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清雍正十三年),屬長陽安德鄉所轄;至清嘉慶25年(公元1820年),屬南鄉轄;民國三十四年(1945),屬大蔡鄉大堰保;1949年11月長陽解放后,屬二區大蔡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平洛公社大堰管理區,設大堰大隊、同生大隊;1961年恢復區、鎮建制,屬平洛區大堰公社;1975年撤區并社,屬大堰公社;1980年12月,同生大隊更名為鄭家堰大隊;1984年設區建鄉,屬大堰區大堰鄉,原大……。 |
大堰村,村民在高家溝流經境內地段修筑有規模較大的堰引水灌溉。以大堰為特征,命名附近自然村落為大堰村。民國時期隸屬栗子坪聯保。1952年建立新政權,隸屬六區班河。1953年至1955年稱大堰初級社;1955年由初級社轉為高級社;1958年大堰高級社改為大堰大隊;1984年更名為大堰村,并成立大堰村村民委員會。至1987年撤區并鄉,將原班河、老人坪、萬峪河三個小鄉并為萬峪河鄉,大堰村隸屬萬峪河鄉。20……。 |
境內有一攔溪大堰壩,清光緒乙亥(34年)即1875年,以周姓人為首發起五港畈上所有百姓在溪口筑起一蓄水面積達16畝之大的堰壩,耗紋銀300多兩,從此畈上一百多畝稻田形成自流灌溉,大旱無憂,故名。民國時期屬臺麓鄉妙明保,1950-1956年屬大堰鄉,1956-1958年屬五星鄉大堰生產合作社,1958-1961年屬五星管理區一大隊,1961-1975年屬五星公社一大隊,1975-1984年屬臺山公社……。 |
“大堰”指光緒年間修的一條1.5公里長的大堰。1949年為三槐、廟梁村兩個村,1955年農業合作化時為大堰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大堰大隊,1984年撤社建區時為大堰村,一直沿用至今。大堰村……。 |
大堰村位于利川市柏楊壩鎮東南方向,距鎮政府所在地8公里,全村共有耕地面積115.4公頃,共有5個村民小組,378戶,1406人,其中黨員25名。大堰村村班子健全,凝聚力強,有戰斗力,在鎮黨委、政府指導下,發展種植和養殖為主,實現全村收入580萬元,人均收入5800元。……。 |
很久以前,一支流浪的隊伍在現在大堰村東山頂西邊的山腳下停留了下來,大伙在面南朝北,后靠山北面的堰塘處居住了下來,因堰塘容積小,不能夠滿足人們生產生活需要,于是人們又利用農閑時間陸續開鑿,擴大堰塘,最終成為現在面積為20余畝的大堰塘,在此居住劉姓,便取名劉家大堰莊,后因歷史變化,成為現在的大堰村。1949年到1955年之間劉家大堰隸屬于新市鄉所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劉家大堰村為七一大隊駐地。……。 |
大堰村位于宣化店鎮南部,與棗林村,塢埔村接壤,國土面積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63.38畝,其中水田1745.276畝,旱地318.104畝,山場面積6600畝,水面320畝。大堰村交通便利,土地肥沃。人口現狀:全村轄13個村民小組,540戶,2102人,外出務工137人,空巢老人79人,留守兒童23人,農村低保戶91戶134人,五保戶24人。村級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5人,黨員43人,入……。 |
竹林橋鎮大堰村位于竹林橋鎮西部,耕地3270畝。302省道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人口現狀: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共計2個自然村,187戶,111人。村級組織:村黨支部班子成員3人,黨員22人,其中60歲以上老黨員5人,37歲以下年輕黨員2人,入黨積極份子2人,村民委員會班子成員3人,村民代表20人。……。 |
【大堰】 Dàyàn原叫聯新村,后因建有大堰水庫而改名為大堰村。村委會駐黃牯山,轄毛皮山、謝家沖、桂家嶺、黃牯山、袁家院、高家臺等11個村民組。總面積2.9平方公里,耕地77.5公頃,261戶,1030人。……。 |
大堰村是湖南省常德市澧縣澧南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區劃代碼為430723114204。 |
因1952年沂河淌復堤,修筑大堰防水而得名。1958年政社合一,設立大堰大隊;1983年政社分設,改為大堰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大堰村:位于田樓鎮西北5公里處。……。 |
民委員會村側有一道大堰,故名。1953年設立,1984年成立大堰村民委員會,屬于魯溪鎮;地名沿用至今。大堰村……。 |
大堰村是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龍車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區劃代碼為510503111999。 |
大堰村是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中新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510722120999。 |
此村有一個大堰塘,故名。自命名起沿用至今。2020年村社區調整,將大堰村與和蘭家橋村合并設立大堰村。大堰村村委會辦公地址為原大堰村黨群服務中心。簡陽市人民政府批準,批復號為簡府函【2020】126號。大堰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