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其境內有一水庫大壩,得名高壩村。1961年為青云公社第3大隊,1981年得名為高壩大隊,1984年改為青云鄉高壩村,1993年并入小渡鎮管轄,2002年將洋橋村合并。高壩村……。 |
因此地以高姓村民聚居為主,且地是較為平坦,故此得名高壩村。高壩村與吳灣村在人民公社時,稱東山大隊,后來撤東山大隊,撤隊建村,1980年置高壩村民委員會,屬栗川鄉管轄至今。高壩村……。 |
以地處舊水系大七壩渠高壩溝而得名。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武威縣的行政管理區按水系劃分為六個渠,即黃渠(黃羊河水系)、大渠(雜木河上游)、雜渠(雜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懷渠(西營河上游)、永渠(西營河下游)。民國24年(1935),將六個行政管理區劃分為2個鎮、12個鄉,屬大柳鄉第五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紅崖區第三鄉;1956年撤區并鄉屬高壩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高壩公社管轄,稱高……。 |
以舊水系雜渠五壩河的高壩溝得名。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武威縣的行政管理區按水系劃分為六個渠,即黃渠(黃羊河水系)、大渠(雜木河上游)、雜渠(雜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懷渠(西營河上游)、永渠(西營河下游)。民國24年(1935),將六個行政管理區劃分為2個鎮、12個鄉,屬大河鄉十二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為大河區大河鄉二行政一至三村,1956年撤區并鄉為古城鄉高壩高級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 |
高壩村位于壩黃鎮南部,與桐木坪鄉相連,地處邊遠的高山村,交通條件較差,距銅仁城區18公里,距壩黃集鎮12.6公里,屬省級一類貧困村。全村共有12個村民組,農戶404戶、1580人,有耕地1116.9畝;其中,田638.4畝,土478.5畝,有牧地338畝,水域46畝;天然林、生態林、經果林等林地5176畝,森林覆蓋率達51.2%。高壩村主產紅薯、馬鈴薯、水稻、油菜、玉米、花生等農產品和楠竹等林木產……。 |
高壩屬北部侗族地區,距平秋鎮政府18公里,位于錦屏縣之西、劍河縣之東、天柱縣之南,一寨跨兩縣,上寨屬劍河,下寨歸錦屏。全村轄8個村民小組,256戶893人。土地總面積4800畝,其中耕地面積510畝,林地面積3290畝。高壩7月20趕歌節是省內聞名的侗族盛大歌會,有170年的歷史,每年來自錦屏、劍河、天柱等縣的侗家兒女聚集到這里進行北部侗族文化交流。以歌會友、以歌傳情!。 |
高壩村坐落磻溪鄉東南部,東與錦屏縣皮所村比鄰,南與錦屏縣下高壩村雜居,西與錦屏縣新寨村接壤,北與磻溪鄉平岑村相連,“素有一腳踏兩縣”之稱。全村有兩個自然寨,5個村民小組,168戶,758人,距磻溪鄉政府所在地18公里,全村總面積5.846平方公里,屬侗族集居村。高壩村現已實現“三通”,85年“磻高”公路全線通車,97年仲夏接通國家電網,05年接通人、畜、消防引水工程。高壩村有歷史悠久文化傳統節日“……。 |
高壩村位于王寨鎮南部,村委會距王寨鎮人民政所在地約5公里。東與思南縣長壩鄉接壤,山地起伏大,境內中華山中華寺(又名毗盧寺)系明末西南佛學高僧天隱禪師(相傳為明王朝王室后裔)客居之地,至今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全村共4128人,有耕地面積5150畝,村設黨總支1個,下轄黨支部6個,有黨員81人。村委會轄村民組24個,農業生產以烤煙、辣椒、太子參、水稻、紅椿種植為主,畜牧業主要有豬、牛、羊和家禽養殖……。 |
高壩村:位于觀音寺鎮以南4公里處! |
高壩村:位于第一人民醫院北側! |
1958年為高壩大隊,1967年更名紅旗大隊,1972年恢復原名,1983年體改為高壩村委會,沿用至今。高壩村……。 |
此處海拔較高,且地勢平坦,故名。1984年更名為五寶鄉高壩村。2001年更名為五寶鎮高壩村,沿用至今。高壩村……。 |
此地位于一個叫“高壩上”的地方,村名遂借以此小地名為名。1950年建政時將保改村,成立高壩村;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我國全面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行政社合一、撤鄉建社,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稱生產大隊;實行生產資料分別歸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組織所有的體制;同年設立高壩生產大隊。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 |
高壩村是四川省綿陽市江油市二郎廟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510781117999。 |
高壩村是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龍安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510727100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