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攔截江河渠道水流以抬高水位或調節流量的擋水建筑物,故名水壩。1981年成立為水壩大隊,水壩大隊隸屬石堤公社。1983年改大隊為村,隸屬石堤鄉。2000年撤鄉建鎮,2003年合村并組時撤銷興河村并入水壩村,隸屬石堤鎮。該名沿用至今。水壩村……。 |
在早期,這里是一片水潭地帶,后來演變為旱地,因此稱為水壩。自1983年命名為龍林鄉水壩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水壩村……。 |
南宋年間,張、趙兩家由山西省,大槐樹搬到此處,取名水壩村。明清時期屬東鄉之一的雄德鄉。民國元年(1912),沿用清代鄉制,為雄德鄉所轄。民國24年(1935)實行保甲制,全縣編為106保、9408甲,又將106保劃分為18聯保,18聯保分為5區,今水壩村屬第一區尚德聯保。民國29年(1940)全縣劃分為2鎮11鄉103保,今水壩村屬尚德鄉第三保。1949年文縣解放,1951年全縣調整為6區46鄉,……。 |
因行政村建立在溝壩地,曾經該地為平壩,水資源充足,故稱為水壩。解放初期,建立集體合作社,水壩、尹水、兩村合為一村,簡稱雙尹,1970年兩村分開后為永豐大隊,1980年更名水壩大隊。1983年由水壩生產大隊改稱水壩村民委員會。水壩村……。 |
水壩村位于務川縣城西西部,距縣城23公里,是涪洋鎮的門檻村,總面積12.7平方公里。全村轄6個村民組,591戶人家,2727人,其中農業人口2715人,非農業人口12人。有耕地面積2208畝,其中田1033畝,土1175畝。聚居苗族、仡佬族、土家族、漢族。水壩村境內山巒重疊,溝壑縱橫。土壤主要由石灰巖發育而成。年平均氣溫18.9℃,全年無霜期325天,年降雨量1100㎜。近年來,水壩村支兩委按照“……。 |
水壩村地處太白鎮南側,位于S303省道沿線,是綏陽縣進入太白鎮的必經之地,交通便利。目前的水壩村于2002年3月由原水壩、桃埡兩村合并而成。全村現有19個村民小組,農戶697戶,人口3206人。村區域面積19.7平方公里,現有耕地2247畝。近年來在上級領導的關心與支持下,經過全體干部的共同努力,先后榮獲“縣計生工作先進獎”、“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光榮稱號。--人口總數:3206人 農業人口:320……。 |
水壩村轄6個村民組4個自然村寨,303戶1489人,土地面積6843.4畝,耕地面積3415.3畝,林地面積3150畝,個體工商戶55戶,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100元。水壩村發展規劃一是以版納風情園為中心,發展民族特色旅游;二是沿西南環線發展高檔位、精品餐飲業;三是加工處理鐵路樞紐工程廢棄砂石,壯大村集體經濟;四是成立村勞務公司,服務西南環線改造工程。……。 |
水壩村位于普古鄉東北部,距鄉政府約10公里,下轄九個村民組,面積5.4平方公里,共有560多戶1752人,由彝族、苗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數苗族居住,全村青山環繞,綠水豐盈。--人口總數:1752人 農業人口:1744人非農業人口:8人--行政區面積:5.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50.0畝--主要民族成分:苗族,彝族,布依族,土家族,漢族,白族發展口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所轄村:九個村民……。 |
水壩村隸屬于普定縣馬官鎮,地處普定南部,坐落于馬官鎮西部,東接田官村,西界六枝特區木崗鎮,南連長坡村,北抵太平村。距安順市30公里,普定縣城20公里,該村處于黃桶工業園區內,周邊有偉泰、龍騰公司等企業帶動。該村地勢平坦,雙黃公路直通該村,交通便利,村內田連阡陌,全村可使用土地面積873.5畝。水資源豐富,有水壩河繞村而過,山間壩子多為農田。現有荒山草坡面積58畝,森林覆蓋率達5%。全村有4個自然村……。 |
水壩村位于桂果鎮政府駐地的東北面9公里處,轄5個村民組125戶512人,耕地面積632畝,占區域面積的百分之八十,資源主要以森林為主。該村土地肥沃,水土保持較佳,適宜發展種植業。--人口總數:512人農業人口:512人非農業人口:/人--行政區面積: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25.0畝--主要民族成分:“漢族”“彝族”發展口號:大力發展養殖業,不斷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所轄村:5生產總值:51.1萬……。 |
清代屬義悌里。民國三十四年(1945)屬二區。建國初期屬第五區。區政府起初設立在鐘茅公社的鐘塘。1951年遷駐活龍坪,屬于活龍坪區人民政府。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名紅豐大隊,1981年“地名普查”時更名為水壩大隊,1984年“撤社并區建鄉”時改為水壩村,2002年“換屆選舉”時將水壩、朝陽寺2個村合并為水壩村,2008年“恢復建制村”時將水壩村還原為水壩、朝陽寺2個村。水壩村村名沿用至今。水壩……。 |
水壩村是湖南省湘西州保靖縣比耳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33125111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