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村位于唐集鎮東北部,茨淮新河以南,南與趙圩村接壤,西部與何巷村相接,東面與找郢鄉雙廟村相連。全村有12個村民小組、821戶、3418人。其中:0黨員49人、勞動力人口2094人、流動人口392人。耕地面積4088畝,蘭橋灣水面面積200余畝。新農村建設按規劃穩步推進,農民住房大為改觀,人均磚混結構住房面積達30余平方米;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01元;農業以優質水稻和小麥為主,2009年……。 |
潘集村位于潘集鎮中心,面積8.3平方公里,三個自然莊,13個村民組,耕地2959畝,現有人口共2864人,三個黨小組,62名黨員。我村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項工作機制健全,工作開展順利。我們在抓好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同事,利用占街頭的地理優勢,鼓勵群眾經營個體戶。目前,我村的個體經營戶發展到320家,村兩委協調潘北礦、創大公司等多家單位企業,積極推薦我村剩余勞動力到其所在地務工,大大增加了農民……。 |
清代初年,潘姓流落于此定居并開店以維持生計,形成集市,后來成村,取名潘集。清屬南七保。1912年屬申河區。1949年屬第七區。1958年設立潘集生產大隊,屬和平人民公社。1962年屬新安店人民公社。1975年恢復李新店人民公社,屬李新店人民公社。1983年12月設立潘集村民委員會,屬李新店鄉。2009年11月屬李新店鎮。潘集村……。 |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潘氏始遷祖由山西洪洞縣遷至山東范縣舊城東定居。因有一小集市,故取村名潘集。1958年村莊落河,北遷現址,村名依舊。原屬山東省范縣二區。1949年屬平原省范縣二區。1952年屬山東省范縣二區。1956年3月劃歸壽張縣三區。1958年屬馬樓公社潘集大隊。1963年屬馬樓區潘集大隊。1964年隨馬樓區劃歸范縣,隸屬河南省。1968年屬范縣馬樓公社潘集大隊。1973年屬清水河公……。 |
明崇禎十七年(1644),潘姓較富,居民逐增,后形成集市,取名潘集。1949后屬二區。1951年屬三區。1955年屬陽驛鄉。1958年9月屬陽驛人民公社米樓生產大隊。1960年5月,睢寧合并,屬睢縣陽驛人民公社米樓生產大隊。1961年7月,恢復寧陵縣,屬寧陵縣陽驛人民公社米樓生產大隊。1977年為陽驛人民公社潘集生產大隊。1983年12月為陽驛鄉潘集村民委員會至今。潘集村:位于陽驛鄉東南2公里處。……。 |
“潘”為姓。“集”指集市。據清·雍正《應城縣志》屬時豐鄉。《光緒應城縣志》屬太平團,民國初屬太平鄉。民國二十七年至三十七年屬潘龍鄉潘廟村。1950年屬楊嶺區潘集鄉。1955年成立潘廟農業合作社。屬楊嶺區潘集鄉。1958年名潘廟大隊,屬八一人民公社潘集管理區。1961年屬楊嶺區潘集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為潘集村,2012年為潘集社區居民委員會屬楊嶺鎮。2020年蔡楊村與潘集村合并命名為潘集村,屬楊……。 |
1936年屬鐘祥縣二區遠和鄉,1941年屬松壽鄉,1946年屬民治鄉;1949年7月鐘祥縣人民政府成立,屬潘林鄉,1956年名馬林口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舊口人民公社,設立同興大隊;1961年恢復區、鎮建制,屬舊口區漢江公社;1975年1月撤區并社,屬舊口公社;1980年更名為潘集大隊;1984年設區建鄉,屬舊口區漢江鄉,潘集大隊變更為潘集村;1987年區、鄉體制改革后,屬舊口鄉;2001……。 |
1938年由潘姓在此興集,久而久之得名潘集。1938年有潘姓在此興集;1958年設立潘集大隊;1984年更名為潘集村村民委員會;2013年9與原張顧村的五、六、七組合并成立新的潘集村村民委員會,駐潘莊,一直沿用至今。潘集村:位于盧集鎮以北1公里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