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早年溝口有一座太山廟,故名。1946年屬米坪鎮寨根保。1955年太山廟大隊成立。1956年屬寨根中心鄉。1961年稱關山大隊,屬寨根公社。1981年更為太山廟大隊,屬寨根公社。1983年改為太山廟村民委員會,屬寨根鄉至今。太山廟村……。 |
建村時因東南邊山頭上有座太山廟,處在山下,故稱太山廟。清屬南召縣。民國仍之。1947年屬魯南縣達壯鄉。1949年魯南縣撤銷后劃歸方城縣屬拐河區。1951年屬四里店區神林鄉。1955年四里店、拐河合并后屬拐河區。1958年成立桃園大隊,屬四里店公社。1982年因重名改為太山廟大隊。1984年改隊為太山廟村民委員會后,屬四里店鄉。2017年改置鎮后,屬四里店鎮。太山廟村……。 |
因這里原有太山爺廟,故名。民國時期屬太山廟中心鄉。1947年屬曹店區。1953年屬橫山農業社。1958年建立太山廟大隊,屬太山廟公社。1984年改為太山廟村民委員會,屬太山廟鄉。太山廟村……。 |
太山廟村是河南省平頂山市汝州市寄料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區劃代碼為410482101211。 |
清嘉慶年間,此地有泰山廟一座,供奉泰山爺,香火旺盛,此廟取名泰山廟。村以廟名,后為書寫方便,演變為太山廟村。唐圣歷元年(698)屬鑾駕鎮。歷經五代、宋、元、明,至清同治六年未更。1867年屬閆莊。1947年太山廟劃歸高垛村。1949年9月和高垛分開為太山廟村。1949年11月改為太山廟小鄉。1956年變為太山廟高級社。1958年成立太山廟營。1959年底成立太山廟大隊,屬閆莊公社。1960年3月劃……。 |
傳說唐貞觀年間,泰山廟東面有一座山叫青龍山(現王家山),西邊有有一座山叫白虎山,兩山相爭,災害不斷,百姓倍受其害,一天,土地爺外出查看,發現龍虎相斗,禍及村民,便到天庭稟告玉皇大帝,天帝聞聽,喚來東岳泰山之神黃飛虎手持趕山鞭當即下凡,一鞭打斷白虎腿,一鞭戳瞎了青龍眼,鎮住了青龍白虎二山,并用鞭桿劃地為界,留下一條小溪。泰山神愛民如子,救了四鄉百姓。大家為了恩謝山神,就捐錢獻款,修蓋廟宇,塑像立尊;……。 |
明朝時至解放前,屬宜城縣孔灣鄉1945年3月,名太山廟保,屬自忠縣雷孔區孔灣鄉;1948年7月,本地解放,名太山廟保,屬荊鐘宜縣雷孔區覆船山鄉;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復宜城縣,名太山廟互助組,屬宜城縣雷孔區覆船山鄉;1953年,名太山廟初級生產合作社,屬宜城縣雷孔區孔灣鄉;1956年2月農業合作化,名太山廟高級生產合作社,屬宜城縣孔灣鄉;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名太山廟大隊,屬宜城……。 |
太山廟村是湖北省十堰市武當山特區武當山街道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20381001220。 |
1949年為太山村,1955年農業合作化時為太山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油茶、明茶大隊,1965年為油茶大隊,1981年為太山廟大隊,1984年撤社建區時為太山廟村,2002年白巖寨村、桑樹壩村合并到太山廟村,一直至今。(白巖寨村:1949年為文埡村,1955年農業合作化時為文埡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青茶、連茶大隊,1965年為青茶大隊,1981年1月23日竹政發……。 |
太山廟村位于市區北五公里處,全村呈長方形,自北向南,版土面積3.43平方公里。全村有九個村民小組,531戶,轄區人口2280余人,耕地面積1850畝。主要盛產水稻、小麥。村干部目前有5人,其中男3人,女2人(含團委書記)。現有黨員67人(其中男黨員60人,女黨員7人),三十五歲以下的黨員15人,其中男黨員12人,女黨員3人,黨支部一個,黨小組九個。村交通便利,新改線的武襄復線鐵路,直穿村中,新建成……。 |
雞黍鎮太山廟村位于鎮駐地北3公里,105國道兩側。全村共233戶,786口人。其中黨員30人,高中以上學歷6人。現有農業用地1005畝,其中大蒜837畝,小麥玉米16畝,林地面積13畝,蔬菜面積6畝,其中塑料大棚5個。至2011年底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到6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680元。(一)村級班子和黨員隊伍建設情況目前該村共有黨員30名,支委3人,村委3人。村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申曉易,高中文化……。 |
據查,因村旁曾建太山廟,故名。2002年將原來的高田壩村、梅花溝村合并命名為太山廟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太山廟村……。 |
太山廟村是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晏壩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610902130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