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原村委會駐地為保和,故名。原名田壩河(因有田壩河流經境內,故名。)1947年當地幾家地主在此籌建街道,并因河流經水銀廠,取名“寶河街”,后演變為保和街,故名。“寶”指水銀,演繹為同音字“保”;“和”為原“河”的同音,保和有和睦之意。民國末期屬保山縣十區仁愛鄉第七保;1950年屬十區保和行政村;1953年為十三區保和鄉;1958年為汶上公社保和管理區;1966年為汶上保和村;1971年為汶上公社保……。 |
村民委員會名稱系解放初期命名(意為保衛和平),故名。1950年至1957年稱第八區保和鄉,1958年至1962年稱老廠公社保和管理區,1963年至1967年稱第八區保和公社,1968年至1983年稱老廠公社保和大隊,1984年至1986年稱老廠區保和鄉,1987年稱老廠鄉保和村公所,1999年稱老廠鄉保和村民委員會。保和村……。 |
保和諧音“飽和“,取“解決溫飽,和諧相處”之意得名。1950年設保和村公所,1952年設保和鄉政府,1958年設保和管理區,1960年設保和大隊,1961年設保和小公社,1968年設保和大隊,1984年區、鄉體改時設保和鄉人民政府,1988年1月改鄉為保和村公所,2000年通過村民自治更名為保和村民委員會,一直沿用此名稱至今。保和村……。 |
保和,俗稱“姆幾墳”。相傳清時有3個漢族商人在此地開店經營,寨中有一姆幾族人(彝族支系),常攜帶一個綠色酒壺到店內賒酒,店主將綠色酒壺記做每次打了六壺酒,經多次累計待姆幾族人來結賬還錢時,發覺壺數增多數倍,與漢商評理爭執,被漢商殺害,并將尸體埋于該地,后人稱“姆幾墳”。解放后,因此名稱有辱兄弟民族之意,不利于民族團結,于1950年改名為“保和”,意為保衛和平。1951年解放后為個舊市民新區保和鄉;……。 |
以保衛世界和平之意得名。保和村,1953年以“保衛世界和平”之意命名為保和鎮,1958年稱城關管理區,1962年改稱保和鎮大隊,1979年稱城關大隊,1975年設立農村辦事處,2001年村改為成立保和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保和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