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查,2002年合村時,由原桃園村、天河村、農興村、三角村四個村合并成一個村,因希望本村農民能夠興旺發達,故而命名為興農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農興村屬農興大隊。1964年四清運動時,分為兩個大隊,農興仍屬農興大隊。三角村因根據地形地貌屬三個角組成故而名三角村。桃園村1949年后是插旗大隊分過來的時候有個地名叫桃花寺取名桃園村。1992年撤鄉并鎮,屬回龍鎮。2002年由桃園村、天河村、農興村和……。 |
原一心村、五龍村各取一字以諧音得名。1976年,鄧家公社(1981年更名為一心公社)轄一心、五龍等9個大隊;1984年4月,實行政社分開,分別更名為一心村、五龍村;2004年10月,村組建制規模調整,一心、五龍兩村合并為興農村,同時成立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興農村……。 |
寓意當地群眾興盛繁榮,未來生活質量越來越好,故名。1949年前十二都八甲地名,1951年改十二都八甲為復興鄉,1958年為復興公社,1983年為傅家鄉,1951年改八甲為復興鄉,1958年為復興公社,1992年更名為傅家鎮,2005年10月撤銷傅家鎮,分為兩個行政村,即現在的復興村、興農村。興農村……。 |
2002年五星村、農會村2個村合建一個村,原五星村和農會村中各取其一字,五星村中的星為諧音字(興)合并為興農村,建立興農村。由五星村、龍會村合并而成。1949年為五星村、農會村,屬明家鄉。1958年公社化改稱五星大隊、農會大隊,屬明家公社。1981年農會大隊更名為龍會大隊。1984年五星大隊改為五星村、龍會大隊改為龍會村,屬明家鄉。2002年12月將五星村、龍會村合并為興農村,并設立村民委員會。2……。 |
原巖腳村80%為石頭,并村后命名“興農”,表達了農民群眾期盼農業興旺的美好愿望。2013年依據修府函〔2013〕246號批復文件,由原四寨村和巖腳村合并建立并命名,沿用至今。興農村……。 |
以興建農村之意得名興農,表達表達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革新大隊、龍田大隊,屬習水縣官渡區石堡公社轄。1965年改屬赤水縣官渡區石堡公社轄。1966年龍田大隊更名為農田大隊。1984年大隊改設村,分別更名為革新村、農田村,屬赤水縣官渡區石堡鄉轄。1991年7月劃屬赤水市石堡鄉轄。2002年10月30日撤銷革新村、農田村合并為興農村,村辦公地點設在革新小學,20……。 |
興農村位于挽瀾鄉中部,距挽瀾鄉政府駐地4公里,國土面積1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653畝,荒山1.36萬畝,林地面積1245畝);轄6個村民組488戶,1971人,境內居住有兩個民族,即布依族、苗族。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860元。興農村資源較豐富。農業資源有千畝平整連片的大田坎和近兩千坡地;水資源有挽瀾河穿境而過,礦產資源和石英砂、金屬鎂、錳、石灰礦等;林、果、藥發展資源有萬余畝荒山……。 |
一農場興農村位于一農場西北角,南臨沿海公路,遷曹鐵路,北與柏各莊交界,交通便利。總占地面積1993.18畝,耕地面積1809.37畝,戶籍人口467人,常住人口469人,管理干部5人,現有黨員27人。 ……。 |
興農村是黑龍江佳木斯市富錦市富錦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230882102210。 |
興農村是黑龍江哈爾濱市雙城區聯興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區劃代碼為230113110200。 |
興農村是黑龍江齊齊哈爾市甘南縣興十四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230225101201。 |
興農村是黑龍江雞西市雞東縣興農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區劃代碼為230321107200。 |
興農村是黑龍江雞西市密山市興凱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230382105202。 |
興農村是黑龍江伊春市嘉蔭縣保興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230722103206。 |
2005年合村,合并的村都是農業村,鎮里希望新合的村,每年都有個好收成,故名。1949年10月邱塆村、孫畈村屬趙棚區大鶴鄉,1952年10月屬第七區大鶴鄉管轄,1954年8月屬趙棚區大鶴鄉,1956年3月屬第一區大鶴鄉,1956年4月屬第一指導小組大鶴鄉,1958年9月屬衛星人民公社,邱塆村、孫畈村更名為邱塆大隊、孫畈大隊。同年底衛星人民公社更名為趙棚人民公社。1961年4月公社規模縮小恢復區制,……。 |