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地居民姓氏“羅”,得名羅家。早年名為羅家。1981年成立為羅家大隊,羅家大隊隸屬溶溪公社。1983年改大隊為村,隸屬溶溪鎮。2001年溶溪鎮劃入溶溪鎮,2003年合村并組時撤銷白巖村和老田村并入羅家村,隸屬溶溪鎮。該名沿用至今。羅家村……。 |
因其境內居民多為羅姓,得名羅家村。1983年為東升7大隊,1984年更名為羅家村,2002年將天竺村合并。羅家村……。 |
羅家村位于永新鎮西部,東與望場社區接壤,西與建勝村交接,距鎮政府駐地9.2公里,全村幅員面積6.54平方公里。全村轄7個村民小組,共528戶1798人,其中,外出務工711人。耕地面積4857.92畝,其中水田面積2517.48畝,山林面積3855.5畝。經濟收入主要以外出務工、種植為主,主要產業為梨子。……。 |
根據以坪壩附近姓羅居民居多而得名。1958年成立白泉公社,羅家、九嶺為相鄰的大隊。1981年地名普查時,經縣政府批準將九嶺大隊更明為群嶺大隊。2004年10月村組規模調整后,將原羅家村、群嶺村合并為羅家村。同時成立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羅家村……。 |
羅家之名,取自于原大隊駐地“羅家嶂”;羅家村,即羅氏族人于峰巒疊嶂的群山之間聚居形成的鄉村聚落。明清時期屬龍下里為羅家嶂村,民國時期屬濟村鄉為羅家保,建國初期屬濟村鄉,1954年十二區為羅家鄉,1958年屬濟村公社為羅家大隊,1966年更名為建設大隊,1973年復名為羅家大隊。1973年冬羅家嶂受火災,為便于耕作,遷移兩個生產隊到黃泥排建村,仍沿用羅家為隊名,1984年屬濟村鄉為羅家村民委員會村委……。 |
因居住地大多數人都姓羅而得名“羅家”。解放前屬南峪鄉管轄。土地改革時屬弓子石鄉管轄。2005年12月13日,由中牌鄉和弓子石鄉合并為東山鄉羅家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羅家村……。 |
因以前居住有姓羅的村名,故命村名為羅家村。1958年隸屬鎖南大公社,1960年為羅家大隊,隸屬于坪莊公社。1983年成立坪莊鄉人民政府,羅家大隊改設羅家村民委員會至今。羅家村……。 |
因以羅姓人氏聚居,故名。民國前期,先后屬第五區、三陽鄉、沿河城鄉,民國29年(1940年)設琥珀鄉,屬琥珀鄉。1949年又析置霍李鄉,屬霍李鄉。1958年9月琥珀再并新陽公社,屬新陽公社。1961年7月,設琥珀公社。1968年改名紅光公社,屬紅光公社,為羅上和羅下兩個生產大隊。1971年復名琥珀公社屬琥珀公社。1983年撤社恢復琥珀鄉,隸屬琥珀鄉管轄。2015年改為琥珀鎮羅家村村民委員會。羅家村……。 |
因此地居住羅姓人口95%以上,故稱羅家村。1949年解放屬于宕昌縣將臺鄉,合作化時成立紅旗一社,1962年體制調整成立羅家大隊,文革中為先鋒大隊,1971年恢復原羅家大隊,1984年正式成立為羅家村村民委員會一直沿用至今。羅家村……。 |
1958年設立羅家大隊,1984年設立為羅家鄉,1987年2月設立為羅家村委會,1989年設立為羅家管理區,1999年設立為羅家村民委員會,一直沿用至今。羅家村……。 |
宋末年間(1278年)羅姓始祖遷居此地,逐步成村。后有龔、蘇、孫、英、萬、招等姓氏相繼遷來,為紀念羅姓開村人,故名。宋末年間(1278年)建村。1987年設立羅家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羅家村是大龍街的行政村,位于大龍街西部,與石崗西村、竹山村相鄰,村域面積2.06平方公里,有7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2373人,外來人口10213人,至2009年全村實現社會總產值6.3億元。在鄰近3號地鐵出口處,大型……。 |
羅家坪因羅姓人在一較大平地上始建居,故名。民國初屬源遠鄉溯源村。1948年稱大同村,屬英俊鄉。1949年12月屬黃牛市區。1952年改一心鄉,屬灌陽縣第二區。1956年屬黃關區。1957年屬西山瑤族鄉。1958年改羅家坪大隊,屬黃關公社。1959年屬西山公社。1962年改公社,鷹嘴山大隊并入,屬西山區。1968年復改大隊,屬西山公社。1969年改立新大隊。1973年復名羅家坪大隊。1980年析出鷹……。 |
羅家村是廣西欽州市浦北縣張黃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50722104223。 |
羅家村地處茂蘭鎮東北部,東部與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接壤,西部與比鳩村比鄰,南部與立化鎮相鄰,北部與佳榮鎮相連。距茂蘭鎮15公里,交通公路路況較差,屬礦山公路。全村總面積28.4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33畝,其中田為412畝,土地為21畝,荒坡6190畝。全村有7個村小組,170戶,人口有653人,黨員14人。……。 |
羅家村占地面積2748.2畝,總人口493人,154戶,常年在家不外出務工人口28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