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有位舉人和秀才經多次商討,取地利人和之意,得名仁和。1949年曾屬于耿棚區仁和公社;1958年公社化撤銷,1961年建區劃社,屬于仁和公社仁和大隊;1969-1980年屬新集公社余塘管理區仁和大隊;1973年撤區并社,屬于余塘管理區;1979年建區劃社時,屬于新集區余塘公社;1992年撤區并鄉,屬三十鋪鄉;1998年5月撤鄉建鎮,屬西三十鋪鎮;2006年原仁和村和劉李村合并為仁和村,屬……。 |
仁和村村情簡介 1、地理位置。仁和村位于潁泉區行流鎮南部。2、經濟結構現狀及發展水平。(1)2006年村民人均村收入2791元左右。(2)豐富的勞力資源,剩余勞動力過多,近年來,村委會、黨支部帶領全村群眾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外出打工人員較多,勞務經濟已成為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勞務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中。反哺家鄉,反哺農村,從而直接或間接的推動了仁和村經濟的發展及新農村建設。(3)良好……。 |
仁和村位于淝河鄉北部,距鄉政府約4公里,距206國道、京臺高速2.5公里,看包路穿境而過。東與包集鎮塘沿村相鄰,西與邵樓村相鄰,南與中淝、三關兩村相鄰,北與廟東村相鄰。全村有15個自然莊,24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6791畝,人口4912人,黨員101人;村設黨總支,轄第一、第二、第三共三個支部,9個黨小組;黨員議事會成員13人;流動黨員18人;村務監督委員會3人;村民代表43人;2011年村集體經……。 |
城關鎮仁和村位于縣城東郊,占地面積約五平方公里,東與孔集辦事處孔集村接壤,西與合安路相連,南鄰南溪河,北依杭北干渠,全村轄27個村民組,1500多戶,5000多人口,2006年對穿村老舒三路進行取直重修,命名為仁孔路,目前環村公路約10公里。村內公益設施主要有環境優雅的仁和小學,交通便捷的玲俐幼兒園舒適宜人的老年公寓等。我村以生產蔬菜為主兼竹器工藝,編制加工和養殖。 近幾年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村內……。 |
藕塘鎮仁和村位于藕塘鎮北部,北與池和鎮接壤。2007年3月,原仁和、農科兩個村合并為現仁和村,轄17個村民組,總人口2059人,黨員數56人。仁和村水域構成主要是池河流域和新集水庫,外接藕塘新集水庫,原仁和鄉公路穿境而過,內有黃砂等礦產資源。該村有4127畝農田盛產水稻、小麥、玉米和棉花等多種經濟作物,目前,仁和村“兩委”團結帶領全村干群走種植、養殖之路,正在努力把本村經濟搞活、搞強,把本村建設成……。 |
仁和村簡介 仁和村隸屬秦集鎮,地處蚌埠市西出口,村內轄11個村民小組,農戶900戶,總人口2900人。其中黨員55人,流動人口300人,勞動力人口1700人。全村耕地面積1500畝。 仁和村以糧食、建材為特色產業,現有村辦企業1個,股份制企業15個,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仁和村為改善農民居住環境,2005年在上級黨委政府支持下,修建了占地40余畝農民新村,有線電視覆蓋率達100%,電話覆蓋率達98……。 |
明朝末始建場,取“仁愛和平”之義,名仁和場。因村委會駐地仁和場,得名仁和村。1951年名4村。1961年建立公社名仁和大隊。1984年3月在政體改革中改稱仁和村。2004年因區劃調整,由原仁和村和農安村合并為仁和村,沿用至今。仁和村……。 |
因境內有一仁和場,得名仁和村。民國時為仁和鄉2保,1951年以境內仁和場命名仁和村,1956年并屬雙桂鄉,1959年為雙桂公社仁和大隊,1984年為雙桂鄉仁和村,設立仁和村村民委員會。1992年10月撤鄉并鎮建制調整,同德鄉大部并入雙桂,建立雙桂鎮,仁和村隸屬雙桂鎮。2002年由原團山村并入仁和村,沿用至今。仁和村……。 |
仁和村是重慶市開州區麻柳鄉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500154203201。 |
10、重慶市開州區義和鎮仁和村 仁和村是重慶市開州區義和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500154116203。 |
仁和村是重慶市開州區九龍山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500154113206。 |
12、重慶市開州區和謙鎮仁和村 仁和村是重慶市開州區和謙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區劃代碼為500154107201。 |
13、重慶市開州區大德鎮仁和村 仁和村是重慶市開州區大德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區劃代碼為500154100210。 |
14、重慶市合川區三廟鎮仁和村 取天時、地利、人和之諧音,得名仁和寨。該村1955年建仁和大隊,1956年并入肖家鄉,1958年建高級社不久改為十六管理區,1983年改仁和大隊為仁和村,地名沿用至今。仁和村……。 |
原地名為仁和場寓意當地人相互友愛、互助、和睦,故名為仁和,后因建村命名為仁和村。民國初期屬仁和場。始建于1911年2月,建成于1932年5月。1957年2月,成立光明公社。1981年3月,撤社設鄉,改名為光明鄉。1992年,撤鄉并鎮,屬金帶鎮仁和村,名稱沿用至今。仁和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