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蓮鄉位于西吉縣東南部,東與原州區接壤,距縣城40公里,境內南北為山巒,平均海拔1890米,最高點古城梁海拔2165米,中部為河谷平川, 屬于葫蘆河川道區,總面積10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90米,現有耕地面積45285畝。全鄉下轄15個村民委員會,82個村民小組,共有3406戶19234人,回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8%。全鄉現有水庫2座,小塘壩及淤泥壩12處,機井82眼,可灌溉農田6030畝,占總耕地面積的13%。2006年農作物播種面積6191公頃,人均有糧395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2087元,牛存欄6039頭,羊存欄6903只,豬存欄906頭。農民人均純收入2088元。
發展思路
鄉黨委、0圍繞縣情、立足鄉情、針對村情,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和特色優勢,結合川區與山區不同的生產條件,提出了“山區種草種樹種洋芋,川區有糧有油有特色,以川區帶山區,最終達到共同發展”的農村經濟發展思路,主攻“馬鈴薯、草畜、勞務”三大主導優勢特色產業,農民人均純收入連年遞增,年增長速度超過10%。
-特色產業
充分發揮山區馬鈴薯種植優勢,適當擴量川區水地馬鈴薯種植面積,目前種植馬鈴薯55949.9畝,力爭全年實現馬鈴薯總產75532噸,人均馬鈴薯純收入達到800元。其中優質脫毒專用馬鈴薯22279畝,標準化種植11063.6。在馬鈴薯示范點建設上,重點抓好以新堡村、后莊村、馬其溝村、羅曼溝村為主的馬鈴薯萬畝種植示范點,村村建立500以上馬鈴薯示范點一個。繼續加強“村企合作”,逐步提高馬鈴薯機械化作業水平;爭取年內積極鼓勵和支持新建個體中小型馬鈴薯加工企業2個,改擴建2個,不斷加大馬鈴薯產業化進程。
-草畜產業
繼續鞏固和增加人工種草面積,加大圈舍改造步伐,力爭年內牛飼養總量達到1萬頭,努力解決好在草畜產業發展中草、圈、畜的關系,為發展養殖業、做大做強牛產業提供堅實的基礎;在進一步提升北山村全區黃牛養殖示范村的基礎上,結合實施“百村萬戶”養殖工程,在草畜發展基礎條件相對較好的巴都溝村建立全縣肉牛養殖示范村;加強對歷年的退耕還林工程的管護,撫育管理14618畝,補栽補植781畝;加大封山禁牧力度,實行舍飼養殖,做到“封得住,不反彈”。
-勞務產業
以春季萬人勞務輸出活動為契機,積極鼓勵勞務經濟人帶動,主要向新疆、內蒙古等建筑工地輸出。2006年向區內銀川、吳忠等重點工程輸出,通過各種渠道共輸出務工人員3185人,占總任務的70%,鄉0組織輸出269人,占任務673人的40%,集中輸出91人,福建16人,占任務的41%。通過經濟人帶動向新疆、內蒙輸出600人、向區內重點工程輸出241人,群眾自發性輸出2063人。
-扶貧開發
馬蓮鄉新堡村、后莊村、羅曼溝村被確定為全縣第二批59個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重點村。會同區、市、縣包扶部門(單位)制定出了村級扶貧規劃、年度實施計劃;包扶部門(單位)多次在所包扶的村協調解決有關基礎設施、農田水利、教育衛生、基層黨建、困難群眾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問題。涉及新堡、后莊、羅曼溝、八代溝等四村的2500畝機修農田任務進展順利,鄉0成立了農田建設實施-小組,并與中標車隊、村委會簽定了責任書,目前,12臺機車已機修農田面積過半。同時加大集資款收繳力度,確保按期按標準完成機修農田建設任務。
-農村建設
鄉黨委、0能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確定川道區南川村、巴都溝村為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目前正在規劃當中。全鄉累計完成農村危房危窯改造42戶。在困難群眾生活上,認真做好低保戶的摸底登記確認工作,不斷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農村救助制度、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和“五保戶”供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