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市平安區地處甘青要道,湟水之濱,東西23公里,南北33.6公里,總面積76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00—2300米之間,年均氣溫0.3—6.8,年降水量300—400毫米之間。全區轄3鎮5鄉,111個行政村,5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11.79萬,共有15個民族,少數民族占全區總人口的25.16%。全區共有耕地總面積30.45萬畝,農業人均占有耕地3.7畝,可利用草場面積70.8萬畝,2010年首次發現600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資源,具有良好的開發條件,被譽為“中國十大富硒之鄉”,有青藏高原“硒都”之稱。
平安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平安地區是唐蕃古道和“古絲綢之路”南線的重要驛站,自古商賈云集,市井繁華,是兵家必爭之地。境內30余處新石器時代晚期馬家窯文化遺址證明,早在3500-5000年,先民已在湟水沿岸生息繁衍。平安漢稱安夷縣,歷經魏、晉兩朝,北魏時撤廢。唐稱宗哥城,宋稱龍文城,明稱平戎城,清稱平安驛。繼兩漢時漢人開始遷入平安地區后,魏、晉與隋唐時,先后又有鮮卑、吐蕃等族遷入。元明時期,回族徙居,境內逐步形成以漢、回、藏、蒙古、土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地區。1978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從湟中縣析置,1979年5月正式建縣,2015年2月,國務院批準撤銷平安縣建立平安區。4月,海東市委市政府正式啟動平安撤縣設區工作,7月,區“四大班子”正式掛牌成立。
平安山水形勝,人文薈萃。平安區境內有豐富的自然風光旅游資源和人文古跡旅游資源,有著國家AAA級峽群林區的天然秀美,也有洪水泉高地的開闊壯麗;有祁家川裸巖丹霞風貌的奇特壯觀,也有冰嶺山藥水泉的神奇迷人;有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受戒落發的古柏之香,也有堪稱西北一絕的伊斯蘭建筑藝術杰作的洪水泉清真寺;有絲綢古驛道的遠古傳說,也有空港新城的嶄新畫卷……
平安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平安是海東交通運輸業中心,東部交通樞紐,蘭青鐵路、蘭新高鐵、蘭西高速、南繞城高速、109國道和民小公路東西貫穿全區,平阿高速、臨平公路、大湟平公路和平安至互助縣公路直插南北,形成十字形交通網,是通往青南地區的主要交通要道。主城區西距省會西寧市35公里,東距甘肅省省會蘭州市200公里,距西寧曹家堡機場8公里,具有非常優越的地理位置。曹家堡機場已屬于大中型機場,利于集聚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將成為平安區城市發展的引擎,提升平安區在西寧都市圈、海東城市群的區域服務職能,未來在一帶一路的帶動下空港經濟充滿發展機遇。平安位于國家規劃中的蘭西經濟區的中心,未來可與蘭州、西寧融合發展。在我省東部城市群建設戰略中,在“一核一帶”空間布局上占有重要地位,且位于省會西寧半小時經濟輻射圈內,區位優勢突出。
平安物產富饒,資源豐富。平安氣候溫和適宜,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溝岔水系無污染,且水源充沛,全年平均日照28644小時,日均7.7小時。年平均氣溫7.6℃。無霜期為90—220天,作物生長期為110—250天,年降水量在300至400毫米之間,這些自然、地理條件對發展設施農業,特別對川水地區發展特色種植業(如油菜、菌類、馬鈴薯制種等)、在淺腦山地區發展草業,帶動畜牧業的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區內擁有豐富、高品位、高工業開采價值的物產資源,主要包括元石山鐵鎳礦、三十里鋪鈣芒硝礦、天重峽金礦、石膏礦等已探明的18種礦產。尤其是在青藏高原東部已探明的800余平方公里富硒土壤資源中,平安區富硒土壤面積就占到600多平方公里,享有“高原硒都”、“古驛平安”的美譽。2015年先后榮獲了“中國富硒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副理事長單位”頭銜和“中國十大富硒之鄉”美譽,并在國家工商總局成功注冊地理標識“河湟硒谷”,為富硒產業發展打響了品牌。2016年,《平安區富硒農業產業園總體規劃》通過專家評審,并成功舉辦首屆高原硒都富硒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暨招商引資洽談會,全區富硒產業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
重大的戰略機遇、獨特的資源優勢、優越的地理位置,為平安經濟社會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平安建縣以來,走過了40年輝煌的歷程,歷屆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各族干部群眾,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擴大開放、加快發展、務實奮進、艱苦奮斗,在繼承中改革創新,在變化中審視縣情,在實踐中完善思路,在發展中謀求突破,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當前,平安正處在厚積薄發、轉型跨越的關鍵時期,我們將緊緊抓住國家“一帶一路”和省委“131”發展戰略機遇,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書記“四個扎扎實實”的要求,順勢而為,乘勢突破,主動適應新常態,堅決貫徹新理念,牢牢抓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突出富硒產業、城市建設和生態文明三大重點,不斷創造生態美好、特色鮮明、持續發展、城鄉一體、社會和諧的新局面,努力將平安打造成青海東部交通樞紐、新型產業示范基地、現代商貿物流中心、海東經濟中心和古驛文化凸現的現代化園林空港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