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灣村得名于該村的一個地名白塔灣。該村解放前為渭沱鄉第十二堡,1950年為十二村,1953年劃入新設置得渭新鄉名龍頭村,1956年撤銷渭新鄉,1958年為渭沱人們公組十二管理區,1962年改為十一大隊,1966年稱東岡大隊,1981年為白灣大隊,1983年稱為白灣村,2001年原飛鳳村并入,沿用至今。白灣村……。 |
因以白姓人氏聚居,且地處山灣,故名。1949年屬龍泉區區署嘴頭鄉;1950年6月-1952年7月屬龍泉區嘴頭鄉,1953年10月-1955年3月屬第三區嘴頭鄉;1955年裁區并社,屬嘴頭鄉;1958年屬躍進公社花果鄉,同年12月設金銀、花果兩個管理區,屬洛門公社花果管理區;1962年1月屬龍泉區花果公社;1965年8月撤區并社,屬嘴頭公社。1983年12月改為白灣村,屬嘴頭鄉至今。白灣村……。 |
白灣村位于石潭鎮東北部,距圩鎮約20公里,全村共25個村小組,總戶數859戶,人口4651人,全村總面積7.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486畝,其中水田472畝、旱地1014畝。林業用地面積17065畝,其中生態林面積13294畝,商品林面積3771畝。有低保戶2戶共7人,五保戶9戶。在鎮黨委、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村干群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把發展村級……。 |
明代,白姓一族人從山西洪洞縣遷到此地沙河灣處定居,發展成村,故名白灣。1949年屬西華縣六區。1958年屬逍遙公社柴城大隊。1984年屬逍遙鄉柴城村民委員會。1985年屬逍遙鎮柴城村民委員會。1989年析置白灣村民委員會,屬逍遙鎮至今。白灣村……。 |
很久以前,白氏兄弟七人逃難于此,在此開荒種地,建造房屋,繁衍生息,家族日益壯大,且七人后代各有莊落,且莊子靠近河灣,故名。明屬明灣里。清朝時屬明灣里吳村鋪領保。1930年至1941年屬新民鄉第十五保。1950年10月屬項店區吳村鋪鄉。1951年屬關店區吳村鋪鄉。1958年建白灣大隊,屬關店公社。1983年12月改白灣村民委員會,屬關店鄉至今。白灣村……。 |
清初薛姓在此建村,薛同雪音,主白色,且村居澧河灣曲處,故名。清屬裕州招河上里。民國屬方城縣拐河鎮。1947年屬魯南縣拐河區。1949年魯南縣撤銷后,改屬方城縣拐河區。1958年成立白灣大隊,屬拐河公社。1961年劃小公社后,屬拐河區白灣小公社(駐地白灣)。1969年撤區并社后,仍屬拐河公社。1984年改隊為白灣村民委員會后,屬拐河鄉。1985年改置鎮后,屬拐河鎮。白灣村……。 |
白灣村位于鎮東南部,白河南岸。東與韓營村相望,南與元帥村接壤,西依南樊公路,北臨新南村。素有“三邊”之稱(街邊、路邊、河邊),村莊聚落呈南北長方形,面積為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285畝,人均1.6畝。 人口民族 村委會轄7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652戶,2585人。其中:男1312人,女1273人;漢族2579人,回族5人(1968年由新甸鋪鎮遷入),壯族1人(1966年由廣西婚嫁此地……。 |
清朝康熙年間屬白桑關村。清同治五年(1866)屬鄖縣東鄉淘溝保。民國十一年(1922)屬鄖縣三區(劉家洞)桑麻鄉淘溝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為鄖縣南化區桑麻鄉白灣保。1948年為白灣村,1951年推行土改,為白灣鄉,1955年推行合作化,稱紅旗農業合作社,屬白桑區管轄。1958年人民公社化,取名為紅旗大隊,屬萬能人民公社管轄。1961年,紅旗大隊屬白桑區管轄。1975年撤區并社,紅旗大隊屬高廟……。 |
白灣村毗鄰溪丘灣集鎮,209國道貫穿其中,宜巴高速穿腹而過,與宜昌興山縣接壤,是“恩施州北大門”的出口處。全村共12個村民小組,455戶,1505人,現有特色民居改造戶45戶,國土面積7.6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32畝(水田542畝),林地面積5000余畝,海拔垂直分布明顯,最低海拔650公尺,最高海拔1250公尺,村內自然風光秀美,氣候宜人,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境內有稻米加工廠3處,茶葉加……。 |
解放初期為赤溪鄉白灣村。1956年合作化時,屬赤溪鄉光明高級社。1958年公社化時,定名白灣大隊,屬赤溪管理區。1961年隸屬赤溪公社。1984年改稱白灣村民委員會,屬赤溪鎮。2011年行政區劃調整仍屬赤溪鎮。白灣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