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靈武縣城北的臨河水洞溝繁衍生息:距今五千年至七千年靈武縣城北部的三道溝、東部的鴛鴦湖等地生活著新石器時代的人群;夏商二代,靈武是土方、羌方的居地;西周時期靈武境內的部落謂之戎狄。
春秋時期秦國勢力逐漸發展到靈武地區,戰國時期靈武為秦國北地郡轄地,秦始皇統一六國,據有寧夏平原河東地區開始在此戍邊,秦推行郡縣制,今靈武屬北地郡富平縣(富平縣治在今吳忠市西南)轄地。
西漢惠帝四年(前191)治靈州縣;三國時期北方魏國有十二州,靈州屬于雍州管轄,東晉十六國時北方政權更替頻繁,靈州先為前趙、后趙,繼為前秦、后秦、大夏之地。
太延二年改靈州為薄骨律鎮,孝昌二年改薄骨律鎮為靈州,北魏分裂后靈州初屬東魏,后屬西魏。
太平三年東魏遷靈州至汾州置僑治靈州,大統六年,西魏在果園城建筑靈州城,治靈州。
北周取代西魏后靈州屬北周,西魏與北周時期靈州轄境當為今之銀川平原,北周設置靈州總管府,被稱為塞北江南是塞上江南之稱的來源。
隋朝大業元年,罷府為靈州,仍為寧夏平原最高政區機構。
隋大業三年靈州改為靈武郡。
唐初恢復靈州舊名,復置總管府。
武德七年,改都督府。
貞觀元年,靈州屬關內道,開元九年,靈州又置朔方節度使。
玄宗天寶元年,改靈州為靈武郡。
天寶十四年,太子李亨北赴靈武于7月12日在南門樓登基即位為肅宗,升靈武郡為大都督府。
五代十國時期五十余年,藩鎮割據,靈州、靈武郡始終為朔方軍節度使駐地。
宋初,政區設置沿襲后周制度為州縣二級制。
宋開寶二年(969),廢節度使存州,靈州領縣,其轄境約為今之寧夏平原。
宋咸平五年(1002),黨項首領李繼遷攻占靈州,于靈州置西平府為其王國都城。
寶元元年,李元昊正式立(西)夏國,遷都興慶府,靈州為西夏陪都置翔慶軍司。
元朝仍為靈州,先后屬西夏中興路,行省和寧夏府路。
洪武十六年,古靈州城被河水浸毀,于故城北七里處筑城,置靈州河口守御千戶所。
宣德三年(1428)城又被河水崩陷,復在相距舊城東北五里處筑新城,即今靈武市區所在處。
景泰三年增筑新城。
清雍正三年(1725),廢除衛所,改靈州千戶所為靈州直隸州,隸屬寧夏府。
同治十二年(1873),將靈州之南金積堡析出改設寧靈廳,直屬寧夏府。
1913年改靈州為靈武縣屬寧夏省。
新中國成立初,靈武縣屬寧夏省。
1950年吳忠堡析出設市。
1954年寧夏省撤銷并入甘肅省設河東回族自治區,后改為吳忠回族自治州,靈武縣屬之。
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屬自治區管轄。
1972年歸銀南地區所轄,1996年5月國務院批準靈武撤縣設市,1997年12月將靈武納入寧夏經濟核心區范圍,2001年2月規劃為自治區能源化工基地,2002年10月由吳忠市移交銀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