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像農具簸箕因此而得名。1954年6月西固縣遷至宕昌,11月西固縣更名為宕昌縣,第一區簸箕鄉等11鄉命名為鄉,1955年宕昌縣人民政府改為宕昌縣人民委員會,為宕昌區設立簸箕等8鄉,1958年3月成立簸箕鄉,9月建立勝利人民公社,11月勝利人民公社改為賈河鄉人民公社,1983年改社為鄉,命名為簸箕村村民委員會,2004年撤鄉并鎮,原簸箕鄉政府合并至賈河鄉,更名為賈河鄉簸箕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簸……。 |
因地形像簸箕,故名。1949年至1949年為秦安縣云山鄉簸箕村;1958至1961年屬人民公社云豐社;1961年后管理區為簸箕大隊;1984年后變為簸箕村村民委員會至今。簸箕村地處中山鎮政府西部,耕地面積2364畝,全村 231戶904人,4個村民小組,分別為巷子來組、碾子門組、斜子口組、新莊組。全村主導產業主為油菜、花椒為主,其中已種植花椒 1830畝(掛果380畝);種植油菜800畝。年務工人……。 |
簸箕村位于毛云鄉南面,距鄉政府所在地11公里,距開陽縣城76公里,距省會貴陽68公里。東與高寨鄉主比接壤,南與高寨鄉杠寨村相鄰,西與龍崗鎮立京村毗鄰,北與毛云鄉魯底村交界。全村人口2564人,其中農業人口2564人,居住有布依族、苗族等少數民族158人。森林覆蓋率55%,田土面積3779畝(其中田809畝,土2769畝),土壤肥沃,富含硒元素,無污染,是貴陽市首批確定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之一。近……。 |
簸箕村位于黃臘鄉東面,距鄉政府3.5公里,全村下轄上簸箕組,下簸箕組,馬頭山組,銅鼓山組四個自然組,全村現有人口1343人,總耕地面積1542畝。 --人口總數:1343人 農業人口:1322人非農業人口:21人--行政區面積:7.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42.0畝--主要民族成分:布依族,漢族發展口號:綠色簸箕,和諧馬頭。--所轄村:上簸箕組,下簸箕組,馬頭山組,銅鼓山組生產總值:320.0 萬……。 |
簸箕村位于朵卜隴鄉西南面,與本鄉窯上村、張旗村和江龍鎮水洞村、城關鎮紅花村、隴懷村接壤。屬安順西秀區龍宮風景區水系下游,距縣城31公里。全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平均年無霜期在345-355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1500毫米之間,雨水調勻,氣候宜人。全村土地資源以石山地居多,土質以黃、黑土為主,土層一般,土壤PH值在6.5-7.3之間。黃龍湖建成后,全村河谷地帶水田全部淹沒,僅余耕地面積……。 |
簸箕村是黑龍江牡丹江市寧安市江南朝鮮族滿族鄉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231084202237。 |
簸箕區域寬大,居民點密集,居民多,以前在簸箕塘設過大隊部,故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利村區豐溪鄉,1956年稱簸箕社,1958年稱簸箕大隊,1960年屬小溪公社稱簸箕大隊,1984年建鄉換屆時屬小溪鄉稱簸箕村至今。簸箕村,該村土質優越,盛產臍橙,小溪臍橙廠所在地,近幾年不斷開發臍橙產業,已有一定規模。該村還有一個紅磚廠,為當地的新農村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
簸箕村是遼寧省撫順市東洲區蘭山鄉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210403215204。 |
簸箕村是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新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150525103204。 |
簸箕村是內蒙古通遼市庫倫旗扣河子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150524101222。 |
簸箕村是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表白寺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71425101248。 |
1984年4月屬六苴鎮為簸箕行政村,2002年更名為簸箕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簸箕村……。 |
因此壩子形似簸箕,得名簸箕。1950年屬二區和敦鄉所轄;1952年命名為簸箕鄉;1956年更名為簸箕鄉;1958年更名為簸箕鄉;1961年更名為簸箕公社;1969年更名為簸箕大隊;1984年更名為簸箕鄉;1988年更名為簸箕行政村;2000年更名為簸箕村民委員會至今。簸箕村……。 |
因在上壩和下坎兩個村周圍,四面環山,兩個村剛好是凹地,遠處看去,形似簸箕,故名簸箕峽,后簡稱簸箕。1951年屬強勝鄉;1952年年從強勝鄉分離出來后命名為簸箕鄉;1958年稱簸箕區;1962年稱簸箕公社;1966年稱簸箕公社革命委員會;1969年稱簸箕大隊;1984年稱簸箕鄉;1988年屬檜溪鄉,稱簸箕行政村;2002年屬檜溪鎮稱簸箕村民委員會,自得名以來沿用至今。簸箕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