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堡鄉位于清水河縣南部,209國道158公里處,距縣城27公里。東南以明長城為界與山西省毗鄰,東北與韭菜莊鄉鄰界,北與城關鎮相連,西與窯溝鄉接壤。全鄉總面積525平方公里,轄14個行政村,109個自然村。現有4836戶,15107人(其中貧困戶874戶,貧困人口2681人)。常住戶為1947戶,常住人口為5225人。
該鄉地處中溫帶內陸地區,屬西北大陸性干旱氣候,平均海拔1430米左右。部分地區屬土石山區,巖石裸露,形成石質土。土壤缺磷、少氮、多鉀。年平均氣溫7.1℃,無霜期12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00多毫米。
農業和畜牧業是該鄉經濟發展的兩大主導產業。全鄉現有耕地13萬余畝,且多為坡耕旱地,僅有700畝滴灌水地。糧食作物有玉米、高粱、豌豆、大豆、綠豆、馬鈴薯、糜、谷、黍、莜麥、蕎麥等;經濟作物有胡麻、黃芥、油菜籽、麻子、葵花等。全鄉現有草地18萬畝。近年來,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良好機遇,利用“退耕還林(草)”、“天保工程”及“世行貸款”等項目,全鄉累計種植優質牧草10萬余畝,建設舍飼暖棚1200余座。
近幾年來,在上級部門和社會包扶單位的鼎力幫助下,全鄉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明顯改善。全鄉現有機電井10余眼,各種儲水設備1800多座,解決了40多個自然村的人畜飲水問題。全鄉交通運輸業也有了很大變化,基本上形成了以209國道為核心交通網絡。
該鄉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有石灰巖、鐵礦石、紅粘土、高嶺土等。
鄉政府駐地陽灣村有黨政機關、衛生院、總校、派出所、司法所、郵政所、電信所、信用社、交警支隊、變電站等單位,這里已成為全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全鄉社會各項事業近年來得到了飛速發展。全鄉現有衛生院2所,在職職工5人,7個村委會都建起了衛生服務室,共有醫療人員15名。鄉衛生院醫療器械比較齊備,一般常見病可就地醫治。鄉境內通訊網絡已基本覆蓋,移動電話、程控電話、無線尋呼等都已投入使用,實現了電話自動化,傳輸數字化。“村村通”、“戶戶通”等廣播電視覆蓋年達80%以上。
北堡鄉屬革命老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光緒33年這里的有識之士陸續加入同盟會,為推翻封建王朝,實現民主自由而奔走。抗日戰爭爆發后,這里的人們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10月,由潘密在老牛坡村建立了呼市地區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從此,老牛坡的名字,和他的光榮的歷史永載史冊。1947年7月,賀龍領導的部隊——新六連與閆錫山的部隊——十二軍,在該鄉暖泉村對面的雙臺山激戰3個小時,雙方傷亡慘重,這就是有名的“雙臺山”戰斗。1968年7月在暖泉村的大路梁對面山頂上為“雙臺山”戰斗中犧牲的八路軍戰士建立烈士紀念碑,現已成為全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北堡鄉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境內有獨特的自然景觀。沿209國道(清水河——偏關段)一直南下,兩邊山勢雄偉,灌木叢生,雜草豐茂,楊樹成排,青松-,使人們感到對自然景觀的日益青瞇,氣勢磅礴的明代長城,風光秀美的毛臺山,傳說中的青龍洞,古老神圣的朱元璋四公主碑,使人們感受到了對人文歷史追溯的渴望,使人油然而生歷史的滄桑巨變。滄桑與現代同在,古樸與文明齊行。
目前,北堡鄉正抓住國家建設老區,發展老區的良好機遇,在新一屆領導班子的帶領下,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堅持與時俱進,努力促進老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使各種潛在了的資源優勢變成現實的經濟優勢,使老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呈現出健康、快速、高效的發展勢頭,使老區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