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莊村位于鄉政府南3公里,全村共1個自然村,總人口635人,耕地面積720畝,主導產業為小辣椒種植。潘莊村是縣先進黨組織,市縣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示范村。……。 |
潘莊村很早以前叫盼架莊,有盼望圣駕到來之意,經多年沿變,成為當今的潘莊。1952年屬海資區東小梵鄉。1953年屬孟津縣。1957年屬馬屯鄉。1962年屬常袋公社。1984年改為潘莊村民委員會,屬常袋鄉。2011年屬常袋鎮。潘莊村……。 |
明初,潘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名潘莊。明屬歸化里。清屬歸化保。1921年屬羅營鄉。1932年屬羅營聯保。1945年屬胡沖鄉。1956年屬胡沖中心鄉。1958年屬熊寨人民公社二營。1961年建潘莊生產大隊,屬熊寨人民公社。1966年屬蘭青人民公社。1983年改設潘莊村民委員會,屬蘭青鄉。潘莊村……。 |
清道光年間,潘姓從今正陽遷來居住,后成村,得名潘莊。1958年8月,由郝樓、姜莊、趙莊建郝樓生產大隊,由天堂寺、詹莊、沈莊、朱莊、劉莊建天堂生產大隊,屬先鋒人民公社。1959年3月,屬馬鄉人民公社。1961年9月,郝樓、天堂生產大隊合并稱潘莊生產大隊,屬馬鄉區天堂寺人民公社。1962年7月撤區,屬馬鄉人民公社。1975年4月,屬余店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稱潘莊村民委員會,屬南余店鄉。潘莊村……。 |
清初,潘姓始居此,名潘莊。因與南余店鄉的潘莊重名,以方位區分,更名為北潘莊。1958年8月,由小房莊、楊寨、懈莊、和莊、羅紀屯5自然村建潘莊生產大隊,屬紅光人民公社。1961年9月,潘莊生產大隊、唐營寨生產大隊合并稱前進生產大隊,屬城郊區玉皇廟人民公社。1962年7月撤區,屬紅光人民公社。1975年2月,屬板店人民公社。1982年1月,前進生產大隊分出前進生產大隊和唐營寨生產大隊,唐營寨生產大隊分……。 |
清乾隆年間,潘姓由息縣長領遷此建村,故名。1928年屬新蔡北區。1932年改屬新蔡縣五區。1940年屬化莊鎮。1947年歸安徽省泉南縣。1949年屬新蔡縣六區(化莊)。1951年屬新蔡縣九區(化莊)。1956年屬鄒大廟中心鄉。1957年屬化莊鄉。1958年8月成立潘莊生產大隊,屬紅旗人民公社。1960年屬化莊人民公社。1983年設潘莊村民委員會,屬化莊鄉。潘莊村……。 |
潘姓在此聚居形成村落,取名潘莊。1961年初建立賈莊大隊,以駐地賈莊命名,屬高莊公社。因與外社大隊重名,根據商署文(1981)49號批復,改名潘莊大隊。1984年人民公社體制改革,設立高莊鄉政府,潘莊大隊更名為潘莊村民委員會。1986年高莊撤鄉設鎮,潘莊村民委員會屬高莊鎮至今。潘莊村……。 |
潘莊村是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張橋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11024107202。 |
因潘姓人氏始居建村,故名。1912年屬西平縣師靈保。1949年屬權寨區。1956年屬譚店中心鄉。1957年屬譚店鄉。1958年設立潘莊生產大隊,屬促進人民公社。1961年屬譚店人民公社。1983年,屬譚店鄉,稱潘莊村民委員會,2005年與徐樓村民委員會合并,稱潘莊村民委員會,屬譚店鄉。2011年兩村分設,恢復原潘莊村民委員會,屬譚店鄉。潘莊村……。 |
因潘姓居多,故名。清代屬邳州授賢鄉郭莊社薛圩;民國時期,先后屬邳縣土山市第五區第九團;解放前屬四區啟新鄉;建國初,屬邳睢縣土山區議堂鄉;1953年邳睢縣撤銷屬邳縣十二區議堂鄉;1956年區鄉合并屬邳縣土山區桃園鄉;1957年撤區并鄉,屬議堂鄉;1958年公社化,為議堂公社潘莊大隊;1983年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為潘莊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潘莊村:位于議堂鎮西南4公里處。……。 |
該地原是一片鹽堿灘,因潘氏最早逃難到此居住而得名。1958年屬響水躍進人民公社,文革期間改為紅衛大隊,后改稱潘莊大隊。1983年設立響南鄉時更名為潘莊村。2002年,雙河村和潘莊村合并,成立新的潘莊村,同時設立新的潘莊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潘莊村:位于五河村以南3公里處。……。 |
潘莊村是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白廟子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150121104213。 |
潘莊村是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張營街道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71725003224。 |
潘莊村是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黃島區)大村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70211105999。 |
潘莊村是山東省菏澤市曹縣青崗集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71721117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