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村村位于夏陽鄉北部,距鄉政府所在地16公里,6個自然村,全村184戶,總人口849人,勞動力483人,現有村兩委干部5名,黨員21人,2012年村財收入13.7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33元,耕地面積1896畝,有林地面積36132畝(毛竹面積6500畝),其中生態公益林9231畝;境內五虎寨海拔1100米,以盛產紅菇——黑面菇著稱。村里主要是以發展煙葉、食用菌、毛竹等為主,農民增收主要為農業……。 |
良村村是荷塘鎮轄下的行政村,位于鎮的西部,村的東面以鎮中心河為界,南至良村市,與鎮中心相鄰,西至西江大道,與呂步村相鄰,北至龍霧崗山。良村有三個自然村,分別為東良自然村、西良自然村、恒美自然村,所轄總面積有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現存約800畝,有8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有2216人,居民人口約有1500人,外來人口約有1000多人.村兩委干部5人,設置黨支部1個,現有黨員人數44人,村內有一所三良……。 |
良村村委會位于更合鎮西北部,東接高要,西鄰新興,交通便利,距廣明高速入口僅五分鐘車程。良村是高明革命老區之一,據高明黨史記載,高明第-支部正是在村委會下轄蛇塘自然村成立的,這片革命熱土孕育出阮貞元、彭社,陳強等多位革命同志。一、村委會基本情況良村村委會辦公地址:高明區更合鎮合水西昌路115號,辦公電話:88878611.良村村委會在2005年,由三個村委會(良村、蛇塘、軍田)合并而成,現轄區五條自……。 |
由良嶺的“良”字和大村的“村”字各取其一,故而得名。1958年成立良村大隊,1983年改為良村鄉,1986年改為良村農村管理區,1999年改為良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良村村……。 |
因該村從前糧食產量頗多而得名。1958年稱良村大隊,1983年稱良村鄉,1987年稱良村管理區,1999年經東源縣政府批準設立良村村委會,沿用至今。良村村……。 |
良村村委會 包括東良、南良、西良、旺慶園五條自然村。在市北10公里,鑒江下游東岸,現有常住人口3871人,面積約2.8平方公里。以此地一片沃野,是個好地方,故名。聚落沿河岸延伸,呈點狀分布。村內良村小學,為革命活動據點,1945年春,吳、化、廉起義時,一個大隊在此集結,攻下幾個偽鄉公所。有鎮辦中學、小學各一間! |
良村是十里亭鎮轄行政村,位于該鎮東部。村地域范圍東與臘石村交界,西與五里亭村接壤,南臨湞江河畔,北靠黃崗山腳。該行政村包括良村、沙頭、火沖、壩廠、坳背老村、坳背新村6個自然村,以本城話、客家話、廣州話為主要語言。良村村先后建于78年間,2004年村總人口1503人。 良村村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種植的品種主要是水稻、蔬菜,1993年,實行“糧改菜”工程后,減少了70%的水稻種植面積,改為蔬菜種植,兼……。 |
良村村委會位于高要市蛟塘鎮羅沙線路邊,面積約18平方公里,下轄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767多人,是蛟塘鎮集體經濟最富裕的村委會。良村村委會距離市區35公里左右,離蛟塘鎮約2公里,地處丘陵山崗地帶,良村村委會充分利用近圩鎮的地理優勢,交通便利,引入康成五金廠等廠企,同時將魚塘發包等方式,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經過多年生產發展探索,逐步形成山地種桉樹、水田種水稻、魚塘養殖的發展路子!。 |
良村村位于樂從鎮的東端,距鎮7公里。鄰近兩鎮(北滘、勒流),鄰近五村(馬村、現龍、水口、稔海、勞村),轄區面積2.08平方公里,有7個自然村,總戶數532戶,常住人口1839人。村內設有良村小學、幼兒園、老人康樂中心、醫院門診部、綜合管理站、自來水站、警務區等公共福利部門,建有多個籃球場等體育活動場所。黨員65人,村民代表55人,村民小組長7人,具備基層自治組織架構條件。 近年來,隨著城鄉一體化的……。 |
良村村委會位于白清線公路和珠木線公路交界處邊,金場河畔,距離縣城27公里,離洲仔墟鎮8公里。下轄2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000多人。全村有耕地面積1050畝,山林面積11880畝。良村村委會地理環境優越,交通便利,處于羅塘中心街位置。近年來,良村村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商貿、竹木加工等個體民營經濟,積極發展速生豐產林,同時,利用山地資源大力發展沙糖桔、木署種植,加快當地經濟發展。……。 |
良村村是廣西玉林市北流市西垠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50981105210。 |
良村村是廣西河池市宜州區劉三姐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51203107207。 |
良村村是廣西玉林市玉州區仁東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50902106213。 |
良村村是廣西玉林市陸川縣古城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50922111203。 |
良村村是廣西玉林市博白縣沙陂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50923124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