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時王姓遷居坑邊居住,故名。1950年初屬下白石區頂頭鄉,1956年屬半嶺鄉,1980年與半嶺,林門頭分大隊,而設王坑大隊,1984年改稱王坑村委會,名稱沿用至今。王坑村……。 |
王坑村地處福清市西部山區與東張鎮交界。全村總面積10279畝,其中:林地面積:7124畝,耕地面積:1200畝。轄:12個自然村,15個村民小組,總戶數:473戶,總人口:1557人。全村現有黨員42名,村民代表:35人,村兩委成員7名,村級后備干部2人,2009年被福清市列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2012年被0福清市委授予:五星級黨組織。王坑村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確定了“農業立村、綠色旺……。 |
村前有一條坑沙橫穿,原名黃坑,后衍為王坑。1958年成立大隊,1984年改為村委會。村委會駐地,鎮區西南,路程2.8公里。轄王坑、半山、坑里、坑尾4個自然村。14個村民小組,397戶,1873人。常住人口1813人。外來人口60人。本村籍大學文化以上32人。耕地1202畝,林地800畝。以農業為主,主要產品稻谷、蔬菜等。兼營運輸、燒磚瓦、養鴨、淡水魚等。水果產品龍眼、楊梅、荔枝等。林業有馬尾松、竹……。 |
王坑村位于朱青路公路沿線,距離集鎮3公里,轄8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468戶、1698人,其中,黨員31人,耕地面積2248畝,山林面積1.17萬畝,該村主要的農業產業為小籽花生、淡水魚養殖、錐栗、蓮子、煙葉等,2011年實現村財收入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208元。 今年以來,縣委組織部、鎮黨委及掛點幫扶單位縣婦聯相關領導非常關心王坑村的發展,多次到王坑村實地調研找問題、查原因、解決實際困難……。 |
王坑村位于下渠鄉西南部距鄉政府所在地13公里,面積17.52平方公里,共五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37戶,486人,黨員23名。全村土地總面積26274畝,其中林地24861畝,耕地1413畝。2013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9060元。 近年來,王坑村圍繞新農村建設,扎實推行“168”基層黨建工作機制,大力實施“五雙”工程,以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為抓手,切實發揮八個方面作用深化爭先創優活動……。 |
因原有一坑溝,王氏族人沿坑旁建居,故名。始建于清朝時期;1958年成立蓼沿公社杏林大隊;1979年由杏林大隊析出,成立王坑大隊;1984年改為王坑村委會,屬連江縣蓼沿鄉。王坑村位于蓼沿鄉東南部,全村195戶,760人,轄有5個自然村(東坂、后巖、王坑、尖山、新樓),其中尖山自然村(35戶,130人)是一個少數民族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積670畝,其中水田500畝,旱田170畝。……。 |
據傳村中居民多以王姓為主,并居住在低洼地帶,故稱王坑。1960年建大隊時稱下柏社大隊,別名王坑大隊,隸屬于鹽鎮人民公社。1983年5月機構改革,名稱變更為王坑村民委員會,隸屬于鹽鎮鄉,沿用至今。王坑村……。 |
王坑村位于大峪鎮政府區域的西北部,于下冶鎮大嶺村相鄰,北與王屋鎮毗鄰。全村18個自然村13個居民組248戶980口人,區域面積1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00畝,退耕還林地830畝。兩委班子成員8名,兩委交叉任職2人,黨員18人。基礎設施完善。投資1230萬元,建設了各室齊全、功能完善的村級活動場所,其中包括游園1處,文化廣場一個,極大了改善了人居生活環境。西封公路穿村而過,村級硬化道路7000余米……。 |
明朝中期,山西洪桐縣一部分人逃難至此,在此定居,王姓居多,故名。1961年,設王坑大隊,隸屬大屯公社。1983年,設立王坑村村民委員會,隸屬大屯鄉。1985年,鄉鎮合并,隸屬大屯鎮。2014年,撤鎮設街道,隸屬于大屯街道。王坑村:位于大屯街道以北5公里處。……。 |
王為王家井,塘為塘坑,直接取兩地名首尾二字,故名王坑村民委員會。1949年前屬天桂鄉第十一保,1949年屬五區天桂鄉,1950年屬天桂區廟前鄉,1958年為排山公社王坑大隊,1968年與高陽、光明大隊合并。1972年恢復王坑大隊。1984年更名為王坑村村民委員會,駐地塘坑。王坑村……。 |
王坑村地處對坊鄉西部,距鄉政府7.5公里,與對坊鄉半逕村相鄰,全村有8個村民小組,380戶1560人。2015年,我們按照“十不評、七步法”的要求,共評選出建檔立卡貧困戶83戶266人,占總人口的17.05%。其中低保戶19戶61人,五保戶1戶1人,一般貧困戶63戶204人。掛點幫扶單位是縣農糧局,16位干部共結對幫扶52戶177人,對坊鄉政府駐村領導、駐村干部2人,共結對幫扶7戶24人,王坑村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