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西縣潘村,緊鄰縣委縣政府,屬于半農業半工業化村,在外經商軸承業戶40余戶,典型的城中村。黨員45名,支部委員3人,村委村監會8人,有較強的凝聚力和站斗力,全村256戶,1120人,共有耕地60余畝,人均收入5600元。該村黨支部認真踐行黨的路線、方針,帶領全村人民致富,對軸承業戶進行正確引導,實現群眾與集體的"雙增收"。 ……。 |
潘村位于縣城南4公里處南與成安縣交界 。村有530戶,1949口人;黨員47名,平均年齡58歲,35歲以下7名,女黨員1名。村集體“兩室”建于2012年,占地1350㎡,建筑面積225㎡。村“兩委”干部7名(支委5名,村委3名,交叉任職1名),平均年齡52歲,高中(中專)3人,初中以下2人。村支書田玉京(47歲,連選連任)村主任李素衛。村有生產組10個,耕地4116畝,機井84眼,變壓器32臺。村……。 |
明代年間,有潘姓來此地建村居住,取名潘村。1947年屬洛南縣三區。1949年屬洛寧縣六區。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為興華人民公社潘村大隊。1984年興華撤社設鄉,為潘村村民委員會,屬興華鄉。2011年興華撤鄉建鎮,為潘村村民委員會,屬興華鎮。潘村村……。 |
傳:明朝時,潘姓兄弟二人從山西遷此,南北兩處分居,住南邊的叫前潘村,住北邊的叫后潘村,后兩村逐漸擴展,連在一起,統稱今名。1947年為潘村村公所,屬輝縣第六區。1958年為潘村大隊,屬吳村公社。1983年為潘村村民委員會,屬吳村鄉。1994年屬吳村鎮。潘村村……。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屬浮梁縣第三區天保鄉五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浮梁縣第二區天保鄉,潘村鄉。1956年屬五星高級社。1958年成立紅旗公社為天保大隊潘村生產隊。1959年屬鵝湖公社。1965年分立天保公社潘村大隊。1967年改為紅星公社,1969年并入鵝湖公社為天保大隊潘村生產隊。1976年恢復天保公社潘村大隊,1984年建鄉時建立潘村村村民委員會至今。潘村村……。 |
1958年稱潘村大隊,期間屬鐘家山公社管轄;1984年稱潘村村民委員會,屬接渡鎮管轄。潘村村……。 |
1949年前轄區隸太白鄉第三保。1949年屬彰睦區太白鄉。1950年劃屬八區太白鄉。1952年改屬九區。1958年隸太白大隊。1973年析置潘村大隊。1984年根據上級統一部署改潘村大隊為潘村村民委員會。潘村村……。 |
潘村是指村民委員會駐地潘村,因潘姓家族在此地建村,故稱潘村。1949年前屬橫涌鄉,1949年后屬十一區橫涌鄉,1956年元月轉為侯家崗區九新,九福、九村四個初級社,1957年屬蓮花山墾殖場潘村大隊,1970年屬五七林場,1977年屬蓮花山墾殖場改稱潘村分場,1984年屬蓮花山鄉稱潘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潘村村……。 |
潘村簡介汶上縣南站鎮潘村位于南站鎮駐地東鄰,全村人口1786人,耕地面積2300畝,轄5個生產組。現有黨員37名,村“兩委”班子健全。該村主要從事木材加工行業,在區鎮黨政的正確領導下,全村各項事業取得了良好發展。……。 |
潘村村是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高澤街道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71121002223。 |
潘村,地處興平城區西側,與秦嶺公司、陜玻纖維廠毗鄰,屬典型城鄉結合村。東鄰官莊村,西接冉莊村,北傍金城路,南隔隴海鐵路與莊頭鎮亢家村連畔。村由(老虎廟、逼駕莊、花園村、郭家、孫家、八家莊、新小村)七個自然村組成,轄9個村民小組,750戶,3325人,耕地2300畝,總面積2679畝。提起潘村老虎廟,還有一段人虎搏斗的動人故事。據舊縣志載,明萬歷年間,這個村莊附近,住著兄弟二人。有一天,他們一塊去下……。 |
1958年設立生產大隊,1984年9月,改稱潘村村民委員會,2020年4月20日,河村、大屯村并入潘村,村委會設在潘村,沿用至今。潘村村……。 |
潘村主要經濟來源以種植業為主,近年來,村“兩委”加快種植結構調整,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極大的提高了農業的產業效益,增加了農民群眾收入。同時村“兩委”積極引導村民發展工業、養殖業、運輸業等,拓寬致富渠道,使村集體經濟實力和村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 |
[潘村村] Pancun cun 位于鎮政府駐地以西2500米。村民委員會駐潘村得名。地屬丘陵,區域面積1.47平方公里,耕地477畝,山地1186畝,水面85畝。1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305戶,1017人。以種水稻為主,兼種蠶桑、水果。潘姓聚居,故名潘村。……。 |
潘村江東街道潘村位于黎明水庫以東,甬金高速公路以北,全村共有農戶412戶,有常住人口983人,外來人口2100人,共有11個村民小組,24個村民代表,村兩委人員4人,共有黨員28人,全村有廠家202家,現在共有更具195畝,村民依靠房租來維持生活。現在,在上級黨委政府支持下,潘村村民生活大大改善,全村房租收入約有350萬。目前,我村已完成全村的道路硬面化,為村民出行提供方便,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