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興安盟境內陸續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物,證明大約在距今三千年至一萬年間,興安盟就有人類活動。
春秋戰國、秦為東胡人的游牧之地。
漢、魏、晉為鮮卑屬地。
南北朝為室韋地。
唐盟境分別隸屬于室韋、松漠、饒樂三個都督府。
遼為上京道泰州轄地。
金為臨潢府泰州轄地。
元盟境歸遼陽行省州所轄,為帖木哥斡赤斤的封地。
明為泰寧衛轄地。
清居住在興安盟一帶的是科爾沁蒙古。
清廷對蒙古地區的管理,沿襲了滿洲八旗制度,拆散蒙古部落,編成盟旗,使其互相制約,無法聯合。
中華民國民國時延續了清代的蒙古封建王公制度,盟旗的設置和區域均未改變。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6月,興安盟在“偽滿洲國”統治下設立興安省,省府駐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蘇聯對日宣戰后,王爺廟的日偽分子處于極度混亂狀態。
同年8月11日,偽“興安陸軍軍官學校”400多名青年軍官學生起義。
抗日戰爭勝利后,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在張家口成立了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月16日,內蒙古東部葡些民族上層人士,在興安盟的葛根廟召開了東蒙人民代表大會,宣布成立東蒙自治政府,并建立了東蒙自治軍。
興安盟也同時成立,上屬東蒙自治政府,下轄五旗一街。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3月,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和東蒙自治政府的代表洪于承德,經過反復協商,同年4月3日正式通過決議,確認中國共產黨是內蒙古自治運動的領導者。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5月15日,東蒙總分會在王爺廟召開節東部地區臨時代表會議,宣布撤銷東蒙自治政府,成立由東北人民政府和內蒙古自治動聯合會雙重領導的興安省人民政府。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正式成立。
同年11月26日,內蒙古自治政府決定將王爺廟改稱烏蘭浩特市。
內蒙古人民自衛軍改編為內蒙古人民解放軍,并成立內蒙古軍區。
烏蘭夫任司令員兼政委,阿思根、王再天、那欽雙和爾任副司令員。
[3-4]1949年,內蒙古自治區婦女聯合會正式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1月23日,內蒙古自治政府主席烏蘭夫呈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為便于對內蒙古西部地區的領導,將內蒙古自治政府由烏蘭浩特市遷駐張家口市。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內蒙古自治政府改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并任命烏蘭夫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哈豐阿為副主席。
1952年,內蒙古成立東部區行政公署,駐烏蘭浩特市,興安盟的建制隨之撤銷。
原興安盟與呼納盟合并,改稱呼倫貝爾盟。
1980年7月26日,國務院批準恢復興安盟建制,同時恢復烏蘭浩特市建制。
1982年8月11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電告興安盟委:“胡主席將于近期來盟視察,盟委要做好接待準備工作。”1982年8月19日,接到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通知:“胡主席一行將于20日乘鐵路專列來烏蘭浩特。”20日清晨,盟委辦公室主任劉士凡隨同王林中、宋毅等盟委領導,乘汽車奔赴興安盟駐白城市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