年改稱建田村,隸董河鄉。2003年12月撤銷三元村并入建田村,隸屬宜居鄉,名稱沿用至今。建田村……。 |
腴是土地肥沃之意,腴地鄉境內有一片集中連片且比較肥沃的土地,因該片土地分屬三個村,以其地理位置而命名“上腴”、“中腴”、“下腴”,該村因位于南方(地圖上為下方)因此得名下腴村。1949年初為腴地鄉下腴村。1958年村名為下腴管區。1961年名為下腴大隊。1984年改稱下腴村,隸腴地鄉。2003年12月中腴村、四方井村3-7組、紅巖村併入下腴村,隸腴地鄉。2012年下腴村改設下腴社區,2017年恢復……。 |
因苗家人把善良、美麗、聰慧的女子稱為“嬌阿依”,故以“阿依”為河名。后成立社區以河為名。2003年由原柏香村、汪家村重新組建為柏香村。2011年劃屬紹慶街道管轄。2012年改設為阿依河社區居委會,沿用至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紹慶街道阿依河村,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重慶市10大旅游名村.紹慶街道阿依河村:烏江畫廊,重慶第一漂。交通:重慶主城-渝湘高速-彭水-阿依河,約250公里,4小時。……。 |
因當地居民舞龍龍頭高大,故名高龍,后成為村名。1949年前為喬梓鄉一保。1949年改為代家村,1958年更名高隆大隊。1961年改稱高龍大隊。隸高龍公社。1984年1月,高龍大隊改稱高龍村,同時設立高龍村村民委員會,隸喬梓鄉。2003年將原紅旗村并入高龍村,名稱沿用至今。高龍村……。 |
因境內池塘里有許多的烏龜,故名龜池,后成為村名。1949年前為復興鄉第四保轄地。1951年改第四保為龜池村。1958年改稱為龜池大隊。因廢雙龍鄉和龍門鄉,合建為鹿角人民公社而隨屬。1962年3月,又由鹿角析置雙龍人民公社而隨劃。1966年更名為勝利大隊。1981年地名普查時,為避重名,復名龜池。1984年1月,改公社為鄉,龜池大隊也同時改稱為龜池村,隸雙龍鄉。2003年村組調整保留龜池村,同時設立……。 |
因境內五面山和堡峰寺改為五峰村,后更名為五豐村。此點為五峰村村委會駐地及辦公場所,負責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等。1949年前屬三義鄉第六保大隊。1951年析置為村,名五峰村,屬三義鄉。1954年1月,由三義鄉析置清明鄉,村劃屬。1956年1月,清明廢入三義鄉,村復屬三義。1984年1月,改公社為鄉,大隊隨之改稱五峰村,屬三義鄉。2003年村組調整保留五峰村。2……。 |
因其地位于平壩,早年開有一大廠,故名大廠壩,后成為村名。1949年前為龍洋鄉第五保轄。1949年后仍屬。1951年改第五保分出,以境內地名大廠壩取名置為大廠壩村,因由龍洋鄉析置龍塘鄉而隨隸。1953年1月,又由龍洋、龍塘兩鄉各析出部分合置大廠壩鄉,村被劃屬。1956年1月,更大廠壩鄉名大廠鄉,村仍屬。1958年,改稱二大隊。屬大廠人民公社。1972年取名大廠大隊。1981年地名普查時,為避免重名,……。 |
因當地盛長名為大青的植物,故名大青,后成為村名。1949年前為桑柘鄉第九保轄地。1951年從第九保析出置為大青村。因析桑柘鄉北部置鹿箐鄉而隨劃,1958年改稱為大青大隊。1984年1月復稱大青村。2001年隨鹿箐鄉并入桑柘鎮。2003年將原蓋陽村并入大青村,同時設立大青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大青山村……。 |
因境內有天然溶洞海孔洞而得名海孔村。1929年,始屬南川縣叢林鄉海孔村。1953年,分劃兩鄉管轄:今果園村民小組、余家林村民小組、橙子巖,劃屬叢林鄉彭家村;今黃草坪、海孔壩、松濤灣三個村民小組劃屬簸箕鄉海孔村。1955年8月,兩鄉隸屬重慶市南桐礦區。1956年8月,撤簸箕鄉,復置叢林鄉海孔村。1957年11月,海孔村農業合作社三、四、五生產隊劃為“重慶市海孔國營農場”。1961年6月,劃屬叢林公社……。 |
廟壩村位于石林鎮東南部,距鎮政府所在地5-12公里。轄區內最高山峰為南天門海拔高度1664米,最低為廟壩社羅黃溝海拔520米,海拔落差達1144米,屬典型巖溶地質、土壤呈沙粒化酸性土。全村幅員面積8.5平方公里,森林面積5864畝,其中退耕還林338畝;荒地面積5000畝,耕地面積1224畝,其中水田317畝。廟壩村有3個農業合作社,總人口158戶620人,其中農村低保人口37戶、39人,殘疾人1……。 |
因境內有三臺山而得名。民國時期,隸屬南川縣石蓮鄉。1951年,分屬石蓮鄉大石村和太平村。1953年,隸屬鄧家鄉,鄉駐地高粱灣。1955年,劃歸重慶市南桐礦區。1956年,并入青山鄉,劃為三臺村。1957年,為三臺高級社。1958年,為青山公社三臺耕區。1962年,劃為三臺大隊。1966年下半年,改名為朝陽大隊。1978年,恢復原名三臺大隊。1984年,改大隊為村,隸屬青山鄉。1992年12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