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聰八年(1634年)劃定旗界。
清順治五年(1648年)建立旗制,設札薩克衙門,會盟昭烏達。
雍正初年(1723年)屬熱河廳,雍正十一年(1733年),屬承德府八溝理事同知廳。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屬熱河道赤峰縣。
中華民國前期屬熱河特別區,偽滿時屬偽興安西省,改札薩克衙門為偽旗公署。
中華民國34年(1945年)10月,建立旗政府。
中華民國36年(1947年),建巴林右翼旗人民政府,屬熱河省昭烏達盟人民政府轄。
1949年5月,隨昭烏達盟歸內蒙古自治區,轄5個努圖克、2個區。
1952年,行政區劃變更為1個區,5個努圖克。
1954年,巴林右翼旗人民政府改建為巴林右翼旗人民委員會。
1957年,更名為巴林右旗人民委員會,同年,撤努圖克、區改建蘇木、鄉,轄9個蘇木、8個鄉。
1958年,改建為10個人民公社。
1961年,增建到14個人民公社。
1968年,改建為巴林右旗革命委員會。
1969年,隨昭烏達盟劃歸遼寧省。
1979年,隨昭烏達盟復歸內蒙古自治區,復建巴林右旗人民政府。
1983年,盟改市,屬赤峰市轄。
1984年,改建為15個蘇木、2個鄉,2個鎮。
2001年,將原來的19個蘇木鄉鎮調整為12個蘇木、2個鄉、2個鎮。
2006年,撤鄉并鎮,由16個蘇木鄉鎮合并組建為3個蘇木、5個鎮。
2012年,行政區劃調整,將查干沐淪鎮劃分為查干沐淪蘇木和巴彥琥碩鎮。
巴林右旗人民政府駐大板鎮,轄西拉沐淪、巴彥塔拉、幸福之路、查干沐淪4個蘇木、大板、索博日嘎、寶日勿蘇、查干諾爾、巴彥琥碩5個鎮,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