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歷年間,原名王白寨。清康熙年間,劉姓人從褚城縣(今屬山東省青州府)遷劉老家(今屬虎崗鄉)定居。王白兩家擁有大量的土地,騾馬成群,十分富有。劉家的祖先有一年去鹿邑賣糧,突下大雨,就在王白寨(王白樓)避雨。此時,王家人不務正業,導致傾家蕩產,白家情況也不好,兩家和劉商量,把糧食借給他們兩家,后又連借數次,一直到債臺高筑,無奈就將寨和家產作價抵給劉家,劉家就將王白寨改為劉寨。1949年10月屬鹿邑縣……。 |
李姓人首居于此,名小李莊。明末,劉姓先祖劉玉從羅東劉莊(今屬淮陽縣)遷此,后李姓絕嗣,劉姓人漸多,改名大劉莊。清咸豐年間,由于社會混亂,劉廷先帶領村民在村周圍筑起高寨,改稱劉寨。1949年10月屬淮陽縣馮塘區。1951年5月屬鄲城辦事處巴集區。1952年8月屬鄲城縣巴集區。1961年建立大劉寨小公社,屬錢店區。1965年成立大劉寨大隊,屬錢店公社。1983年大劉寨大隊改為大劉寨村民委員會,屬錢店鄉……。 |
明朝末年(1644),劉姓御史攜帶其子孫由山西洪洞縣遷到鮑家寨,后李自成攻破鮑家寨,劉御史又遷到地,成村后建寨得名劉寨。1912年屬汝南縣。1949年屬汝南縣楊埠區高楊店鄉。1951年汝南、平輿分治后,屬平輿縣和店區。1956年屬高楊店中心鄉。1958年建劉寨連,屬楊埠人民公社。1960年建劉寨生產大隊,屬楊埠人民公社。1962年屬高楊店人民公社。1984年設立劉寨村民委員會,屬高楊店鄉。2011……。 |
附近有座山寨名劉寨,原稱“留家寨”。相清朝咸豐年間,太平軍攻城略寨,其它山寨均被攻破,唯獨留下此寨,故名留家寨。因“留”與“劉”同音,后由大隊改為村時改寫為“劉寨”。該地明清時曾曾屬崇居上鄉白水里;民國時曾屬白水畈聯保;1951年屬白水鄉;1956年為白水鄉紅光四社;1959年為青石公社紅光四大隊;1961年為青石區白水公社紅光四大隊;1975年撤區幷社,更名為留寨大隊,屬白水公社;1984年2月……。 |
一、基本情況劉寨村共有自然村7個組,全村共有520戶,人口2200人,總耕地面積3450畝,其中劉寨村水田共1200畝,全村55名黨員,7個黨小組。二、經濟發展情況劉寨村企業共2個現已發包出去,一個芥菜廠,一個棉花加工廠,每年交付3000元,其中自然村堰塘幾口年收入1000元,7組非家庭承包土地年收入25000元,劉寨村老鐵路復墾后發包收入6000元,全年劉寨村總收入35000元。三、三年為群眾辦……。 |
灣居劉姓,村灣所在地形像山寨,故名。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縣為4鄉。所轄地段屬黃陂縣高邑鄉。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全縣設6區,所轄地段屬黃陂縣一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縣設4區,所轄地段屬黃陂縣一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全縣劃分鄉鎮,所轄地段屬三民鄉,1949年所轄地段屬高廟區高廟鄉。1955年為劉寨合作社,歸高廟區桃花鄉管轄。1958年為五星大隊,1969年屬于環城人民公……。 |
相傳古時兩個劉姓兄弟以行武為生,因此處地高,易守難攻,在此建寨,故名。1958年設立劉寨大隊。1983年更名為劉寨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劉寨村:位于桑墟鎮以東1公里處。……。 |
劉寨村:位于正陽大道東側。……。 |
明洪武15年(1382年),劉寨、劉田兄弟二人從山西洪桐縣老鴰窩遷來此地居住,取村名為劉田寨。后來曾改名叫劉莊鋪。1850年,一場洪水過后,盜賊蜂起,民不安寧,劉氏為防盜保安,便圍莊挖溝,遂改村名為劉圩子。至光緒16年(1890年),劉氏又挑了一圈高高的寨墻,因而又改回原名。1980年前,為劉寨大隊,后更名為劉田寨大隊,隸屬于朱王莊公社。1983年,設立劉寨村村民委員會,隸屬于朱王莊鄉。2000年……。 |
劉寨村是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孟寺鎮下轄的社區,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71424106262。 |
劉寨村是山東省濟寧市魚臺縣老砦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70827108999。 |
劉寨村是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武城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71428100317。 |
劉寨村是山東省菏澤市魯西新區萬福街道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區劃代碼為371772001208。 |
劉寨村是山東省菏澤市單縣終興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71722103217。 |
劉寨村,位于博興縣城北10公里,東依205國道,西接濱博大道,北臨濱州市高新區,村莊東西延伸呈長方形。現有人口1046人,326戶,黨員32人,耕地2075畝。農業生產以糧棉、蔬菜為主,村內有規模較大的運輸隊伍,另有禽畜養殖、個體工商等行業。2011年人均純收入8600元,村集體收入2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