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村位于蕪湖市鳩江區沈巷鎮西部,東臨螺百社區,南與四連,雙壩相接,西臨牛屯河并與馬鞍山市銅閘鎮隔河相望,北臨十里長河并與雙河村相望。境內交通便捷,八新路,八陶路,黃八路縱橫交錯,連接各自然村,并有巢二路及合蕪高速穿境而過。我村土地面積15平方公里,轄34個村民小組,1030戶總人口4068人。其中:0黨員82人,從事勞動力1893人,流動人口1200人。耕地面積4269.23畝。我村是農業生產基……。 |
因境內以前有一座哨樓,其頂部有八個樓角,故名。1953年取名八角村,1958年更為八角管理區,1961年更為八角生產大隊,1984年1月恢復八角村,2003年6月麻柳村并入后仍為八角村。八角村……。 |
1951年1月建立八角廟村。1953年劃入向廟鄉,1955年劃還培文相并入向廟壩村,1958年11月改八角廟村為八角廟區隊,1962年從向廟大隊析出八角廟大隊,1967年更名為合力大隊,1975年復名八角廟大隊,1984年改為八角廟村。2004年9月村組建制調整時,將原龔家山村1-9組,八角廟村、向廟村合并為八角村,將原33個村民小組合并為8個村民小組,沿用至今。八角村……。 |
此地有一座廟,廟旁一水田,呈八角形,故名“八角廟”,設村時以此為名。1950年屬大灣鄉第三村。1958年名八角管區。1962年為八角大隊。1983年更名為八角村。2003年10月與古龍村合并。2009年更名為八角社區村民委員會。2019年復名為八角村村民委員會。八角村……。 |
此地有一口井,井口有八個角,得名。1952年設八角村;1958年為八角大隊;1982年復名八角村;1998年原八角村、南坪壩村合并為八角村。八角村……。 |
清朝末期,因境內卓家塆碾米槽上新建房屋,呈八角形,得名八角塆,村以八角為名。1949年為云臺鄉14保,1950年為云臺鄉14村,1958年為石堰(區)人民公社12管區2連,1961年為云臺公社八角大隊,1984年為云臺鄉八角村,1993年為云臺鎮八角村,2004年由于區劃調整合鄉并鎮并村把墮石村、恒豐村、鐵石村、八角村合并為現在的八角村,沿用至今。八角村……。 |
因其境內有一八角廟,得名八角村。1984年建八角村,2002年將聯三村合并。八角村……。 |
民國時期屬彭水縣江口鎮第9保。1950年屬江口鎮第9村;1953年從江口鎮析置石橋鄉,轄八桷村;1953年10月彭水縣石橋鄉劃入武隆縣,為石橋鄉八桷村;1958年9月為石橋公社八角管區;1961年改稱八角大隊;1984年1月撤石橋公社建石橋鄉,仍轄八桷村;2004年6月石橋、青埡村并入八桷村。八角村村民委員會于2004年村鎮建制調整中成立,地名沿用至今。八角村……。 |
村轄境內有一座名為八角廟的寺廟,村名沿用寺廟名,得名八角村。2003年村級建制調整時將原元木村和黃龍村合并設立為八角村;并于同年掛牌設立八角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八角村……。 |
藏語為“祈禱成功”之意。根據憲法相關規定1949年——1984年命名為八角生產大隊,1984年8月命名為八角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八角村……。 |
八角村是廣西崇左市龍州縣八角鄉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51423201207。 |
八角村是廣西玉林市陸川縣古城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50922111204。 |
八角村位于重新鎮西面,屬半丘陵地帶。總面積7.14平方,耕地面積1776畝,其中農田726畝;轄14個村民小組,由漢族,彝族,苗族三種民族組成,總人口1957人,農業人口1957人,非農人口無,勞動力人口790人,流動人口350人。全村共有黨員26人,其中彝族1人,漢族25人;高中學歷3人,初中學歷11人,小學學歷11人,男女比例為23:3。我村有,山林1270畝,水井數量47口,有1公里長的溝渠……。 |
八角村位于林州市東崗鎮東南約五公里處。全村共有218戶736人,黨員32名,6個村民小組,八角村以發展杏樹為主,面積約3.4平方公里。家家戶戶房前屋后、滿山遍野都種植杏樹,目前全村共有盛果期杏樹2400余畝,村西南有林州市八寨溝萬畝核桃基地,有林州市大野牧黑豬養殖基地,村西北有海拔600米昭君腦。當前隨著全域式鄉村旅游的興起。八角村的杏花村的榮譽也越叫越響,每年都有大批游客慕名而來,嘗杏花觀風景。……。 |
八角村位于茅坪場鎮東部,版土面積46平方公里,是全鎮版圖面積最大的村。全村耕地面積232公頃。 人口現狀:轄7個村民小組,723戶2437人。 產業發展:該村森林礦產資源豐富,2013年全村種植食用菌達218萬袋,鮮菇產量902噸,干香菇產量105噸,農作物種植面積378公頃,糧食播種面積232公頃,總產量1593噸,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00公頃,總產量128噸,蔬菜總產907噸,生豬出欄2113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